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葆(武漢)
文天祥(1236-1283),南宋詩人,抗元名臣,愛國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宋末三杰。
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寶祐四年(1256)狀元。
開慶元年(1259)蒙古元軍攻宋,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逃亡),天祥上書斬宋臣,以穩(wěn)人心,并進御敵之計,未被采納。任軍器監(jiān)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草制語譏奸相賈似道,遭到劾罷。度宗咸淳九年(1273)起任湖南提刑,改知贛州。恭宗德祐元年(1275)元兵入侵東下,天祥破家產(chǎn)為軍費,率義軍萬人入衛(wèi)臨安(今杭州),應(yīng)詔勤王。次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后在鎮(zhèn)江脫險回朝,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端宗繼位,復(fù)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率兵在福建、廣東堅持抗元,轉(zhuǎn)戰(zhàn)于江西嶺南一帶,并收復(fù)州縣多處。衛(wèi)王立,加少保,封信國公。次年,終因寡不敵眾,在五嶺坡(今廣東海豐)被俘,在獄中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詩,以明心志,拒不降元。后被押至元大都(今北京)拘囚三年多,屢拒各種威脅利誘,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祿勸降,始終守節(jié)不屈被殺。臨刑時正氣凜然,從容就義,視死如歸。
可惜,一代愛國英才,狀元丞相,殉國時,年僅四十七歲。有遺著《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一卷行世?!端问贰肪硭氖擞袀?。
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和愛國精神,光耀后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筆者愛硯有緣,曾喜得一件“文天祥銘文抄手端硯”,至今乃愛不釋手。特撰小文,與師友交流。
此硯來自湖北鄂州市的一家農(nóng)戶。解放前,戶主在河塘中挖藕時發(fā)現(xiàn)了它,看其平整厚重,當(dāng)是一塊有文字的“老石磚”撿回家,一直當(dāng)墊腳石,墊在雜房大谷柜底部幾十年。八十年初,大谷柜拆除后,戶主將“老石磚”拿出來經(jīng)人一看,才知是一方古硯臺,后來,賣給了武漢下鄉(xiāng)收購廢舊古物的店主陳蓋子。硯在“武漢香港路古玩市場”幾經(jīng)轉(zhuǎn)手,為“二濯堂”主人肖新建老師所得。我與肖君相識相交多年,又是漢陽同鄉(xiāng),他知道我喜歡研究古硯,將硯惠讓給了我。于是,硯到了筆者的書齋,成了我學(xué)習(xí)、研究宋硯的一件實物資料。
硯呈長方形高臺抄手式,長20.9厘米,寬12.5厘米,厚6.7厘米(見硯照1-7)。硯體上有分化、剝蝕、漫漶現(xiàn)象,品相欠佳,但整體氣勢和神韻,依然古雅超群,引人矚目。
一是,墨池縷空雕“蒼龍橫沼”裝飾,世之少見。
二是,硯身多處有銘文,銘者名聲之大,令人吃驚:
第一,硯左側(cè),有文天祥為硯作銘曰:“美石一片云,中見蒼龍尾;墨海起風(fēng)雷,膏澤潤千里。寶祐二年甲寅(1254),文天祥銘?!保ㄗ瓡┤畟€字(見硯照6)。
第二,硯右側(cè),有劉一燝題字曰:“文信國藏硯(楷書大字),天啟元年(1621)十月,劉一燝題。”(楷書小字),共十五個字(見硯照7)。
第三,硯頂側(cè),有瘦金體:“御押”兩字,中間有一組“御押符號”(見硯照5)。
第四,硯右墻足底部,有楷書:“朗山”題字(見硯照4)。
讀以上銘文可知,硯上除有文天祥題銘外,還有皇帝的“御押”,以及“朗山”和“劉一燝”倆人的銘款,信息量大。
從銘者的書風(fēng)看,四處銘字各異,不大可能是一人所為;其書法、銘辭皆佳,鐫刻均見功力,極具文士風(fēng)采,似有宮庭硯作的氣象。
這方銘文硯,究竟是不是“文天祥遺物”呢?
