金貽龍 霍思敏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寫道:“城市就像一塊海綿,吸汲著這些不斷涌流的記憶的潮水,并且隨之膨脹著……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又到畢業(yè)季,我們想去那些讓我們有回家之感的城市。
下班后,有人等你回來開席吃飯;心靈受傷了,有個可依靠的肩膀;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得到上司認可……對于一座城市的歸宿感,我們問過了,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或許遠不止這些,它還包括身份認同、價值觀被包容、環(huán)境舒適和諧等等等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城市歸屬感是驅(qū)使你留下來生活、打拼、奮斗的內(nèi)在力量。
我是學(xué)新聞的,本科期間寫了二十幾萬字的評論,一直很想去北京看看國內(nèi)頂尖評論員的工作日常。當(dāng)?shù)弥ㄟ^了心儀媒體的實習(xí)機會時,我高興了好一陣子,于是趕緊訂了票,盡管那個時候住處還沒著落。然而在北京待了一個星期后發(fā)現(xiàn),原來是老娘我想多了。
以前這家媒體在我心中是神一樣的存在:以公共利益為導(dǎo)向,探討民主與自由,尊重人性與個性的存在價值。然而事實上,再牛逼的平臺也不過如此嘛,還是有人在體制內(nèi)混飯吃。學(xué)歷歧視不說,而且傳統(tǒng)的官本位思想嚴重,更狗血的是BOSS喜歡長得好看的實習(xí)生,出去聚餐總好灌人酒。
我們實習(xí)生每天的工資稅后90塊,相較于其他媒體算是比較高的了,但我根本提不起興致,或者說失去了新聞理想,沒有當(dāng)初的熱情吧。
我每天只想快點下班,周末和朋友出去逛街、看電影、彈吉他。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停止胡思亂想。在外人看來,我在北京過得十分開心,但實際上毫無歸屬感可言,我知道自己終究是這個城市的過客,我沒有留下來的理由。
在月租800元卻只有一個床位的青旅,我要忍受半夜敲門而入的客人,以及睡夢中此起彼伏的呼嚕聲;在地鐵口,我要呼吸四月天迎面而來的棉絮,稍不留神就會鉆進鼻孔;在雨天,我要穿過一條滿是灰塵的馬路,如果運氣不好,還可能咀嚼一些不可吸入的顆粒。這個城市帶給了我什么呢?霧霾、沙塵暴、過敏、鼻炎……
身邊好多朋友都說,在北京,你可以一無所有,但是有機會啊。這點我舉雙手贊同,帝都嘛,祖國的心臟,聚集了全國最優(yōu)質(zhì)的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尊重努力的意義,提供年輕人無限的發(fā)展機會,但是誘惑也大,一個二十出頭、普普通通、初入職場的女生,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沒有家人或男朋友的依靠,內(nèi)心是非常無助的,面對物質(zhì)的誘惑,而自己又沒有足夠的金錢,是很難找到前進的方向。
記得有一次和朋友吃飯,她是北京人,但住在姐姐買的房子里。她對我感慨:“這個城市的繁華與我無關(guān),我們單位樓下都是我叫不出名字的奢侈品,它們并不屬于我,我只不過是在這里工作的人,因為窮,即便戶口在北京,也沒辦法融入這個城市?!?/p>
北京土著都感慨歸屬感的缺失,而我作為一個南方姑娘,何必要遠離家人和朋友,跑到北京來受苦呢?
