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網(wǎng)上有一類文章是每年注定一定要紅一次的,那就是“N年前,我們是怎樣過夏天的”,或者是《20年前沒有空調(diào),我們這樣過夏天》、《25年前沒有空調(diào),我們這樣過夏天》、《30年前沒有空調(diào),我們這樣過夏天》……口氣儼然是“過來人”的老氣橫秋,但說來說去的“強說愁”就是“沒空調(diào)”,似乎一沒了空調(diào)就萬事休了,就苦大仇深,沒法做人了,查其年齡無非“90后”、“80后”的,最多也就“70后”吧,其實說“苦夏”,他們的日子要比我們好多了,這從他們文中曬出的度夏利器就可以掐得出,電風(fēng)扇啦、健力寶啦,驅(qū)蚊水啦,橘子水啦,塑料鞋啦、棒冰雪糕冰西瓜啦,只除了空調(diào)——我都覺得奇怪,在我們“60后”、“50后”眼里,苦夏若有上述消暑利器,已經(jīng)堪稱“美夏”啦,尤其“50后”的童年,負(fù)面清單除了偶有“井水西瓜”,其他都無緣享受,我稱之為“裸夏”,光溜溜地毫無高溫防護,那樣的夏天是要“強渡”的。
電扇于我,最早只是看看,有電扇的同學(xué)家,一定是有錢人家,華生牌,銅扇框,后來在淮國舊常??吹?。我大概要25歲前后才用上電扇,而且還是自己組裝的臺扇,后來有落地風(fēng)扇了,150元一臺,稀奇得不得了,蘇州防爆電機廠的,也是組裝,因為上海產(chǎn)品都憑票。沒有空調(diào)之前,電扇不就是空調(diào)——空氣調(diào)節(jié)器嗎?而我們童年的空調(diào),自然就是純手工——扇子了。
高溫時,弄堂里的最強音就是扇子聲,啪嗒啪嗒從早到夜,不絕于耳,領(lǐng)頭的總是蒲扇,上馬可以祛暑,下馬可以生爐,乘涼還可驅(qū)蚊,督學(xué)時又可以順手打“小赤佬”頭榻,所以整天都是它啪嗒啪嗒的囂張之聲,隨后跟進(jìn)的有草扇,草編之扇,或紙扇、折扇、羽毛扇,滬人判斷一份人家是否持家有方就看他家的扇子,但凡蒲扇與草扇的邊沿都一針一線用布條滾邊的,基本是方正靜修之家,而出門每把蒲扇都像雞爪糞扒,到處呱嗒呱嗒亂搖者,大抵就是“爛潦人家”了。
說到塑料,如今頗有追究它破壞環(huán)保之勢,事實上我們童年乃至少年時,塑料拖鞋同樣是有身份的象征,我有一個小學(xué)同學(xué),暑假在姑媽家因為偷拿零花錢而被打了,回來還對我們顯擺,撩起他的汗衫展示背部紅紅的鞋?。核芰贤闲虻模 鞍?,塑料拖鞋”!大家驚呼,似乎能被塑料拖鞋暴打也是一種福利云云。
那,夏天我們的尊足穿什么呢?曰:木拖板。滿弄堂的木拖鞋,震耳欲聾。它倒是很環(huán)保的,就是不經(jīng)穿,沒幾天鞋帶就斷了,總是在奔跑中斷裂。
至于驅(qū)蚊水,若有驅(qū)蚊水,乘涼時還會啪嗒啪嗒打蚊聲一片嗎?橘子水倒是有的,二三毛一瓶,站在那里喝,喝完還得把空瓶奉還,考慮到當(dāng)時陽春面8分、大餅3分、一斤切面才0.21元,能常喝橘子水的還真是非富即貴呢!順便討論一下棒冰(北方叫冰棍),4分一根,斷棒或蘆葦棍的,3分,大多數(shù)孩子也不是天天能享用的,能放量暢飲的,我記得是大麥茶和學(xué)校里的砂濾水,而弄堂小學(xué)一般連砂濾水也沒有的。
當(dāng)然,那時候的福地也是有的,那就是井,無論古井、新井,有井水處就有“空調(diào)”,大家爭先把西瓜和杏、李、桃一類的小水果浸入井水,用剩的還可沖涼,有幾個胖子整天孵在那里,毛巾不停地往身上揩,如同我們現(xiàn)在喝功夫茶時用布拖不停地揩壺一樣。
歸結(jié)一下的話,裸夏從本質(zhì)上和山頂洞人、河姆渡人的差別不是太大,但論境界與李漁相比還差一截,你看他:夏不謁客,亦無客至,匪止頭巾不設(shè),并衫履而廢之?;蚵闾幒芍?,妻孥覓之不得;或偃臥長松之下,猿鶴過而不知”——夏天就不去訪客了,也不讓客人來,可以不戴頭巾,不穿衣服,裸臥在荷花叢中,讓老婆找不到;或者裸臥在松樹下面,動物經(jīng)過也不知道。
他這個才叫“裸”得徹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