筆者從七個方面,考察分析如下:
一是考察“石質(zhì)”。外看此硯,黑不溜秋,形體敦厚,包漿古樸,墨銹斑斑,似乎有點像蘇州靈巖山的蠖村石硯。細(xì)看硯堂及包漿,再用手扶之、叩之、掂之,才知其石凝重堅密;入水觀看,色于馬肝,細(xì)而不燥;映日視之,石面有“金星”點點,閃閃發(fā)亮,可知,它是一款上好的端州宋坑石硯。
端州宋坑石,因在北宋發(fā)現(xiàn)、開坑采硯石,故取名為宋坑。它以下墨快而著稱于世,人們贊為“石花”“紫端”。
兩宋時期,一件上好的宋坑石硯,都很名貴,能用得起此硯的都是皇室貴族和達(dá)官貴人。
可見,此硯的石質(zhì)與宋代開采期的情況相合,硯上土蝕、墨銹融為一體,呈相熟舊,具宋硯的氣韻。
二是考察“造型”。硯呈長方、高墻壁立、抄手式,俗稱“高臺抄手硯”。
抄手硯,始出于五代,興盛于兩宋,延續(xù)于明清,它是宋代最具時代特色的主流硯式。
在宋代三百多年的發(fā)展變化中,抄手硯又出現(xiàn)了十多種不同的樣式,歸納起來,主要有“箕形抄手硯”“四直抄手硯和“高臺抄手硯”三大類別。
此硯是典型的宋代高臺抄手端硯,習(xí)稱“太史硯”。其臺高6·7厘米,結(jié)體端莊厚重,法度嚴(yán)謹(jǐn),做工簡約規(guī)整,線條挺撥,落地平正,氣勢威嚴(yán)又文氣十足,是宋代中晚期的佳制。
由于年代久遠(yuǎn),歷經(jīng)磨難,歲月留痕,如今硯體全身是傷。
三是考察“蒼龍橫沼” 裝飾。此硯墨堂寬闊,墨池深挖,池中縷空深雕“蒼龍橫沼”紋飾,其龍形粗壯兇猛,頭頂雙龍角,鼻端似如意,龍頭奮起,張牙舞爪,口吐龍珠,似有一飛沖天,要把龍珠的吉祥之光普照人間。
龍身、龍尾之下即為墨池,約占硯面的半壁江山。
此龍紋圖飾十分奇持,顯非凡品,在宋硯中也極為少見。
“蒼龍橫沼”,典出《易經(jīng)》乾卦的爻辭(是古人對東方蒼龍運行的反映):“潛龍勿用,是蒼龍七宿在地平線以下伏設(shè);見龍在田,即黃昏時,角宿與天田星初見東方;終日乾乾,是蒼龍七宿緩緩升起;或躍在淵,為蒼龍諸宿躍出地平,盡現(xiàn)于東南;飛龍在天,即蒼龍橫亙南天;亢龍有悔,為蒼龍開始西落;群龍無首,即指角宿落入西方,伏沉不見?!鄙n龍,又稱為青龍,代表東方。封建時代,蒼龍是皇權(quán)的象征,皇帝自命為真龍?zhí)熳印?/p>
硯以“蒼龍橫沼”紋為裝飾,寓示“國家強大,天下太平”。
宋代學(xué)者周密《云煙過眼錄·四卷》中載:“今宋御府有寶硯,曰‘蒼龍橫沼’,內(nèi)有龍形橫硯沼中,世所謂巖花是也,今在集賢院內(nèi),還有聚寶硯,玉板太乙船形,無眼而溫潤,皆為寶硯也。”元代學(xué)者陸友仁《硯北雜志·卷五》中,也記載了“蒼龍橫沼”寶硯出自北宋御府的遺事。
由此可知,“蒼龍橫沼”抄手端硯,始出于宋代,是宋代內(nèi)府的寶硯。后世,明代宣德年間,有仿宋“蒼龍橫沼”抄手端硯制品供內(nèi)府使用,但其硯身刻有銘文,由端州宣德巖端石琢制而成。
四是考察“御押”。硯頭頂側(cè)面,有豎刻宋徽宗瘦金體“御押”兩字,兩字中間有一類似“立”字花押。
徽宗為何用“立”字作御押,應(yīng)從“端”字而來,“立”字對他的繼位至關(guān)重要。哲宗趙煦二十三歲死后,身后無子,便從哲宗的弟弟中尋找繼承人,誰繼皇位?皇室意見不一。向太后薦端王趙佶,并說:“神宗生前曾說,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dāng)立。”徽宗靠宋神宗的“當(dāng)立”方得帝位。微宗趙佶乃神宗十一子,為了不忘父恩,選用了“立”字為押。
為了防偽,徽宗在“立”字五筆中,只保留兩個橫筆(二)字不變,另第一筆的“一點”、第三和第四筆的“一點和一撇”抽出來,在兩橫筆中間或中下,重新組合變化,用行書或草書寫成一個“變形立字”,御簽在公文、字畫以及器物上,除了顯露個人的風(fēng)格外,主要目的是防止他人摹仿偽造。
此硯上的“立”字花押,有點像變了形的“王”字。普查古今硯譜及有關(guān)專著,未見到刻有徽宗御押的古硯,后查有關(guān)資料,發(fā)現(xiàn)宋代周密的《癸辛雜識》和現(xiàn)代印學(xué)家韓天衡主編的《篆刻小辭典》中,宋徽宗時期有此類變形“王”字御押符號的記載。
從而可斷,這方有“御押”的內(nèi)府寶硯,是徽宗御用或御賜大臣的硯臺。至于它是如何從宮庭到了民間,在正史上無法查考,后在清代學(xué)者潘永因《宋稗類鈔》書中,看到了北宋“靖康之亂(1127)”時此硯為大理寺棘卿王子裳得到后流落民間的一段軼事。
