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詩嫣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260-01
一、《大武》創(chuàng)作背景
周武王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建都于鎬,史稱西周。周代逐漸從奴隸制進入到封建領主制。 為了更好地維護統(tǒng)治者的權利,在周公旦的主持之下制定了一套禮樂制度。周公旦為了實施禮樂制度,在宮廷設置了相應的樂舞機構,掌管各種禮樂事宜,其中樂舞是集音樂、舞蹈、詩歌于一體的藝術形式。
而《周禮》中的“樂舞”指的是六代樂舞。六代樂舞是周公在吸取商朝文化思想的基礎上集中整理了黃帝、堯、舜、禹及商湯時遺存的前代樂舞,又新創(chuàng)《大武》來歌頌武王伐紂的豐功偉績。
二、《大武》研究概況
《大武》是一部以歌頌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王朝為內容的大型樂舞。關于《大武》的創(chuàng)作情況,在戰(zhàn)國時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中“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於牧野。歸,乃力薦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為作大武?!保弧蹲髠鳌沸曛小拔渫蹩松套鳌俄灐吩唬狠d戢干戈,載櫜布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從這些記載來看,戰(zhàn)國時的人認為《大武》為西周初年的作品。
(一)曲體結構
關于《大武》的情況在《禮記·樂記·賓牟賈篇》中有具體的描述:“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睆倪@句話可知,《大武》共分為六成。
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對根據(jù)《樂記·賓牟賈篇》中的原文對舞的前后順序進行了整理,如下:
《樂記》中有關原文[] 《大武》六成表演情形
第一成 (1)“賓牟賈侍坐于孔子??鬃优c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曰,‘病不得其眾也?!保?)“是故先鼓以警戒?!?(1)(2)先有相當長一段擊鼓,是表示還沒有得到眾人,要號召,集合他們。
](3)“且夫《武》,始而北出。”(4)“三步以見方?!?(3)舞隊從北面出來(4)舞者頓足三次,表示舞蹈的開始。
(5)“久立于綴,以待諸侯之至也?!保?)“總千而山立,武王之事也。” (5)(6)舞者都手執(zhí)盾牌,以較長的時間,在舞列中堅強地立著,是象征武王等待諸侯的到來到。
(7)“‘詠嘆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7)接著有一段緩慢,連綿,抒情的歌唱,意思是等待時機。
第二成 (8)“‘發(fā)揚蹈厲之已蚤,何也?曰,‘及時事也?!?(8)忽然很快地轉入描寫戰(zhàn)事的部分,轉得這樣的快,是表示及早掌握了時機。
(9)“夾振而駟伐,威盛于中國也。” (9)在描寫戰(zhàn)事的舞蹈中間,一人飾王,一人飾大將,兩人手里都搖著鐸;舞隊在中間鳥沿著各種戰(zhàn)斗擊刺的動作。表示軍威傳播到全中國。
(10)“發(fā)揚蹈厲,太公之志也?!?(10)開朗熱烈的舞蹈,象征著周部落方面決策者的必勝之心。
(11)“分夾而進,事蚤濟也。”(12)“再成而滅商?!?(11)(12)表示舞隊分成兩行向前進行。這是表示滅了上朝,戰(zhàn)事獲得了成功。
(13)見后 (13)在這里第一使用了“亂”的手法,第一次突出高潮,作為一個小的結束。
(14)“再始以著往?!?(14)后面從第三成起,又重新開頭進入了另一境界。
第三成 (15)“三成而南?!?(15)表示滅了商朝之后,再向南方進兵,襲擊淮夷。
第四成 (16)“四成而南國是疆。” (16)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經(jīng)鞏固。
第五成 (17)“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17)分成兩個舞行,表示由周公,召公兩位協(xié)助進行統(tǒng)治。
(18)“復亂以飭歸。” (18)在音樂上,第二次用“亂”的手法,再度突出高潮
(19)“《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薄啊段洹纷掠覒椬蟆!?(19)在舞蹈上,舞者都將左足舉起,右膝著地,作一種“坐”的姿勢以表示和平的統(tǒng)治。
(20)“六成復綴,以崇天子?!?(20)舞隊又重新集合攏來,以表示對王的尊崇,好象是一個尾聲。
《大武》的結構與過去樂舞結構相同仍以多段體的方式呈現(xiàn)。但在此處第一次出現(xiàn)了“亂”的獨立結構?!皝y”指的是在音樂中速度較快、情緒熱烈的高潮段落。
(二)舞容
在高亨的《周代大武樂的考釋》中提到:“大武的演員應該有六十四人。”公羊傳中子家駒曰:“設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可見舞大武要用八佾。其中“佾”是代表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即六十四人。
其次,《禮記·郊特牲》中;“諸侯之宮縣,而祭以白牡,擊玉磬,朱干設錫,冕而舞《大武》?!薄抖Y記·明堂位》中:“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禮記·祭統(tǒng)》中:“朱干,玉戚以舞《大武》。”演員演大武會佩戴冕、朱干、玉戚、設錫。文獻中所說的“朱干”指的是紅色的盾牌;“玉戚”指的是玉制的大斧;說文解字中提到“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統(tǒng)纊?!边@種冠式是平頂,前后有垂旒,左右兩邊有白絲絮作的兩根繩子垂在耳邊,是周代大官貴族所佩戴的官帽。關于大武穿什么衣服無考證,但據(jù)“冕”和“朱干玉戚”推測,應該是著當時高級武官的衣服。
三、《大武》之評價
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樂,看到《大武》的表演曾評價:“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鬃右渤浞挚隙ā洞笪洹返拿栏凶饔?,對《大武》曾做過這樣的評價:“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逼渲小氨M美矣”用現(xiàn)代話理解就是美到極點,應是無可再高的評價。但與《韶樂》“盡善也”不同,孔子對《大武》評價“未盡善也”。
有人說孔子對于音樂的主張就是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藝術標準放在第二位??鬃铀f的“美”屬于藝術標準形式“善”屬于政治標準內容,認為《大武》“以征伐取天下”的內容是不符合“善”的標準。
參考文獻:
[1]劉再生《中國音樂的歷史形態(tài)劉再生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年.
[2]張以慰《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史話》[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3]姚小鷗《詩經(jīng)三頌與先秦禮樂文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4]柏互玖《先秦禮樂大曲<大武>研究》[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5]張傳璽《中國通史講稿》[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6]喻意志、吳安宇《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普修教程》[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