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松
玉屏風散最早出自宋代張松的《究原方》,但原著已失傳,現(xiàn)存的方劑錄自《醫(yī)方類聚》。有的學者認為該方出自元代醫(yī)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或元代醫(yī)家危亦林的《世醫(yī)得效方》。其方藥組成為防風30克,黃芪(蜜炙)、白術各60克。主治表虛自汗,以及虛人腠理不密,易于感冒,汗出惡風,面色刮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緩。
中醫(y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是體內(nèi)外清濁之氣交換的場所,人體通過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氧氣),呼出體內(nèi)的濁氣(二氧化碳),吐故納新,使體內(nèi)氣體不斷得到交換,由此才能維持清濁之氣的新陳代謝。如果肺的清氣不足,就容易遭到外邪的侵襲,導致頻繁感冒,出現(xiàn)少氣、自汗、體倦乏力等氣虛不足的癥狀。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每當感冒一次之后,近期就不會感冒了,要隔很長一段時間才有可能再次感冒。西醫(yī)把這種現(xiàn)象叫“產(chǎn)生了抗體”。其實,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講,這是因為上一次感冒肅清了肺里的邪氣和污濁,使肺經(jīng)歷了一次鍛煉,抵抗邪氣的力量增強了。然而經(jīng)常感冒的人則不然。有人隔三差五就感冒了,有的人感冒則綿綿不斷,很長時間既不惡化也不減輕,這都是因為肺虛導致的清氣不足。
中醫(yī)學認為,皮膚位于體表,為人體衛(wèi)外的屏障,故有“肺主皮毛”之說。肺虛則肌膚沒有很好的抵抗外邪能力,邪氣何時何地想進來就進來了,肺本身也不能迅速排出邪氣,所以,感冒要么隔三差五,要么綿綿不斷。感冒雖是小病,但人體抵抗感冒的病邪、修復感冒帶來的損傷確實要消耗不少清氣。感冒反復發(fā)作或綿綿不斷,如果不能予以及時治療,拖延下去,人體的清氣將會進一步耗傷,進而變生出各種各樣的疾病。所以醫(yī)界就有“感冒為百病之源”的說法,說明感冒引起的并發(fā)癥多而且復雜,有些甚至是很嚴重的。
人體清氣虛不僅會導致經(jīng)常性的感冒,而且還會導致怕冷、怕風、汗多等癥狀。人們在春季易患的疾病還有一種過敏性鼻炎,一遇到冷風就不斷打噴嚏,很多人會誤認為是感冒。這也是因為清氣虧虛使“肺主皮毛”的功能失常,導致邪氣容易進入人體為患。補清氣,防外邪,最核心、最有效、最通用的中成藥就是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是家庭常備用藥之一,單聽這個名稱可能就知道它的價值和效用。所謂“玉”是珍貴如玉的意思,表明古人對這個方子相當珍視,它的用途非常之大;所謂“屏風”,直接就把這張方子的用途說了出來,它的功用就好像御風屏障一樣,可以阻擋各種邪風,治療風邪人體導致的各種疾病。此方由防風、黃芪、白術三味藥組成。防風為治風通用之品,它會防止外界侵入人體的風邪驅趕出去;黃芪既為人體大補清氣,又給防風提供動力,而且防風在祛邪和御邪的過程中會耗散人體的一部分清氣,而黃芪恰好可以把這部分清氣補足,這樣就消解了防風的副作用;白術是健脾的,健脾就是養(yǎng)人體的中氣,中氣足則百病不侵。玉屏風散以補氣固表藥為主,配合小量祛風解表之品,使得補中寓散,攻補兼施,內(nèi)外同治,標本兼顧。
只有清氣充足,人體才能抵抗外邪,人體的清氣才不會過于耗散。當我們頻繁感冒,或經(jīng)常不由自主地出汗(自汗),或是比別人更怕冷、怕風的時候,或者患了過敏性鼻炎,就請服用中成藥玉屏風散(玉屏風顆粒)吧!它能恢復我們的清氣,為我們筑起抗病、防病的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