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琳
摘 要 隨著高校辦學自主權的落實,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完善,學術自由也終將在中國大地復歸。作為保障高等教育健康發(fā)展的關鍵,高等教育評估也須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改革以維護學術自由?;诖颂岢鱿嚓P建議:(1)評估主體以高校自評為主,加大教師和學生參與評鑒的力度,健全評估結果反饋申訴制度;(2)加強對大學章程的審查,尤其是辦學宗旨中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貫徹;(3)評估指標體系中增設反映學術自由的二級指標;(4)重視研究生學術自由的評估;(5)對于評估結果優(yōu)秀的院校,政府應允諾“少光顧”;(6)特別強調學術道德規(guī)范評估。希望能夠助力中國大學學術自由復歸。
關鍵詞 高等教育評估 學術自由 復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03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utonomy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perfe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academic freedom will eventually return to China. As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 must als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actively reform to safeguard academic freedom. On the basis of th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1) the main body of evaluation is self-eval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evaluation, and improving the feedback system of evaluation results; (2) strengthening the review of the University constitution, especi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pirit in the aim of running a school; (3) an addi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two level of freedom; (4) pay attention to the assessment of academic freedom of graduate students; (5)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mise "less patronage" for the institutions with excellent results; 6.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ethics. It hopes to help the return of academic freedo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 academic freedom; return
學術自由是大學千年發(fā)展過程中極力追求和維護的核心價值和信念,是大學不斷迸發(fā)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教育規(guī)劃綱要》)首次以國家文件的形式提出:“要尊重學術自由,營造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盵1]
作為自由研究高深學問的沃土,大學自中世紀誕生以來,先于19世紀德國生出教學與科研并重之蕊惹人驚嘆,又在20世紀美國綻放服務社會之花令人炫目。大學千年來不斷調整自身適應時代需求、蓬勃發(fā)展的動力來源便是學術自由,作為大學的靈魂,學術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正如布魯貝克所言:“大概沒有比打擊或壓制學術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防止這種威脅,學術自由是學術界的要塞,永遠不能放棄?!盵2]在我國,學術自由雖長久欠缺卻也曾絢爛輝煌,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與其他各家思想相互爭鳴;宋代書院平等自由的價值儀軌和獨立自主的辦學風貌;民國時期蔡元培和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抗戰(zhàn)時期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師共同體“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等等。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重燃學術自由之火是中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改革的訴求和目標,亦是高等教育評估改革發(fā)展的題中之義。
1 學術自由的涵義與現(xiàn)代中國大學欠缺的原因
