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9月,初到亳州第十六中學,我教的是三年級(2)班的語文課。新學校,新陣地,新學生,新課程,新挑戰(zhàn)。我決心要在我的語文課中放飛孩子的新夢想!
關鍵詞:語文;學生;夢想
開學第三天,我給學生教學蘇聯(lián)作家普里什文的散文《金色的草地》。孩子們被文中優(yōu)美的景色所吸引,他們對美妙的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我因勢利導,抓住“一本正經”“引人注目”,把班中46個孩子帶進謝廖沙哥弟嬉戲的行列。孩子們深情地讀著,認真地思考著,這片“金色的草地”就在孩子腳下,孩子們和謝廖沙哥弟追逐著空中飄揚的蒲公英。
我故意提高嗓門:“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釣魚,發(fā)現(xiàn)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綠色的。中午回家的時候我看見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時候又是綠色的了。”
孩子們異口同聲:“這是為什么呢?”
“是呀!”我故作玄虛。
我仿佛看到孩子心中的夢想像也像那美麗的蒲公英花朵一樣在教室上空飛揚。孩子們不由自主地張開雙手做著花兒“合攏”“張開”“攥成”“包住”,等動作,孩子的思想達到升華,每個孩子是那么陶醉,他們陶醉在作者筆下美麗的自然中,陶醉于作者筆下美好的生命中……
時間真快,十一假期結束了。我成了三(2)班孩子好朋友、好老師、好父母。孩子更喜歡我的語文課,我的課也上得更加得心應手。我的課堂,喜歡讓每個孩子個性張揚,喜歡讓每個孩子都是課文中的作者或主人公。我的課堂,喜歡讓每個孩子對一切提出質疑:質疑文本,質疑作者,質疑老師。只有這樣,我才能實現(xiàn)我的課堂目標——讓孩子在語文課上放飛夢想!
這天,我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說真的,這一課遠離學生生活的年代和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備課時我翻閱了好多資料。導入時,我采用了安徽省級骨干教師王海燕老師的開場白:
“這一單元我們已輕輕打開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大門,走進它,我們已領略了很多。今天,我們要來欣賞一幅古畫,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誰來讀課題?什么叫‘名揚中外?”
坐在第三排的裴靜雨舉起了手,這是一個眼睛會說話的小姑娘,她眨了眨會說話的眼睛,用清脆的聲音讀了一遍課題。
“那么什么叫‘名揚中外呢?”我緊追不舍。
孩子們七嘴八舌:“舉世聞名”“聞名中外”“世界聞名”“聞名遐邇”……
我常給學生說:“語文沒有唯一答案。正如莎士比亞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所以在我的語文課上,只有不完整,沒有錯誤答案!解題之后,孩子們帶著疑問、帶著好奇、帶著求知的夢想走進文本中,也走進我的課堂中……此時,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是為了能順勢梳理和歸納學生的零星信息,并將個體的讀書收獲不斷輻射到全體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交流信息,學生已對課文的內容及文章的脈絡有了大致的了解。
“想看看這幅古畫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你是否能從畫中找到你剛才讀到的內容呢?”我適時點撥。
于是,和著優(yōu)美的古箏音樂,滾動播放《清明上河圖》全景圖。學生專心欣賞,神情專注而驚異,不時發(fā)出嘖嘖的稱贊聲。我站在講臺的一角,掃了一下全班孩子:這一刻,每個孩子都已經穿越時空,來到北宋繁華的汴京城,汴河中撐船的有我的孩子、店鋪里吆喝的有我的孩子、茶樓里悠閑自在品茶的有我的孩子、大街上閑逛東瞅西望的有我的孩子、瓦肆里聽唱斯文的有我的孩子……每個孩子臉上洋溢著興奮與滿足,我知道他們已經把圖文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于是文章因為畫面而立體生動,畫面更因文章而光彩熠熠!而心底那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欣賞正悄然滋長……
欣賞每個孩子的夢,就要為孩子的夢創(chuàng)設情景樂園。它是兒童內心的自由和愉悅釋放的需要,所創(chuàng)設的氛圍與兒童的情感、心理發(fā)生共鳴!
語文課堂是德育教育主陣地!培養(yǎng)孩子高尚思想道德、健全的人格,語文老師責無旁貸!那堂《給予樹》更是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春節(jié)是中國孩子最喜歡的節(jié)日。在各這個節(jié)日中,每個孩子都能收到節(jié)日禮物,而在西方國家的窮孩子,在過節(jié)(圣誕節(jié))時,只能把自己的愿望寫在圣誕樹上,我用這種對比,渲染了氣氛,增強了孩子們的同情心。于是孩子們懷著這種憐憫走進課文之中……
我讓我的孩子先給故事中的主人公交朋友,孩子們都選了金吉婭——這個美麗、善良的小女孩!于是我因勢利導提出課堂要用的一個詞:“文中那個詞是描寫金吉婭的?”
“沉默不語?!焙⒆觽儺惪谕暋?/p>
“好,那就請孩子們再次走進文本分析一下金吉婭為什么會沉默不語呢?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通過這些故事,你又如何認識金吉婭?”我再一次把孩子們拉進文本,拉進故事中,慢慢體味金吉婭那顆懂事、善良、助人為樂的心!
在這里,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很好的口語交際的情境,以不同的身份來表述這個故事。既是為學習文本服務,檢驗學生學習狀況,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給學生創(chuàng)造“聽”“說”的機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說出具體的人物應該說出的話,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人在什么樣的情境中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學生在不斷的角色轉換中,無形中鍛煉聽和說的能力,感受到語言學習的魅力和由此帶來的快樂!
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是的,誰說孩子的夢不是“五彩斑斕”的呢?教材是實例,生活是源泉,想象是動力。把想象的事物說出來、寫出來,這是兒童抒發(fā)內心情感的需要,更要訓練學生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渠道!兒童多彩的夢猶如輕盈的蒲公英,猶如穿越北宋繁華的汴京城,猶如金吉婭姐妹中的一員……在放飛夢想的同時,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與成長。實踐證明,放飛兒童多彩的夢,是我們語文教師追求的一份魅力的責任!
作者簡介:
李連華,安徽省亳州市,安徽亳州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