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起奉,張景鳳,劉樹軍,孫廣東*
(1.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 腎病內科,吉林 長春130041;2.長春市口腔醫(yī)院,吉林 長春130042)
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簡稱布病,是一種嚴重的人畜共患疾病,對世界多個地區(qū)及國家造成嚴重的健康及經濟負擔[1]。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約有50萬人感染布病,發(fā)病人群主要分布于牧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及鄉(xiāng)村,在我國該病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吉林省、黑龍江、新疆和陜北等牧區(qū)[2,3]。多數感染布病的患者,都有明確的既往史,如接觸患畜或其排泄物,攝入布氏桿菌污染的動物產品,吸入含有布氏桿菌的氣溶膠等[4]。布病起病時可引起多個系統(tǒng)的癥狀,如高熱寒戰(zhàn),多汗,脾臟腫大,疲勞,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和關節(jié)痛等[5],由于缺乏特異性,易被誤診。
1.1研究對象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入住我院,且診斷為布氏桿菌病的患者16例,其中男9例(56.25%),女7例(43.75%),男∶女=1.29∶1,年齡范圍(12-70)歲,平均發(fā)病年齡(48.19±14.69)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布氏桿菌病診斷標準(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試管凝集試驗均為陽性)。
1.2診斷標準①流行病學史 發(fā)病前與患病動物及其產物或與布氏桿菌培養(yǎng)物有密切接觸,或生活在疫區(qū)等;②臨床表現 持續(xù)多日發(fā)熱、多汗、乏力等,并有淋巴結、肝脾、睪丸腫大,少數患者可有運動,神經等系統(tǒng)損害;③實驗室診斷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陽性或可疑,同時試管凝集試驗滴度在1∶100以上;或血液、腦脊液等體液中培養(yǎng)出布氏桿菌。滿足①、②和③中一條即可確診。
1.3方法查閱16例患者的病歷資料,收集其臨床表現(發(fā)熱、寒戰(zhàn)、關節(jié)痛及肌肉痛等)及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及血清白蛋白等)結果,并進行分析。
2.116例布氏桿菌病患者臨床表現資料,詳見表1。
2.216例布氏桿菌病患者血常規(guī)及血清蛋白水平,詳見表2。
表1 16例布氏桿菌病患者臨床表現資料
表2 16例布氏桿菌病患者血常規(guī)及血清蛋白水平
2.3其他,16例患者中有8例提檢降鈣素原(PCT),其中4例(50.0%)升高;11例提檢超敏C反應蛋白(CRP),其中9例(81.8%)升高;11例提檢血沉(ESR),其中9例(81.8%)升高。
布氏桿菌病是一種嚴重的人畜共患疾病,其病原體為布氏桿菌,因其可以于細胞內繁殖并反復入血引起發(fā)熱,故熱型表現為波形熱。布病傳播途徑有很多,但人際傳播極為少見[6]。普通人群皆為易感人群,少量的病原體即可導致健康人感染。布病患者可表現為多系統(tǒng)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可轉慢性,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極大損害[7]。
Mile Bosilkovski[5]等對孟加拉共和國內340例布病患者的研究表明,67.6%患者有發(fā)熱癥狀,83.8%患者有關節(jié)痛癥狀,74.1%患者有多汗癥狀。Javier Solera[8]等整理分析文獻發(fā)現有72.0-100%的患者有發(fā)熱癥狀。還有國外報道[4],有80%的布病患者會有關節(jié)痛癥狀。顧國忠[9]等人研究表明約有84%的患者有發(fā)熱癥狀,而有關節(jié)痛的患者占24%。劉明杰[10]等人,收集92例中國中部地區(qū)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發(fā)熱患者81.5%,關節(jié)痛患者54.3%,多汗患者48.9%。本研究的16例患者中,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發(fā)熱13例(81.25%),其次是關節(jié)痛7例(43.75%),多汗5例(31.25%),與上述研究的結果大致相同,這表明多數布氏桿菌病患者會出現發(fā)熱及關節(jié)痛癥狀,臨床上對于長期抗感染治療,仍有發(fā)熱及關節(jié)痛患者應考慮患布氏桿菌病的可能。其中國內研究[9]在關節(jié)痛這一癥狀上與其他研究差異較大,并且本次研究中有關節(jié)痛及多汗癥狀的患者所占比例略低于國外兩項研究[4,5],這可能與樣本量較少及患者主觀感覺所造成的誤差有關。
有國外研究[11]報道,622例急性布病患兒中,28.6%的患兒有貧血癥狀(<11 g/dL),16%的患兒有血小板減少癥(<15 0000/mL),13.9%的患兒有白細胞減少癥(<4 000/mL)。有國內研究[12]表明,183例布病患者中,貧血65.0%,血小板降低者22.4%。白細胞總數降低者18.0%,血清白蛋白降低者74.86%,ESR變快者84.0%,PCT升高者68.54%,CRP升高者80.25%。本研究16例患者中,血小板計數降低5例(31.25%),血紅蛋白降低11例(68.75%),血清白蛋白降低11例(68.75%),11例提檢CRP患者中9例(81.8%)升高;11例提檢ESR患者中9例(81.8%)升高;8例提檢降鈣素原(PCT)患者中4例(50.0%)升高。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在貧血這一指標上有較大差異,差異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研究的患者年齡范圍及排除標準不同所致,但總體趨勢及得出的結論大致相同,即布病患者可出現貧血和/或血液系統(tǒng)中單系或多系細胞減少,以貧血最為明顯。本次研究中68.75%的患者表現出白蛋白降低,這與國內研究[12]中得出的結果大致相同,說明布病患者可能存在肝功能異常。另有半數以上患者PCT,CRP,ESR異常,這與一項國外研究[13]所得結論大致相符,但多數炎性反應都可能導致PCT,CRP,ESR異常,應注意鑒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