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發(fā)展,世界遺產地人民生活需求、城市發(fā)展建設與世界遺產保護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坡〈蠼烫镁驮虺鞘薪ㄔO問題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其后政府轉變理念、采取措施終于使科隆大教堂轉危為安、脫離“瀕?!?。深入挖掘科隆大教堂“瀕?!笔录澈笪幕z產保護的本質,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具有一定學習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世界文化遺產;瀕危世界遺產;遺產保護;科隆大教堂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遺產熱”不僅使世界遺產及其保護的相關事件受到公眾極高關注,同時也帶動了“申遺熱”?!吧赀z”成功意味著對世界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的認可,也意味著世界遺產的全球知名度、品牌認可度的大幅提升。但登錄《世界遺產名錄》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它也代表著遺產國、遺產所屬地地方政府在遺產保護方面的更高要求、更大責任和更多投入。同時,部分世界遺產在保護中也會對遺產地建設發(fā)展產生約束和制約。德國科隆大教堂的保護與科隆市城市發(fā)展建設間的博弈就直接導致科隆大教堂在2004年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一、科隆大教堂“瀕?!笔录?/p>
(一)教堂概況
科隆大教堂全名“查格特·彼得·瑪利亞大教堂”,是德國科隆市的標志性建筑物。它集宏偉與細膩于一體,以輕盈、雅致聞名于世,是歐洲中世紀哥特式建筑藝術的代表作,也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1996年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產委員會評價:哥特式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歷經幾個階段的修建,直到1880年才建成。在修建科隆大教堂的七個世紀中,一代代建筑師秉承相同的信念,做到絕對忠實于最初的設計方案。除了其自身的重要價值和教堂內的藝術珍品以外,科隆大教堂還表現了歐洲基督教經久不衰的力量。
(二)“瀕危”事件
隨著經濟迅速發(fā)展、城市人口數量快速增加,市民對城市生活空間的需求也不斷提高。但科隆市為保護古跡,1945年科隆戰(zhàn)事結束后,市政府在開展城市重建工作時規(guī)定城內所有建筑不得高過大教堂,使得當地建筑多為七八層。這顯然不能滿足市民的居住需求。1993年科隆市城鎮(zhèn)規(guī)劃和建設管理局針對內城高層建筑的選址進行公開討論研究,位于萊茵河右側的道依茨區(qū)的選址方案得到認可。到2002年時,管理局不顧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德國分會在內的多方反對在選址上啟動高層建筑開發(fā)項目。而另一項離大教堂僅數百米之遙的高層工程項目在未進行任何咨詢和建筑許可的情況下也開始建設。在媒體的一片質疑聲中,市長雖在2003年允許公開討論,但他堅持完成這個開發(fā)項目。
2004年世界遺產大會中科隆大教堂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修建高層建筑的計劃威脅到大教堂周邊城市景觀的完整性,阻擋了大教堂的主要視廊[1];建議科隆大教堂規(guī)劃出明確的緩沖區(qū),以有效避免教堂附近的視覺完整性受到影響,使其整體文化環(huán)境得到更為妥善的保護。通過世界遺產委員會等多組織部門介入及協商,科隆市議會終于放棄在大教堂周邊興建高層樓群的計劃,并將科隆大教堂最初在萊茵河左岸教堂周邊共16.8hm?的緩沖區(qū)調整到包括萊茵河左岸和右岸共258hm?區(qū)域。2006年世界遺產大會上,科隆大教堂成功脫離《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二、對科隆大教堂脫離“瀕?!钡膸c思考
從科隆大教堂兩次緩沖區(qū)的劃定可以看出:科隆市遺產保護觀念開始從遺產單體保護轉向遺產與周圍城市環(huán)境及文化景觀的整體保護。新緩沖區(qū)將科隆五座歷史悠久的教堂全部納入,有效保護了科隆市教堂建筑藝術的整體性,彰顯了科隆市深厚濃重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氛圍,充分體現出科隆大教堂突出的普遍價值。
(一)深刻認識遺產保護完整性原則
完整性原則要求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完整地保護文化遺產所有形式與內涵,及其所處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2]即在遺產保護中不能以現代的觀點和審美主觀拆分遺產尤其是古跡遺產進行選擇性保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體現在對其所處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的一并保護,是世界文化遺產與周圍環(huán)境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的保護。科隆大教堂管理者最初認為在教堂附近建設高樓并未破壞教堂的整體性,正是因為將科隆大教堂看作單體遺產保護而忽略了教堂周邊環(huán)境及其他相關遺產與科隆大教堂的整體性關系。
(二)科學明確劃定緩沖區(qū)范圍對遺產保護至關重要
緩沖區(qū)是通過對世界遺產周邊特定區(qū)域進行土地利用控制,消除遺產邊界外部威脅、保護和加強世界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一種區(qū)劃管理辦法。長久以來,由于對緩沖區(qū)概念混淆,價值忽略,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等導致遺產地周邊出現環(huán)境資源錯位、過度開發(fā)建設等破壞遺產及遺產地周邊環(huán)境真實性和整體性事件層出不窮??坡〈蠼烫米畛踉?996年“申遺”時劃定的緩沖區(qū)就未針對科隆市城市發(fā)展空間變化及需求做出長遠而科學的預測,未依據遺產特征與屬性對遺產保護范圍進行科學規(guī)劃,導致政府盲目發(fā)展城市建設而嚴重破壞了教堂的完整性,致使教堂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三)多維度保護,消除潛在隱患與威脅
世界遺產是綜合的、全方位的保護,需要人類的精心呵護。目前,“年久腐變”、自然災害、戰(zhàn)爭與武裝沖突、環(huán)境污染、日益城市化等多樣威脅使世界遺產保護工作面臨著空前的挑戰(zhàn)。但對世界遺產的最大威脅依舊來自人類自身,尤其是城市發(fā)展、公眾蓄意破壞等問題不容忽視。加大宣傳、積極引導,提高公眾參與世界遺產保護的意識至關重要。其次,世界遺產保護的科學性、專業(yè)性要求必須有多學科、多組織、多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參與,高效協商為遺產保護提出最優(yōu)方案。再者,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也是世界遺產保護手段之一,公眾應消除偏見,理智對待?!稙l危世界遺產名錄》的存在一方面加大了對破壞世界遺產的自然、人為因素的監(jiān)測,另一方面提高警惕,有效消除對世界遺產的威脅和潛在隱患??傊稙l危世界遺產名錄》的確立對各締約國政府和公眾起到了有效警示、約束和督促的作用??坡〈蠼烫弥阅芸焖偬用摓l危處境,與國際組織有效監(jiān)督,及時發(fā)現、及時指出并責令整改以及國家高層管理機構的重視,還有地方組織機構共同出力、高效及時提出合理解決危機的方案不無關系。
三、結語
違背完整性、真實性原則,忽視緩沖區(qū)作用,重城市發(fā)展輕遺產保護等是目前各國遺產保護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有堅持與時俱進,充分理解世界遺產保護初衷和理念,才能不斷轉變保護觀念,做到國際倡導、國家監(jiān)督、專家參與和全民保護多管齊下,在相互督促與互相監(jiān)督中全力保護世界遺產、全心呵護世界遺產。
參考文獻
[1]劉海龍.文化遺產的“突圍”——德國科隆大教堂周邊文化環(huán)境的保護與步行區(qū)的營造[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09,5:100-105
[2]王云霞.文化遺產法教程[M].商務印書館:54
[3]葉晗.世界遺產保護啟示錄[M].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202
作者簡介
高祝鑫(1991—),女,漢族,陜西西安,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文化遺產研究。
(作者單位: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