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聰, 幸永紅, 周 劍
(1.?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廣州?510330;2.?廣州佳都數據服務有限公司,廣東廣州?510330)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個人智能終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各類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服務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移動支付減少了現金、各類證卡的使用量,為人們提供輕松、便捷的支付體驗。相比較商超的聯機掃碼支付,公交、地鐵等交通支付領域的支付過程要求快速與安全并重,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NFC)擁有雙向鑒權、數據加密等手段,達到金融級安全等級,在安全性、改造成本、使用習慣延續(xù)性上具有獨特優(yōu)勢,其中基于主機的卡模擬(HCE)技術在當前交通領域內的表現尤為搶眼。
NFC?是一種短距離(10??cm?內)的高頻無線通信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數據交換。這個技術由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演變而來,并向下兼容?RFID,最初于?2002?年由飛利浦、諾基亞、索尼等共同研發(fā)。2004?年,上述?3?家與眾多終端廠家成立?NFC?論壇,共同制定行業(yè)應用標準,并被接收為國際標準,推動近場通信技術在全球的應用。
2014?年蘋果公司發(fā)布基于?NFC?的?Apple?Pay?應用以及?iPhone?6?手機,標志著所有主流終端廠商均已支持NFC?技術,目前?NFC?已經成為近距離支付的主流應用技術之一。
通常,簡單的傳統(tǒng)?RFID?應用由標簽卡(Tag)、安全模塊(Sam)、閱讀控制器(Reader)以及天線(Antenna)組成。同樣的,NFC?主要由存放敏感數據的安全載體(SE)、NFC?控制器以及射頻感應天線等核心模塊所組成。
鑒于以上核心模塊的使用方式(主動或被動)不同,NFC?技術主要有?3?種應用模式(圖?1,其中?RF?為射頻頻率)。而所謂的主動與被動,其實與?RFID?相同,通信雙方有一方完全不具備自有電力,而直接取用發(fā)波方送來的載波作為短時間內的電能,此為被動模式;若其中一方有自帶電能,能自行發(fā)波與另一方溝通,則稱為主動模式。
綜上所述,現今?NFC?在移動支付場景中主要替代用戶持有的各類智能卡,對卡片進行模擬,將智能卡裝入用戶的智能終端。
圖1 NFC 技術典型的 3 種應用模式
NFC?在非接觸卡模擬模式下,以被動模式工作,大致工作過程如圖?2?所示,其中?AID?為應用標識,CLF為非接前端模塊。首先,支持?NFC?的終端靠近非接觸讀卡器,觸發(fā)?NFC?核心進入工作狀態(tài);然后,NFC?控制器與非接觸讀卡器通過應用協議數據單元(APDU)指令協議建立交互處理數據,同時將關鍵敏感數據直接轉發(fā)給終端內部的安全載體進行相應處理;最后,再通過NFC?控制器將響應數據通過調制后進行應答,發(fā)送給非接觸讀卡器。
圖2 基于 SE 的處理流程
