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祥,汪六慶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230022)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A)為累及周邊關節(jié)為主的一種多系統(tǒng)性炎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臨床尚未明確其具體發(fā)病機制,多認為與遺傳及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相關研究指出,RA為以關節(jié)炎癥多變性、進行性功能障礙、關節(jié)損害等為特征的風濕性疾病,其發(fā)病率為0.3%~0.6%,已成為勞動力喪失的重要原因[1]。同時,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確診,則會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影響臨床療效及預后。臨床多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提出7項標準對RA進行診斷,并輔以類風濕因子(RF)、X線等檢查,但符合該診斷標準的患者通常已發(fā)生骨關節(jié)損壞,且RF特異性較差,此類因素均對疾病早期診斷及治療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2-3]。C反應蛋白(CRP)及紅細胞沉降率(ESR)也是臨床用于RA診斷的重要血清學指標,聯(lián)合檢測此類指標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疾病診斷準確度,但整體靈敏度及特異度仍難達到預期水平。近年來,隨著臨床對RA血清學研究不斷深入,抗環(huán)瓜氨酸肽抗體(抗CCP抗體)等在RA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逐漸得到廣泛重視,且該指標于RA發(fā)病早期便可異常改變[4]。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聯(lián)合檢測在RA患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39例RA患者設為研究組,其中男14例,女25例;年齡47~66歲,平均(56.58±7.27)歲。另選取同期本院的健康體檢者39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16例,女23例;年齡45~71歲,平均(57.10±7.44)歲。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RA臨床診斷標準[5]。排除標準:(1)合并有艾滋病等所致免疫功能低下者;(2)合并有惡性腫瘤者;(3)合并血液系統(tǒng)病變者;(4)合并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5)合并其他免疫系統(tǒng)病變者。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清晨抽取所有受檢者4 mL空腹靜脈血,離心處理(3000 r/min,10 min),取血清,置于-20 ℃環(huán)境中儲存待檢;采用德國羅氏Cobas e411型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儀及配套試劑盒和電化學發(fā)光法對血清抗CCP抗體水平予以測定;采用德國西門子BN ProSpec型全自動特定蛋白分析儀與配套試劑盒和免疫散射比濁法對血清CRP、RF水平予以測定;采用意大利Diedde公司生產(chǎn)的Ves-matic 20型全自動動態(tài)ESR分析儀對ESR予以測定。各指標陽性界值:抗CCP抗體,>17 U/mL;CRP,>10 mg/L;RF,>20 IU/mL;ESR,女性>20 mm/h,男性>15 mm/h[6]。
1.3觀察指標 (1)兩組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水平。(2)RA與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相關性。(3)RA發(fā)病危險因素。(4)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單獨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診斷RA價值。
2.1兩組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水平比較 研究組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水平比較
2.2RA與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結(jié)果顯示,RA與ESR、CRP、RF、抗CCP抗體呈正相關關系(P<0.05)。見表2。
表2 RA與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相關性分析(n=39)
2.3RA發(fā)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均為RA發(fā)病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RA發(fā)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n=39)
2.4血清指標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RA價值分析 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準確度均高于單獨檢測ESR、CRP、RF、抗CCP抗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檢測診斷特異度與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血清指標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RA價值分析(%)
RA的病理改變是以關節(jié)滑膜炎癥與增生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病變,隨著醫(yī)學研究發(fā)展,臨床對RA治療策略逐漸從單純控制癥狀向早期干預及阻斷疾病進程等轉(zhuǎn)變,因此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極為重要。同時,相關研究表明,若RA未得到及時診斷、治療,則疾病會引發(fā)諸多關節(jié)外系統(tǒng)損害,甚至隨病情進展可發(fā)生不可逆性骨關節(jié)損壞,對其機體活動產(chǎn)生嚴重威脅[7-8]。
血清指標檢測為近年來臨床用于RA診斷的重要方式,其中RF為重要血清學指標之一,該指標雖具有一定靈敏度,但特異度較低,且在惡性腫瘤、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疾病中,甚至是健康老年個體中也會異常增高,極易造成漏診或誤診,增加RA早期診斷難度,使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RF診斷特異度僅為82.05%,與上述觀點具有一致性。但張梅等[9]研究指出,RF雖在RA診斷中特異度不佳,但其滴度和RA病情具有密切相關性,且其滴度值越高,則患者病情越嚴重、預后越差,為疾病損傷指標中重要預后評估因子。同時,RF在RA發(fā)病初期便會異常增高,因此仍可作為RA早期診斷重要依據(jù),但需聯(lián)合其他血清相關指標進行聯(lián)合檢測。
血清CRP為臨床常見的炎性標志物,其在惡性腫瘤、組織損傷及急慢性感染發(fā)生時均會明顯增高,而ESR和CRP具有一定相似性,兩者在RA病情活動程度評估中具有重要價值。此外,RA患者中γ-巨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帶電荷分子也可導致ESR增高,并且ESR越高,RA患者晨僵、關節(jié)腫痛等癥狀越嚴重,器官受損風險越高,疾病進展越快。SOLAKOV等[10]和蘭由玉等[11]研究顯示,ESR及CRP檢測陽性率在RA和其他非RA免疫性病變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較健康人群高,可作為診斷RA輔助指標,同時,RA病變活動度越高,則ESR及CRP增高幅度越大。而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血清CRP及ESR水平較對照組高,且證實兩種指標為RA發(fā)病重要危險因素,并與其存在明顯正相關關系,與上述學者觀點相符,表明ESR及CRP為RA患者體內(nèi)炎癥程度評估的指標,且兩者在RA發(fā)生和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MACHADO等[12]研究表明,作為RA新型檢測指標,抗CCP抗體具有較高特異度(約94%~98%),且在60%~75%患者中檢出抗CCP抗體。林榮華等[13]研究結(jié)果則顯示,抗CCP抗體在RA臨床診斷中特異度及靈敏度分別為91.7%、73.1%,與本研究中97.44%、69.23%相近?;貧w分析及相關性分析證實,抗CCP抗體與RA發(fā)病及進展也具有密切相關性,因此不僅能將抗CCP抗體檢測用于RA診斷,同時可將其作為疾病病情評估及預后評估指標。同時,抗CCP抗體在RA初期便會異常增高,并且其增高幅度和RA疾病活動度和骨侵蝕關系極為密切。此外,歐洲抗風濕病聯(lián)盟及美國風濕病學會在2010年制定的RA臨床診斷標準中,將抗CCP抗體定為RA診斷血清學標志性抗體[14-15]。另從本研究結(jié)果可知,聯(lián)合檢測診斷靈敏度及準確度較血清各指標單獨檢測高,表明通過聯(lián)合檢測上述指標,可更有效提高RA診斷準確度,降低漏診及誤診風險,避免患者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影響臨床療效及預后。
綜上所述,RA患者血清ESR、CRP、RF、抗CCP抗體水平異常增高,聯(lián)合檢測上述指標水平可有效提高疾病診斷靈敏度及準確度,減少漏診及誤診,可為臨床早期確定干預方案提供一定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