五是考察“朗山”。硯底左墻足的楷書題款“朗山”,系文天祥早期的署號。天祥生于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xiāng)朗山一個地主家庭,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嗜學(xué),工詩,一生不做官,但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yǎng)他們走科舉仕途,為國家去做事。
幼年時,父親為他取名“文云孫”,配以“天祥”為字,以出生地“朗山”為號。進入學(xué)堂讀書后,換以天祥為名,大名叫“文天祥”,改字履善。
寶祐四年(1256)二十歲中狀元。在殿試中,天祥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達(dá)政治抱負(fù),被主考官譽為“議論卓絕”“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理宗御覽試卷,龍顏大悅,親撥天祥為狀元。當(dāng)時脫口說:“此天之吉祥,乃宋之瑞也?!睘轫憫?yīng)理宗皇帝的“金口玉言”,天祥再改字“宋瑞”。
“朗山”出了“文狀元”,一舉成名天下知。地以人貴,人以地傳,后來,人們自然將“朗山”改為“文山”,以突顯文狀元望地。天祥順應(yīng)民意,自號“文山”,立志為國效力?,F(xiàn)在,事過數(shù)百年了,人們不知“朗山”是何人。這方硯石底足上,依稀可見的“朗山”二字――留住了天祥青年時代的記印。
六是考察“文天祥銘文”。從硯左側(cè)的銘文得知,此硯到了南宋理宗寶祐二年,有幸落到了文天祥手中。
天祥喜得宮庭寶硯,十分珍視,不敢輕易動刀,先只在右墻足底,小心刻上自己的署號“朗山”,以示慶幸。后來,在賞硯時,因情之所至而有感而發(fā),遂在左側(cè)題刻了六句共三十個字的銘文。
銘文的前四句,是一首五言詩:“美石一片云,中見蒼龍尾;墨海起風(fēng)雷,膏澤潤千里?!焙蠖涫翘煜榈穆淇?,時間是“寶祐二年甲寅”,即公元1254年,距今760余年,個別銘字已漫漶不清,但依稀可辨。
這是一首詠硯詩,字句不多,其意深邃。從文字表面上看,是在描述、贊頌這方品質(zhì)華美、裝飾奇特、發(fā)墨極佳的端硯,實質(zhì)上,天祥意在“借御硯以抒心懷”,因而,在贊硯的字里行間,隱含著對當(dāng)朝理宗皇帝的祈盼。
理宗趙昀是南宋第五位皇帝,在位四十年。紹定六年(1233)親政后,立志中興,在朝政、吏制、經(jīng)濟、財務(wù)等方面采取了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取得了一定成果,國家中興有望??墒?,到了執(zhí)政后期,只圖偏安與享樂,朝政相繼落于奸相佞臣的手中,國勢日衰,蒙古元軍入侵,上下人心惶惶。
天祥心系南宋江山和國民的安危,祈盼理宗皇帝重新振奮“沖出來”:“蒼龍起風(fēng)雷”——用狂雷炸響般的力量,改革弊政,強軍安邦,膏澤天下,保國安民。
題寫這首詩時,天祥乃是十八歲的書生,隨父在家過著耕讀生活。二年之后,進京“趕考”中狀元 ,才離開家鄉(xiāng)走入仕途,為國奔波二十多年。他不僅在江西、湖南、廣東任過職,而且還多次往返于徽州、黃山、涇縣、宣城一帶,任過寧國府臺,創(chuàng)作了很多筆觸有力、情感強烈的詩文。
這首詠硯詩,其思想、性格、情懷以及精神氣概與天祥的詩風(fēng)相符;其小篆書法,圓轉(zhuǎn)流暢、典雅秀勁,為宋人篆書體式。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文天祥善小篆……以小篆書法聞名當(dāng)時”。可惜,其篆書傳世作品鮮見。
為考證這首詠硯詩的源頭遍查眾多資料,但均未見出處;天祥的詩文遺作中也未見收錄;更不曾見到天祥的小篆傳世墨跡。
因而可以推斷:由于,此硯出生于內(nèi)府,上有“御押”,是皇帝的御用之物,天祥怕惹事生非,所以,一直秘藏在老家,不敢示人。當(dāng)然,此詠硯詩也不敢向外張揚了。
再從銘文的包漿、舊氣、字口的氣韻以及文墨水平等方面品鑒,銘文是“一眼”老刻,不可能是他人所為。