由上述過程可見,安全載體的控制權是?NFC?移動支付技術實現與推廣的關鍵點。根據安全載體所處的位置分為?NFC?全終端方案、NFC-SIM?方案及?NFC-SD?技術方案(圖?3)。從上述?3種方案可以看出,基本都是圍繞安全載體的控制歸屬權進行設計,控制了安全載體就可以控制交易認證的核心。特別是在支付領域的實際應用中,運營商、卡片發(fā)行方、終端廠商等都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爭取?NFC?技術的安全載體(SE)控制權,無法聯合起來,直接導致?NFC?的市場推廣、發(fā)展緩慢。
再考慮到用戶,無論采用以上何種方案,對于使用人群來說都有一定的門檻與限制,如更換特定手機、更換?SIM?卡等,都更加不利于?NFC?技術短時間內得到廣泛使用。
2013?年?11?月,谷歌發(fā)布了最新的?Android?4.4,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支持主機卡模擬(HCE)技術。HCE?技術繞開了載體發(fā)行方制約,滿足應用發(fā)行方快速部署?NFC?應用?/?服務的需求(圖?4),不需要硬件安全載體,而是由手機中的應用或云端服務器實現安全載體的功能。HCE?方案使得?NFC?終端可以在沒有硬件安全載體的情況下采用卡模擬模式進行?NFC?支付,任意?APP?都可以模擬智能卡直接和讀卡器進行交互。
圖3 NFC 全終端方案、NFC-SIM 方案、NFC-SD 技術方案(從左到右)
圖4 基于 HCE 的處理流程
HCE?的好處還在于能夠解決卡片的兼容性問題,降低成本。當前移動支付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安全載體與應用的兼容性檢測問題。兼容性檢測難度隨著安全載體和應用的增多呈指數級增長,這種測試量級是巨大的。而?HCE?模式的設計原理屏蔽了兼容性問題,因為在HCE?模式下,不存在安全載體的硬件環(huán)境,都是依靠軟件來完成的。
由此可見,HCE?不僅避開了行業(yè)內由于控制安全載體而引起的各方博弈,對用戶的手機型號或?SIM?卡等無硬性要求,還能夠解決卡片的兼容性問題。
此外,Android?系統(tǒng)上的?HCE?是通過操作系統(tǒng)服務實現的。使用系統(tǒng)服務可以一直在系統(tǒng)后臺運行而不需要調出用戶界面。這個優(yōu)勢使得?HCE?技術非常適合交通卡、門禁卡等需要快速認證、支付的場景。用戶無需打開程序界面,只需要將終端靠近非接觸讀卡器的識別范圍內,交易自動進行。這樣提升了用戶體驗,更利于?HCE?技術在移動支付領域中的廣泛應用。
2016?年?12?月?28?日起,乘客通過安裝廣州地鐵官方?APP,綁定銀聯借記卡或信用卡,進行預充值并生成云卡后,即可刷手機進出閘機搭乘地鐵,率先在國內實現脫機數據認證(ODA)新型支付技術的規(guī)模應用,同時亦是?NFC-HCE?移動支付技術在國內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首次應用。
通過結合應用?NFC-HCE、網絡通信、大數據平臺等信息技術,建立一套適用于廣州地鐵長期使用的云卡管理系統(tǒng)和?APP?手機客戶端,如圖?5?所示,其中?SDK?為軟件開發(fā)工具包,TSP?為支付標記化系統(tǒng),TOKEN?為令牌。本套系統(tǒng)將建立從云卡申請、審核受理、信用管理、卡數據下發(fā)、消費充值和使用的全功能完整體系,為將來用戶卡向手機的集成與過渡打下良好基礎。
2.2.1 讀寫器應用軟件改造
讀寫器需要兼容處理?NFC?手機的地鐵云卡,具體交互流程如圖?6?所示,圖中?PSAM?為銷售點終端安全存取模塊。地鐵云卡將采用地鐵?CPU?卡的新密鑰系統(tǒng)進行發(fā)卡,同時終端在進行地鐵云卡交易時需在讀寫器端完成?CPU?卡交易認證的過程,即終端程序需根據中國人民銀行(PBOC)電子錢包規(guī)范完成交易流程。
2.2.2 清分系統(tǒng)改造
(1)云卡交易。增加云卡票卡類型代碼,云卡交易格式與現有交易格式一致;增加云卡專用定制報表,地鐵云卡交易數據與云卡管理平臺的對賬流程如圖?7?所示。
