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是一個充滿改革創(chuàng)新氛圍的歲月。
此前,從1992年年初開始,小平同志南巡,在深圳、上海等地分別作了重要講話,神州大地吹響了改革開放再奮進的號角。作為上海當時發(fā)行量最大的新民晚報,改革創(chuàng)新成了報社上下謀篇布局的主旋律。
以“飛入尋常百姓家”為宗旨的新民晚報,始終把市民群眾的冷暖放在心坎上。25年前,那時上海市民的“急難愁”事,很多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比如,每到夏天都是用電用水高峰,現(xiàn)在大家把天熱開空調、盡情嘩啦啦用水看作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而在25年前這經(jīng)常會變成煩心事。一開空調,馬上電表跳閘保險絲燒斷,整幢樓都會陷入黑暗無電時光,因為那時很多居民住戶是整幢樓用一個電表,功率又小,一遇大電流免不了跳閘燒保險絲。再比如,當時里弄的自來水,基本上都是自然水壓供水,沒有水塔和其它加壓設備,一到夏天用水高峰,只要樓下住戶一開水龍頭,樓上就只有涓涓細流甚至滴水不見。還有,那時城市環(huán)衛(wèi)清潔力量也不夠,夏天生活垃圾多,經(jīng)常出現(xiàn)大堆垃圾來不及清運的情況。
雖然上海各相關部門對此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由于城市基礎設施不足,加之處理渠道也不夠通暢,經(jīng)常造成群眾停水停電等“急難愁”事得不到很好解決,怨言頗多。
借著改革的春風,新民晚報的很多同志提出,應該發(fā)揮媒體的作用,建立一個市民集中投訴的機制,方便這些問題及時得到解決。特別是夏天,這類問題多、矛盾突出,非常需要有一個高效率的投訴解決機制。幾經(jīng)商討,決定設立“新民晚報夏令熱線”。
“夏令熱線”最早設在新民晚報經(jīng)濟部,電話2473308,七位數(shù),不是漏了一個數(shù)字,當時電話只有七位數(shù)。這是經(jīng)濟部唯一的直線電話,就作為了熱線電話。
對于上海來說,“夏令熱線”是個新生事物,大家都十分期待。第一個接通的電話,讓大家都有些意外。
1993年7月18日,分管城建的副市長來到新民晚報,接起了“夏令熱線”第一個電話。家住安順路的蔣姓市民打來電話,反映安順路附近有條不允許通行機動車的小路,由于路障被撞壞,每晚拖拉機來往不斷,影響居民休息。
安順路上開拖拉機,這在今天是難以想象的事情,因為那里現(xiàn)在早已是鬧市區(qū)了,當年卻因為靠近郊區(qū),成為擾民的煩心事。
隨著“夏令熱線”的開通,特別是熱線發(fā)揮了新民晚報媒體作用,幫助市民解決了許多夏日里的煩惱,在政府職能部門與市民群眾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夏令熱線”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漸成為了上海媒體服務城市發(fā)展、服務市民群眾的一個著名品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新民晚報“夏令熱線”的建設和發(fā)展,多次對“夏令熱線”反映的問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關部門著力解決。市政府幾任領導,每年都在新民晚報“夏令熱線”開通現(xiàn)場,接聽最早的幾個電話,協(xié)調有關部門解決。既深刻體現(xiàn)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又給“夏令熱線”全體工作人員極大的鼓舞。市領導來新民晚報接電話時刻,總是大家十分期待的時候。
2018年7月16日,第26屆新民晚報“夏令熱線”開通。在過去的25年間,“夏令熱線”接通的電話不計其數(shù),解決的問題也不計其數(shù)。最初的歲月,反映和解決的問題都是城市建設不夠不足的問題,缺電少水多垃圾;后來,更多的問題涉及城市管理,再后來,是城市如何精細化管理以及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
25年,“夏令熱線”在架設溝通橋梁、服務市民群眾中,也見證了上海城市的變化發(fā)展。在第26屆“夏令熱線”現(xiàn)場,副市長時光輝說:“新民晚報‘夏令熱線見證了上海城市建設發(fā)展脈絡,上海正在積極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希望‘夏令熱線能推動城建工作更完善,更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p>
曾經(jīng)有人說,“夏令熱線”好比是夏日里的玫瑰,花開時間并不長,還帶著些許尖刺,卻會讓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變得更加美麗宜居、更加絢爛奪目。
25年,一代人的努力。夏日里的玫瑰,為大家,為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