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謝立峰
1.教師對習題教學的觀念欠重視,習題課被當成普通的“講題目”,僅僅對教學內(nèi)容的簡單重復,無新意,教學低效甚至無效。
2.習題課中教師所講內(nèi)容過多,學生缺乏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并未掌握這節(jié)課本應學到的處理物理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例如學生經(jīng)常反映,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都聽得懂,課本也看得明白,可遇到習題就不會做。
3.學生對物理習題產(chǎn)生畏懼心理,缺乏自信心,課堂上的低效,課后的時間不充足,直接導致物理成績難以提高。
建構主義理論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強調(diào)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教學中既要強調(diào)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而變式教學符合這一理論,通過例題及變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促進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悟的意識,促進知識的遷移;激發(fā)學生變的意識,促進學生多元化的發(fā)展。在教師適當?shù)囊龑?,達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教學內(nèi)容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習題課。
【例題】某汽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若v0=2 m/s,a=2 m/s2,求第3 s內(nèi)的位移。
【解析】方法一:v1=v0+at1①
方法二:用位移公式分別求出前3 s的位移和前2 s的位移,然后通過作差得到結果,解答略。
方法四:作出v-t圖象,用面積表示位移,解答略。
該題可以一題多解,適合引導學生嘗試運用不同的公式進行求解,從而理解各個公式的含義以及適用條件。還可以從各種變式進行知識的拓展和遷移。
【變式1】若汽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依次經(jīng)過A、B、C三點,xAB=10 m,xBC=20 m,vA=1 m/s,vC=11 m/s,求vB。
【變式2】若汽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且在連續(xù)相等的 2 s 內(nèi)位移分別為20 m和30 m,求加速度a的大小。
【解析】由Δx=aT2得a=2.5 m/s2。
【變式3】若汽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且經(jīng)過連續(xù)相等的50 m的時間分別為4 s和2 s,求加速度a的大小。
【變式4】若汽車剎車為勻減速直線運動,最后1 s內(nèi)的位移是4 m,求加速度a的大小。
【分析】以上4個變式屬于公式類問題,學生的難點在于做題時如何選取合適的公式求解。因此教學過程要引導學生挖掘題目條件,明確公式的適用情況,可以歸納為“有時速與位,無時速方差,相等時間逐差法,不等時間均速法”。
【變式5】若汽車剎車,v0=10 m/s,a=2 m/s2,求6 s內(nèi)的位移大小。
【解析】注意剎車問題的停止時間,答案為:x=25 m。
【變式6】一質(zhì)點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運動,a1=1 m/s2,經(jīng)過2 s后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為a2,再經(jīng)過2 s后恰好回到出發(fā)點,求a2。
【解析】質(zhì)點2 s末開始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則
v=a1t①
聯(lián)立方程得a2=3 m/s2。
【分析】以上兩個變式分別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中的剎車類和往返類問題,解題的關鍵就是分清勻減速直線運動的類型,尤其要小心剎車類問題,避免盲目代公式。
【變式7】汽車從A地靜止出發(fā),沿直線駛向B地。汽車先以a1做勻加速運動,然后做勻速運動,最后以a2的大小做勻減速運動,到達B地速度為零,已知AB相距L,那么汽車該怎樣行駛時間最短?最短時間是多少?
【變式8】在變式7的題設下,已知a1=2 m/s2,a2=2.5 m/s2,L=125 m。(1)若汽車在該路段最大速度為10 m/s,求最短時間;(2)若汽車全程用時20 s,求最大速度。
【解析】該題比變式7多了最大速度的限制,因此需要判斷是否在20 s內(nèi)達到最大速度。答案為:(1)17 s;(2)7.52 m/s。
【變式9】體育老師帶領學生做了一個游戲,在跑道上距離出發(fā)點32 m、100 m的直線上分別放有1枚硬幣,游戲規(guī)則是把這2枚硬幣全部撿起來(撿硬幣時,人的速度為0),比較誰用的時間最短。已知某同學做勻加速運動和勻減速運動的加速度大小均為2 m/s2,運動的最大速度不超過10 m/s。求該同學撿起2枚硬幣所需要的最短時間。
【解析】該題是前兩個變式的拓展,求解時一定要注意最大速度的限制。答案為:t=19.8 s。
上述變式是以汽車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情景為例,歸納出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嫉囊恍┣蠼鈫栴}類型和解題方法,對學生分析運動的思維有一定幫助。
1.要防止過于簡單的、起不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物理積極性的變化。要質(zhì)變,即圍繞高中物理重點內(nèi)容、重要定理及定律為核心進行變式,突出不同規(guī)律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2.要注意問題設計的遞進性。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變式設計的問題應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由易到難,梯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3.要體現(xiàn)主體參與的原則。不但要使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而且要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吃得了”,全員參與,共同構建理想的物理學習環(huán)境,使全體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通過練習,能力有所提高。
4.教師小結。教師必須分析學生解題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及產(chǎn)生原因,歸納學生練習中好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