(2)云卡空中發(fā)卡。整個空中個人化(空中發(fā)卡)是一個完整流程,涉及多個接口,需要順序執(zhí)行。
圖6 讀寫器對地鐵云卡的交互流程
圖7 地鐵云卡管理平臺與清算中心對賬流程
卡號申請交易:同一手機卡的物理序號只能獲取1?個卡號。如果手機卡物理序號已申請過,則獲取原卡號進行返回,否則需分配?1?個新的一卡通卡號進行返回。
應用密鑰更新交易:對卡片密鑰進行更新,地鐵清算系統(tǒng)在收到應用密鑰更新請求交易時,會產生相應的卡密鑰,并將其返回給廣州地鐵云卡管理平臺,有卡片主控密鑰、維護子密鑰、充值子密鑰、消費子密鑰等。
卡文件數據生成:地鐵清算系統(tǒng)根據廣州地鐵云卡管理平臺的請求產生?1?張地鐵云卡,并生成對應票卡初始化數據,將結果返回給廣州地鐵云卡管理平臺。
開卡完成交易:廣州地鐵云卡管理平臺在接收到地鐵清算系統(tǒng)返回的票卡初始化數據后,生成對應票卡完成交易。云卡?APP?從廣州地鐵云卡管理平臺獲取對應票卡數據,在?APP?上生成地鐵云卡。
(3)云卡空中充值。地鐵云卡空中充值主要實現卡片的空中充值功能,涉及以下?2?個接口。
聯機卡操作請求交易:寫卡及混合消費查詢授權請求。所有聯機卡操作業(yè)務,都必須先發(fā)送聯機卡操作請求,以聯機獲取寫卡操作密鑰。聯機卡充值交易:進行卡電子錢包、卡行業(yè)錢包的卡片充值操作后,生成充值交易,實時上傳至清算中心,完成帳戶更新。未實時上傳或上傳后無應答的充值交易,需以報文形式進行補傳。
2.2.3 云卡管理平臺
云卡管理平臺主要支撐云卡的注冊申請、脫機交易安全認證,以及云卡的運營管理、賬務處理,云卡的空中發(fā)卡、充值、銀聯代扣等功能(圖?8)。
圖8 云卡管理平臺的結構框圖
2.2.4 云卡 APP
地鐵云卡?APP?的業(yè)務功能包含云卡用戶開卡業(yè)務、用戶消費業(yè)務、用戶管理業(yè)務等功能,為用戶提供最簡單、便捷的體驗(圖?9)。
圖9 地鐵云卡的業(yè)務功能
2016?年,廣州地鐵?APP?云卡和金融?IC?卡接入項目(2017?年完成)是同步進行的。相對于后者涉及讀寫器軟硬件過程的升級改造,廣州地鐵云卡項目,即?NFCHCE?技術,從終端和后臺系統(tǒng)角度來看,就是?1?張傳統(tǒng)的?IC?卡,不涉及讀寫器硬件改造,區(qū)別主要體現在云卡的發(fā)行、充值、查詢等服務內容上。這些操作用戶都可以在手機上自助完成,既方便了用戶,也降低了發(fā)卡方的運營成本。整個項目包括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售檢票系統(tǒng)(AFC)設備線網讀寫器、搭建云卡管理系統(tǒng)和開發(fā)空發(fā)空充的接口等。
智慧出行如今已是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趨勢,國內交通企業(yè)亦紛紛向互聯網+轉型升級。相較于傳統(tǒng)的城市通卡或票卡等方式,移動支付能減少現金交易以及制票、票卡回收等工作,既減少企業(yè)運營及維護成本,也給乘客帶來便捷的乘車體驗,是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從目前移動支付在國內交通領域的應用來看,微信和支付寶的掃碼(乘車碼)支付用戶依舊數量龐大,但?NFC?支付在交易便利性和速度方面的體驗更接近傳統(tǒng)的?IC?卡,對于城市交通工具上讀寫器、清算系統(tǒng)的升級改造少。
而?HCE?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將手機變成“卡”輕松出行,可用同一個?APP?來模擬不同城市的卡片,在未來可打造城市交通互聯互通的云交通應用:乘客用戶只需使用?1?款手機?APP,通過添加不同城市的虛擬卡,就可以輕松享受異地城市的交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