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爽
普外科在醫(yī)院中的占比較大, 患者數(shù)量多且疾病繁雜,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較大困難。隨著醫(yī)學水平的發(fā)展, 越來越多的疾病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而手術過程具有高強度、高要求、高風險等特點, 患者對圍術期護理的要求亦越來越高[1]。由于圍術期護理模式和患者術后恢復存在緊密聯(lián)系,因此普外科圍術期護理模式的選擇對于患者術后恢復有著重大的意義, 本文著重探討普外科患者圍術期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2例普外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50例)與對照組(42例)。研究組中男32例, 女18例;年齡23~72歲, 平均年齡(46.35±13.54)歲;急性闌尾炎17例,膽囊炎13例, 胃穿孔12例, 膽結石8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22~73歲, 平均年齡(46.65±13.23)歲;急性闌尾炎16例, 膽囊炎10例, 胃穿孔9例, 膽結石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圍術期常規(guī)護理, 包括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遵循醫(yī)囑、無菌操作、切口護理、飲食指導、康復訓練等。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術前:護理人員主動訪視患者, 進行健康教育, 告知疾病相關知識, 耐心講解手術治療的優(yōu)勢、手術流程、術中注意事項等, 讓患者了解手術情況, 以此提高疾病認知度;并介紹主治醫(yī)師的資歷、成功案例等, 同時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讓患者有心理準備;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準確評估患者的心理, 疏導患者負性情緒, 使其保持最佳治療狀態(tài)。②術中: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 護理人員主動向其說明會在手術過程中全程陪同患者, 并注重保護患者隱私, 以語言關心、鼓勵患者, 以此減輕其緊張、不安的心理;在術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 保證其體溫正常,并給予保暖措施;手術進行時嚴格遵循無菌理念, 并限制手術參觀人數(shù)。③術后:主動告知患者與家屬手術完成情況,并向其講解術后注意事項;詢問患者在手術過程的舒適度和術后傷口疼痛度, 密切關注患者術后情況, 針對性安撫患者術后不良情緒, 對于疼痛較為劇烈的患者可使用鎮(zhèn)痛泵進行止痛;同時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術后康復訓練, 及時處理并發(fā)癥, 并給予飲食、衛(wèi)生、運動等指導。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2]觀察并比較兩組的手術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其中, 手術情況包括患者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使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分, 主要包括護理態(tài)度、護理質量、心理疏導3項內容, 每項滿分100分, 分值越高則表示滿意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護理后, 研究組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態(tài)度、護理質量、心理疏導評分分別為(98.75±5.73)、(92.43±3.25)、(88.75±6.42)分 ,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89.56±5.42)、(85.37±3.47)、(76.39±5.79)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手術相關情況比較(s, d)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手術相關情況比較(s, d)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
手術是許多疾病的臨床治療常用手段, 但術前患者對疾病和手術治療的相關情況了解較少, 再加上患者害怕疼痛流血等原因, 均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緊張、不安等負性心理, 同時,大部分患者會對手術產(chǎn)生應激反應, 不僅干擾手術順利進行,影響治療效果 , 還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3,4]。因此 , 選擇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普外科患者而言極為重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以及各項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明綜合護理干預運用于普外科患者圍術期中可取得良好護理效果。原因分析為:護理干預是臨床治療中重要的輔助手段, 可對治療效果產(chǎn)生直接影響, 圍術期護理應當滿足患者病情、生理與心理等方面的需求[5,6]。綜合護理秉承以患者為中心, 將健康教育、心理疏導、飲食指導、術后康復訓練等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運用于患者術前、術中、術后, 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圍術期護理服務, 確保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得到充分舒適度, 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7-10]。首先, 護理人員在術前對患者進行訪視, 向其宣教相關疾病知識, 增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知識掌握度, 以此減少患者心中的恐懼感, 緩解其緊張、焦慮等負性心理。其次, 護理人員在術中密切關注患者心理變化狀況, 及時給予有效疏導,避免患者因不良情緒而促使神經(jīng)受刺激, 導致腎上腺素上升、心跳加速和血壓升高等現(xiàn)象, 確保手術順利完成, 可進一步促進患者病情恢復, 縮短住院時間。最后, 護理人員在手術過程中全程陪伴患者, 注意為患者保暖, 同時保護患者隱私,全心全意為患者著想, 以此獲得患者的信任與支持, 進而提高護理滿意度。由于受到時間與樣本例數(shù)的限制, 關于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評分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等情況, 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
綜上所述, 普外科患者圍術期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患者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 并且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