不同的歷史時期,學術自由的涵義也不同。中世紀大學的“學術自由”,屬于大學自治的范疇,主要是保證研究者與學習者自愿參加研究與學習活動的權利。近現(xiàn)代大學的學術自由原則,則是基于中世紀以后,教會、國家對于大學的嚴重干預甚至束縛而提出的,其主旨是大學內(nèi)部有教學、研究、學習的自由,即教師與學生在進行有關高深知識的研究與探討時,可以不受學術范圍以外的政治、宗教和社會因素的干擾,獨立解決學術領域范圍內(nèi)的問題。[3]學術自由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合理性基礎:認識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其中認識的是最主要的?!盀榱吮WC知識的準確,學者的活動必須知服從真理的標準,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壓力?!盵4]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自由、研究自由和學生的學習自由。其中學習自由的具體內(nèi)容應包括學生選擇學什么的自由、決定什么時間學和怎么樣學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5]
當代社會,造成中國大學學術自由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學自治作為學術自由的重要保障未能落實。大學自治是指大學作為一個獨立團體享有不受政府、教會以及其他官方或非官方團體和個人干預的自由和權利,其管理是由大學內(nèi)部成員依據(jù)一定規(guī)則,通過代表資格而不是個人資格來決定并付諸實施。[6]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共存亡是學術界的共識。中國中央集權式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通過辦學體制、資源配置等相關規(guī)定嚴重束縛了大學自治,一切都為政府掌控,為政府服務。早在1979年,蘇步青、李國豪等幾位校長就發(fā)出了“給大學一點自主權”的呼吁。其次,現(xiàn)代大學精神,尤其是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的衰落。大學精神是反映大學歷史傳統(tǒng)、特征面貌的一種精神文化形態(tài),是師生員工在長期的教與學、工作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并為廣大師生所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包含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自由精神、獨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7]大學自由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精神自由和學術自由。大學批判精神,源于大學對真理的不懈追求,與知識分子有著深刻的關聯(lián)。[8]隨著我國經(jīng)濟轉軌和現(xiàn)代化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大學迷失在片面為政府社會服務無法自拔?!罢握摳叩冉逃軐W”主宰了大學與大學教育,工具主義理性觀實現(xiàn)了對大學教育的征服與統(tǒng)制,大學精神急劇退化,價值教育普遍失位。[9]毋庸置疑,當大學與社會結合過于密切且學術上又過于反映出實用性的時候,大學的創(chuàng)造性就會枯竭。大學精神與學術自由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大學精神的衰落即是學術自由缺失的原因,又是學術自由缺失導致的結果。再次,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有待完善。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主要包括政府的宏觀高等教育控制政策以及以政府作為評估組織主導的高等教育評估,高等學校內(nèi)部質量控制、監(jiān)督和評估,社會團體或其他民間教育評估機構的教育評估。但是存在政府作用突出,高校自評不受重視,社會團體評估力量薄弱且獨立性差,評估主要集中在本科層次等問題。政府主導的高等教育評估以服務政府和社會為主要目標,評估指標體系設計不盡合理,評估方法過于依賴定量方法和終結性評價等都無法滿足高校、教師和學生對于學術自由的訴求。例如,對教師的評測過于強調師資隊伍結構、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測評則傾向于招生、就業(yè)、學習效果,對教師教學自由、研究自由、學生學習自由及保證學生學習自由的制度措施的落實情況不管不問。此外,校園文化建設在評估中可有可無,未能充分實現(xiàn)其重塑現(xiàn)代大學精神,創(chuàng)造學術自由氛圍的文化價值。
2 高等教育評估視閾下維護學術自由的建議
分析了我國學術自由缺失的主要原因,應采取有效手段及時解決。除了國家《教育規(guī)劃綱要》中強調改革管理體制外,也要積極完善高等教育評估相關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其導向功能、診斷功能、鑒定功能、激勵功能、監(jiān)督等功能。高等教育評估是指根據(jù)一定的高等教育價值,在決策科學化的基礎上,對高等教育活動的效果進行綜合評判,其實質是評估者的主體需求與評估對象的客觀屬性的一種特殊的效用關系運動。它是國家對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監(jiān)督檢查的有效手段,是高等學校通過評估診斷自我和不斷提高的過程,對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維護大學學術自由具有重要作用。充分發(fā)揮高等教育評估各項功能,保證學術自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評估主體以高校自評為主,加大教師和學生參與評鑒力度,健全評估結果反饋申訴制度。學術自由是學者生命的真諦,也是大學歷久彌新的法寶,任何外部力量主導的評估,都無法像高校及教師學生評估那樣做到最真、最誠。因為他們是學術自由最大的利益相關者,也是最了解熟悉學術自由的人。建立落實大學自我評鑒機構,健全評估結果的申訴反饋制度,調動廣大師生主動參與評估的積極性,保證高校自評為主,政府和社會評估為輔,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維護學術自由,使大學不斷創(chuàng)新,契合時代發(fā)展需求,滿足各方利益主體的需求。