每年開春,都會有一大批年輕人帶著希望,來到廣州,成為“廣漂”一族。大城市就像圍城,有人想進來,有人想出去,而我無疑就是想進來的那一個。
我在廣州做新媒體運營,對,就是每天都要和文字打交道,掏空腦子想選題,我偶爾也會向同事吐槽工作壓力大,但是看到文章推送后,后臺蹭蹭蹭上漲的閱讀量,自己還是挺激動的,“今天姐加班,值了?!?/p>
在廣州工作的三年,已經(jīng)記不清加班多少次了,每次加班都要到九十點,然后自己一個人擠公交,回到租住的城中村。我最喜歡廣州城迷人的夜色,因為到了晚上,街道會變得空曠而安靜,所有被白天的熱鬧所遮掩的細節(jié)一一開始浮現(xiàn),仿佛增添了很多詩意,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受,就像是法國作家路易·阿拉貢說的,“夜晚讓城市里所有的建筑樓閣都忘記了自己的身份?!?/p>
我常常能在馬路上望見零星點點的人慢悠悠走著,我想,她們應(yīng)該和我一樣,是想多看兩眼夜色吧。這時,我會掏出手機拍照留念。這樣等到日后,我離開了廣州,這些照片會提醒我:曾經(jīng),我在這座繁華的都市生活過、工作過、打拼過。
我不會說這里的方言,卻可以模模糊糊聽懂這里的鄉(xiāng)音,我吃不慣這里飯菜的口味,卻知道哪家的飯菜很好吃。也許這就是改變吧,過往二十年養(yǎng)成的習(xí)慣不會歸屬于這里,但是你總能找到與這個城市契合的點,想辦法去適應(yīng)去融入,然后慢慢地改變自己。
有人說,廣州很有人情味,像是溫?zé)岬囊煌胧?,夜路里的一盞燈。不過我覺得,它最大的特點應(yīng)該是包容,在這里,你是所有人,所有人也是你。什么是城市歸屬感?大抵就是當(dāng)別人說這座城市擁擠、逼仄、房價高時,你會自覺為它辯護吧。
我出生在江蘇徐州的一個小縣城,19歲背井離鄉(xiāng)去了沈陽,那是作為實習(xí)施工員跟進工程項目。在開往北京的綠皮火車上,擠滿了像我一樣北上的人,我硬是站了十幾個小時才轉(zhuǎn)車到的沈陽。年輕嘛,總是很向往到外面發(fā)展,所以第一次出遠門還有些興奮,感覺學(xué)了幾年建筑終于有用武之地了。
起初我和工人一起住在工棚,生活作息基本是“吃三、睡五、干十六”,這份工作干了八個月零二十四天,天不亮起床到工地考察情況,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家常便飯。上世紀(jì)90年代,我們實行工分制,一天十二分,一分兩塊錢,我是全勤,一天下來能掙24塊錢。想家了我就給家里寫封信,不過從來都報喜不報憂,我媽偶爾也會在信里說要是在外頭適應(yīng)不了就回家來,但是在外頭打拼這個念頭從來沒有動搖過,或許選擇建筑這個行業(yè),就意味著要為生活不斷奔波吧。
我們班28人,到現(xiàn)在堅持在建筑行業(yè)的人不足五分之一,很多人受不了常年奔波的狀態(tài),但我沒有后悔選擇建筑,這多多少少滿足了我兒時的建筑夢,更重要的是收入還不錯,能讓我承擔(dān)起家庭責(zé)任。
這些年,我到天津、新疆、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都跑過工程項目,可能性格比較隨性吧,走到哪都能很快適應(yīng)。工作前些年,我一個人在哪兒都無所謂,但是有了家庭,就要考慮到孩子未來在哪兒讀書、戶口落在哪兒等現(xiàn)實問題。
2005年春節(jié)從新疆回來,從小一起長大的哥們聚在一起喝酒嘮嗑問起,“今年準(zhǔn)備出發(fā)去哪里?。俊蔽覀児艿酵獾卮蚬そ凶鳌俺霭l(fā)”。我沒有打算好,在北方工作尤其是新疆,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冬天意味著工地?zé)o法施工,一年只有半年時間適合工作,干半年就只有半年的收入。所以后來朋友介紹我來廣東,他說“在廣東只要你愿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活干?!边@一點非常吸引我,所以就去了。
說實話,來到廣東之后,我才聽說惠州這個城市,第一次還聽成了“貴州”,沒想到最后惠州成了我的家。孩子到了讀初中的年紀(jì),我打算把她接來廣東,于是我在惠州買下了人生的第一套房子。這里買房入戶很方便,孩子的戶口問題也給解決了。而且生活節(jié)奏比較慢,空氣質(zhì)量好,這對于常年在重工業(yè)地區(qū)出差的我來說難能可貴。
