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香,雷 剛,王勇鴻,宋 娜
(1.陜西省榆林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內(nèi)科 719000;2.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河北承德 067000)
相關(guān)研究表明,糖尿病并發(fā)癥與高血糖、氧化應激密切相關(guān),而且血脂異常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BROWNLEE等[2]認為線粒體電子傳遞鏈過氧化物大量產(chǎn)生是高血糖誘導血管損傷的共同機制。有文獻報道,女性心血管發(fā)病年齡明顯低于男性,而圍絕經(jīng)期的女性糖尿病患者周圍血管病變發(fā)生率比男性高出50%[3]。圍絕經(jīng)期女性雌激素水平持續(xù)下降,而雌激素具有抗氧化作用[4],氧化應激是否參與圍絕經(jīng)期2型糖尿病患者周圍血管病變,文獻報道較少。本文通過檢測過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應激反應指標,探討氧化應激對圍絕經(jīng)期2型糖尿病患者周圍血管病變的可能作用機制,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榆林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收治的圍絕經(jīng)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有無周圍血管病變分為單純2型糖尿病患者60例(DM組)、糖尿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60例(PVD組),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60例作為對照(NC組)。納入標準:(1)糖尿病診斷符合《2014美國糖尿病指南:糖尿病診療標準》[5],即空腹血糖>7.0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 h血糖或隨機血糖>11.1 mmol/L。(2)周圍血管病變診斷標準,即踝肱指數(shù)(ABI)≤0.9,提示存在下肢血管病變;運動時出現(xiàn)下肢不適同時ABI≥0.90也應該診斷為周圍血管病變;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1.0 mm;斑塊(單發(fā)、多發(fā)、彌漫);管腔狹窄。排除標準:(1)急、慢性腎功能不全者;(2)急性感染者;(3)心腦血管疾病急性發(fā)作期者;(4)肝功能異常。
1.2方法 體檢當天或入院當天,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3 cm)取血清。采用Beckman58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生化指標。(1)糖脂代謝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糖化血紅蛋白(HbA1c)。(2)氧化應激指標:包括SOD、CAT、GSH-Px、MDA、Hcy等。(3)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檢測方法:HbA1c采用色譜法;SOD、CAT、GSH-Px、MDA、Hcy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
2.13組研究對象臨床資料與糖脂代謝指標的比較 3組間年齡、BMI、TC、T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M組、PVD組FBG、LDL-C、HbA1c明顯高于NC組,HDL-C明顯低于N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3組研究對象比較,檢驗水準α=0.05/3=0.017),PVD組FBG、LDL-C、HbA1c明顯高于DM組,HDL-C明顯低于DM組(P<0.017),見表1。
2.23組研究對象氧化應激指標 DM組、PVD組SOD、CAT、GSH-Px、ABI明顯低于NC組,MDA、Hcy明顯高于N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PVD組SOD、CAT、GSH-Px、ABI明顯低于DM組,MDA、Hcy明顯高于DM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見表2。
表1 3組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及糖脂代謝指標比較
注:與NC組比較,*P<0.017;與DM組比較,#P<0.017
表2 3組研究對象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注:與NC組比較,*P<0.017;與DM組比較,#P<0.017
2.3相關(guān)性分析 以ABI為自變量,SOD、MDA、CAT、GSH-Px、Hcy為因變量,Spearman偏相關(guān)分析表明,SOD、CAT、GSH-Px與ABI呈正相關(guān)(r=0.532、0.745、0.478,P<0.05);MDA、Hcy與ABI呈正相關(guān)(r=0.556、0.456,P<0.05);在校正年齡、BMI、FBG、TC、TG、HDL-C、LDL-C、HbA1c等因素后,SOD、CAT、GSH-Px仍與ABI呈正相關(guān)(r=0.442、0.512、0.424,P<0.05);MDA、Hcy仍與ABI呈正相關(guān)(r=0.436、0.401,P<0.05)
2型糖尿病繼發(fā)血管病變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約有70%~80%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大血管病變[6]。氧化應激損傷可導致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受損,是2型糖尿病繼發(fā)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相關(guān)研究表明,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病理基礎是血管內(nèi)皮損傷與凋亡,高血糖、高TG能增強氧化應激,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凋亡[7]。國內(nèi)外也有學者報道,PVD組患者FBG、LDL-C、HbA1c明顯高于DM組,HDL-C明顯低于DM組,本文研究結(jié)果也與上述觀點或文獻報道基本相似[6-8]。
SOD、CAT、GSH-Px為抗氧化酶,能夠阻止新自由基生成或者清除尚未發(fā)生反應的自由基,維護機體氧化與抗氧化之間的平衡,保護β細胞功能。MDA是常用氧化應激指標,可增加細胞膜通透性,導致胰島細胞損傷[8]。Hcy是蛋氨酸代謝產(chǎn)生的一種含硫氨基酸,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也有學者研究表明,Hcy水平升高可通過自氧化或其他酶學生化機制導致糖尿病患者超氧自由基增加,介導氧化應激反應[9]。本文研究中,PVD組SOD、CAT、GSH-Px、ABI明顯低于NC組與DM組,MDA、Hcy明顯高于NC組和DM組,提示這些氧化應激指標可能參與到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
絕經(jīng)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危險因素,圍絕經(jīng)期激素變化所致糖脂代謝指標、氧化應激指標的改變,增加糖尿病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可能[10]。為了證實氧化應激指標參與了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本文采用Spearman偏相關(guān)分析,在校正年齡、糖脂代謝指標等因素后,SOD、CAT、GSH-Px仍與ABI呈正相關(guān),MDA、Hcy仍與ABI呈正相關(guān),說明氧化應激與圍絕經(jīng)其女性周圍血管病變密切相關(guān)。
綜上所述,SOD、CAT、GSH-Px、MDA、Hcy與圍絕經(jīng)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周圍血管病變密切相關(guān),氧化應激參與了其周圍血管病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