查各類中國人名辭典,在南宋理宗時期(1225-1264),姓名叫文天祥又享有大名者,只有吉州廬陵的狀元文天祥一人。
從以上種種征象看,“硯為文天祥遺物”的可能性極大。
七是考察“劉一燝題款”。文天祥殉國后,此硯碾轉(zhuǎn)流傳于民間,不知經(jīng)過了多少人手,到明朝天啟元年(1621),為當(dāng)朝大臣劉一燝所得。
劉一燝(1567-1635),江西南昌人,字季晦,號貞白。其父劉曰材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官陜西左布政使。萬歷二十二年(1595)一燝與兄一煜同中乙未科進士。授檢討,累遷禮部右待郎。
明光宗立,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光宗去世后,明熹宗即立,因翼衛(wèi)幼帝有功,初期為內(nèi)額首輔,加封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xué)士。一燝為人中正,為政賢明,能匡君之失,中外欣然望治。后來宦官魏忠賢(閹黨勢力)利用熹宗年幼,花言巧語進行蒙蔽,造事亂政,排擠賢臣,天啟二年一燝被迫致仕,辭官回鄉(xiāng)。
明崇禎1628年繼位后,魏黨倒臺,一燝官復(fù)原職,累加太子太傅、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xué)士。崇禎八年卒,贈少師,享年六十九。福王時,追謚文端。有《文端公集》。
劉貞白得到此硯,經(jīng)鑒賞,認(rèn)定此為文信國題銘的硯臺。
貞白的認(rèn)定,決非信口雌黃,也不可能誤判。
其一,他是“愛硯之人”。
古代的文人都愛硯臺,“一日相親,終生相伴”“不可一日無此君”,貞白也一樣。他出生書香之家,從小讀書寫字,就開始使用硯臺。后來進士及第,從文人到官人再到大官人,歷神宗、光宗、熹宗三朝,擔(dān)當(dāng)重任四十余年,一生不知用過、見過、品嘗過多少硯臺,而且,身居高位,還能見到明廷內(nèi)府的寶硯。他是愛硯之人,也應(yīng)是品硯高手,對民間硯、學(xué)生硯、文人硯、宮廷硯的特征、品質(zhì)的優(yōu)劣、下發(fā)墨的好差,是能夠辨別的。
其二,“老硯臺會說話”。
古人說:“老硯臺都會說話,如果你認(rèn)識它,它會告訴你,它是誰?!边@是愛硯之人都具備的常識,貞白也會一樣。他鑒定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不是書上的硯臺和紙上的拓片,硯臺一上手,在直觀感受中,得到各種信息,再通過綜合分析,最后確認(rèn)系文信國的遺物,如獲至寶。出與對愛國英雄的崇拜,遂特意選用醒目的大字體,運用深刀重刻,將“文信國藏研”五字,篆刻在右側(cè)上,后落“天啟元年十月,劉一燝題?!毙∽挚?,以示敬重。
此題刻距今已390余年,硯表及字口包漿濃郁自然,古韻“開門”,為“一眼”老刻無疑。其書法古雅大氣、粗獷而秀美,彰顯著明代文士的書風(fēng)。
由此可斷,劉一燝對此硯的認(rèn)定,應(yīng)該是真實可信的。
經(jīng)過以上“七個方面的考察及分析”, 我們得到了“三個證據(jù)” 和“一個佐證”。
三個證據(jù):
1.此硯舊氣、包漿、墨銹、古韻開門,石質(zhì)、造型、裝飾、花押,均具宋代特征,其裝飾、宋押在有關(guān)文史資料上有所記載。實物可證,它是南宋“烏龍橫沼”宋坑端石抄手硯,是宋時的古硯。
2.此硯流傳有緒。原為宮庭用品,后來流于民間;南宋寶祐二年(1254),為文天祥所得并在硯上題刻了一首詠硯詩,天祥于公元1283年殉國后,硯不知去向;直到明末天啟元年(1621),為劉貞白得到題寫銘文,來龍去脈清晰,流傳均有銘文作證。
3.南宋寶祐二年,文天祥銘文(十八歲時所題的一首“詠硯詩”),系愛國忠君之言,與文天祥本人的思想、性格、情懷、精神氣概以及詩風(fēng)相符;其小篆書法為宋人篆書體式;加上硯臺數(shù)百年滄桑氣韻的印證,銘文應(yīng)該出自文天祥之手。
一個佐證:
明朝天啟元年,當(dāng)朝大臣劉貞白對此硯的鑒定題字,確認(rèn)為“文信國藏研”,為“硯是文天祥遺物”提供了一個佐證。
鑒于此,筆者認(rèn)定 :文天祥銘“烏龍橫沼”抄手端硯是文天祥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