其次,加強對大學章程的審查,尤其是辦學宗旨中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貫徹。大學章程不僅是高校設置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依法治教,行使辦學自主權的“特許狀”和“護身符”。我國高校普遍不重視大學章程的建設,甚至大部分高校根本沒有大學章程。加強對大學章程的審查評估,旨在督促高校要逐步走向辦學自主,合理自治,學術自由的道路。尤其是辦學理念中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體現(xiàn)情況,思想決定行為,只有在辦學理念中充分體現(xiàn)自由精神、批判精神、人文精神、超越精神等現(xiàn)代大學精神,才能指導學校各項規(guī)劃決策不被商業(yè)主義和實利主義侵蝕,不會陷入片面服務政府和市場的泥潭,讓學術自由之花開滿中國現(xiàn)代大學校園。
第三,評估指標體系應增設反映學術自由的二級指標。目前,我國主要采用的本科教學水平審核評估指標體系包含6+1個項目,24個要素,64個要點,涉及內(nèi)容較為全面。在此基礎上為保證學術自由,可在師資隊伍和學生發(fā)展一級指標下增設教師教學自由、研究自由和學生學習自由二級指標,通過訪談、觀察等定性方法和問卷調查等定量方法,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收集有效信息,深入了解教師和學生學術自由狀況及對落實學術自由相關制度措施的滿意度,歸納總結制約教師和學生學術自由的問題癥結,將評估結果以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給院系領導和校長,對能解決的問題,采取措施及時解決。此外,還可加大校園文化建設的評估指標權重,逐步確立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創(chuàng)造學術自由氛圍,使教師和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學術自由的良好習慣。
第四,評估層次上應重視研究生學術自由的評估。研究生作為我國學術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他們的學術自由具有重要意義。清華大學袁本濤教授分析了2011-2014年大陸在校研究生對國際、國內(nèi)高水平論文的參與貢獻情況。他的研究發(fā)現(xiàn),第一作者單位為我國機構的國際高水平論文,在校研究生的參與率在70%左右,第一作者率超過50%;對于國內(nèi)高水平論文,研究生在第一作者群體中占比達38.5%,僅次于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人員所占比例。[10]可見,我國研究生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巨大的科研潛力,維護他們的學術自由,將如虎添翼,蛟龍得水,釋放更大能量,使我國成為下一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第五,對評估結果優(yōu)秀的院校,政府應允諾“少光顧”。縱觀國內(nèi)外高等教育評估模式,無論是政府主導型、民間型還是協(xié)作型,政府都會不同程度通過一定方式對高教評估施加影響和監(jiān)督。我們可以借鑒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相關做法,對評估結果優(yōu)秀的院校,政府實行“少光顧”原則,如此一來,既維系了政府對高等教育評估的指導監(jiān)督,又保證了高校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最后,特別強調對中國學術道德規(guī)范的評估。在今天的高等教育界,大學學術自由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也許便是大學學術道德規(guī)范正在受到嚴重侵蝕和損壞。[11]高等教育評估要穩(wěn)準狠地診斷出造假、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并予以嚴懲。如學術造假率超過10%,評估結果判為不合格;教師一旦發(fā)現(xiàn)學術不端,輕者,降職降薪,重者,直接取消教師資格,肅清學術界不良之風,保證學術自由的價值根基。當然,我們必須明確想要根除學術腐敗,僅靠教育評估遠遠不夠,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不完善的大學制度等都要加以處理。
參考文獻
[1] 張應強.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3(9):1-7.
[2] 約翰.S.布魯貝克著.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9.
[3] 劉少雪.略論大學的學術自由[J].上海高教研究,1997(7):16-19.
[4] 約翰.S.布魯貝克著.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6.
[5] 約翰.S.布魯貝克著.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8.
[6] 陳學飛.當代美國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沈陽: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76.
[7] 楊鮮蘭.論大學精神的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2):20-23.
[8][9] 張應強.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批判與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6(7):11-26.
[10] 付娟,陳廷柱.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焦點問題及新趨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06-109.
[11] 冒榮,趙群.學術自由的內(nèi)涵和邊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7(7):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