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雁
(保定市第二中心醫(yī)院新生兒科,河北 保定 072750)
新生兒PICC置管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且對高滲可耐受,是目前臨床中常用的一項技術[1]。但是由于新生兒過小,其在接受PICC置管時可能有疼痛癥狀存在,加之患兒對體位與環(huán)境的不適應,使得其極易出現(xiàn)不適感,對其身心健康有嚴重不良影響存在[2]。本文主要分析在新生兒PICC置管中開展舒適護理的效果,特選取部分患兒進行比較研究,具體內容如下文所示。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PICC置管患兒5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簡單隨機分組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男18例,女7例,平均胎齡(32.73±2.06)周,平均體重(1.58±0.46)kg;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平均胎齡(32.64±2.11)周;平均體重(1.55±0.39)kg。對以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guī)護理,即護理人員在置管之前同家屬開展有效的溝通,將置管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影響向家屬詳細介紹;將消毒處理工作完善以后遵照置管的程序開展置管操作;置管以后及時為患兒止血,常規(guī)維護并消毒置管的位置等。
1.2.2 觀察組
在上述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即以提升患兒的舒適度為目標在圍置管期為患兒實施舒適護理。
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PICC置管患兒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概率。對兩組患兒的非計劃性拔管概率和堵管概率進行記錄與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較對照組患兒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概率高,而非計劃性拔管與堵管概率則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PICC置管患兒的各項觀察指標數(shù)據(jù)情況[n(%)]
新生兒PICC置管在臨床中已獲得廣泛的應用,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該技術可以將新生兒外周血管受損的概率降低,同時可以對反復的穿刺進行避免,對新生兒靜脈給藥及機體營養(yǎng)的及時補充等均可給予保證,在新生兒搶救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3]。舒適護理屬于近年來新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護理干預模式的一種,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效果[4]。本研究為部分PICC置管患兒實施舒適護理所獲得的效果可觀,具體內容如下:
(1)置管之前,護理人員對穿刺室的環(huán)境進行改善,控制穿刺室內周圍的環(huán)境與溫濕度,對患兒所在暖箱的溫濕度進行合理的調節(jié),以提升其舒適度。行穿刺操作前半小時避免患兒進食,將由于溢奶對患兒生命安全構成的威脅減??;開展操作之前給予患兒撫觸護理,用時至少10 min;在經過預熱的輻射臺上放入患兒,將穿刺位置充分的暴露,同時使用薄單包裹好患兒機體其余的部位。
(2)穿刺置管過程中,為患兒使用橡膠奶嘴進行安撫;消毒以后,因消毒液對患兒的血管有刺激性存在,極易降低血管的可見度,使用紅外線烤燈對患兒的皮膚進行照射,可以充盈血管,將穿刺成功概率提升;術者穿刺操作之前,助手對患兒開展觸摸和拱抱干預;管道送入至患兒的腋窩下時,助手將其頭部向穿刺者位置偏轉,對患兒的體位進行更換的過程中注意動作的敏捷性和輕柔性,避免突然更換患兒的體位,將驚嚇應激減少;置管時在室內播放音樂,獲得對患兒轉移注意力及緩解疼痛的作用。
(3)置管以后使用柔軟毛巾對患兒進行包裹,以此將患兒的安全感提升,減少穿刺肢體劇烈運動。
本研究中,觀察組PICC置管患兒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概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非計劃性拔管概率與堵管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在新生兒PICC置管過程中開展舒適護理,有利于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提升,改善患兒機體的舒適度,控制堵管及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