對于我來說,城市歸屬感就是不斷與城市磨合的過程,時間待久了,你對這座城市就看得比較順眼了?,F(xiàn)在人過中年,雖然仍然三天兩頭地出差,但家人都在惠州安定下來了,也算是有了個“根據(jù)地”了。
今年清明節(jié),我們在北京的幾個同學(xué)組織了一次聚會。在南方讀書、長大,畢業(yè)到北京找工作的確實很少,再加上平時大家各有所忙,所以對于這次聚會我們特別珍惜。吃飯期間,我們都發(fā)出了同樣的感慨:留不下來,也回不去。
來京三年,我過上了標(biāo)準(zhǔn)的北漂生活:上班擠兩個小時的公交和地鐵,工資有三分之二要貢獻給包租婆,吃一份30塊錢的午餐都覺得是種罪過……
這座城市,好像永遠不屬于自己,買房還差很遠,即使在新一輪人才大戰(zhàn)中,北京放寬了落戶政策,但對于我來說還是遙遙無期,我依然蜷縮在小小的角落里,盡可能地遠離燈紅酒綠的夜生活。
北漂這么久,沒學(xué)會大的本領(lǐng),最大的收獲就是學(xué)會了處理孤獨。怎么處理呢?看報紙、雜志和聽廣播,有點像老年人的生活吧。記得剛找工作的時候,我每天都會買一份《新京報》,后來還會看《作家文摘》、劉同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聽羅輯思維的《超級個體》。雖然現(xiàn)在孤獨還是與我相伴,但無法吞噬我,因為我會在一個小時內(nèi)馬上調(diào)整好。
什么是歸屬感?我覺得更多的還是看自己的內(nèi)心吧,比如每個月發(fā)工資后的短暫滿足,打電話給父母寄錢時的安分,忙碌一天后在地鐵上聽著熟悉的歌曲時的自我感動。當(dāng)然有時候,歸屬感也來自于身邊真實的陌生人帶給我們的安慰,比如街邊賣水果的河南大媽和擺攤吆喝炒飯的大叔,他們都有一張相同疲憊的臉龐和一顆對生活依然充滿希望的心,他們身上散發(fā)出的質(zhì)樸和鄉(xiāng)土氣息,因為這會讓我想起兒時生活的小鎮(zhèn)。
帝都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但,何必那么“喪”呢?內(nèi)心淡然就好,向前看吧,生活還要繼續(xù)呢。
來上海之前,我對這個城市沒什么概念,可能不知者無畏吧,小時候和爸爸鬧矛盾,就吵著有了身份證,一定要走得遠遠的,所以實習(xí)就一個人跑到了“十里洋場”一上海。當(dāng)時是在一家五星級酒店做服務(wù)員,說白了就是端茶送水+點菜送餐,然后有促銷活動的時候,幫忙推薦一下產(chǎn)品,毫無技術(shù)含量,每天的生活無聊透頂,看著別人一餐抵我一個月辛苦工資的時候,也顛覆過我的三觀。
上海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計較。有一次一桌客人點了一份珍珠奶茶,當(dāng)時珍珠已經(jīng)售完我們又沒有及時告知,顧客發(fā)現(xiàn)后不依不饒。按理說確實是我們的問題,于是就把錢退了收回奶茶,可那人就是不給,我們再三勸阻之后,她在還之前猛吸了一口,半杯下去,驚得我哭笑不得。
這樣的事還有許多,不小心撒了一點東西在上??腿松砩?,不送一盤菜或一壺茶是解決不了的;在地鐵上,看見衣衫不整的人,一些上海阿姨都會刻意躲閃,要是車廂擁擠,你不小心擠著她了,她們非得叨叨幾句。
實習(xí)期結(jié)束后,班上好多同學(xué)都回了武漢,但沒有一個人對我說“在上海過得怎么樣?實在不行就回來吧”這樣關(guān)心的話。我從小性格就比較獨立,在上海實習(xí)快一年,也沒干出什么名堂來,心有不甘啊,那個時候,我就不停說服自己,再難也要留下來。
我嘗試找過幾份工作,前臺、銷售都干過,但工作流動性太強了,不是長遠之計,我意識到,沒有足夠的學(xué)歷和過硬的技術(shù)想在大城市立足真的很難。最后我痛下決心,分期付款考了幾個新媒體、電子商務(wù)和競價及網(wǎng)站優(yōu)化的證書,工作才慢慢好轉(zhuǎn)。去年我又掏了兩萬多塊錢,報了個英語培訓(xùn)。沒辦法呀,想要長遠發(fā)展,就要懂得投資自己嘛。
上海還算是一個公平的城市,只要你肯努力,就會有大把的機會等著你??蓡栴}是,雖然機會多,但身邊從來不缺少優(yōu)秀的人,在殘酷的競爭下,來自普通家庭的我,時常會陷入自卑和無奈的境地。
現(xiàn)在我能做的,就是趁年輕多學(xué)點東西,積累經(jīng)驗和人脈,城市歸屬感其實是次要的,心態(tài)放平和,生活就拿你沒辦法。至于能不能落戶留下來,我壓根沒考慮過,那是頂尖人才的事兒,我只想做個糊涂的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