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藿
前不久《人民日報》發(fā)表評論《別把老人受累當應該》,文中舉了一個例子:浙江的陳阿姨打拼了半輩,好不容易等到兒子成家立業(yè)了,自己想享幾年清福,就跟兒子聲明自己不想帶孫子了。結果兒媳婦不樂意了,放話說:等你老了,是不是我們也不用管了?
而廣西陸川縣也有一位老人,為了讓兒子兒媳專心工作,倒貼養(yǎng)孩11年。誰知兒子兒媳將之視為理所當然,老人一氣之下將他們告上法庭,討要“帶孫費”,得到法院支持?!袄夏昶本谷黄鰞纱酥g的隔閡與矛盾,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
子女應當明白一個道理:結婚生子之后,育兒是每一代人自己的分內之事,老人考慮到子女工作疲累幫忙帶孩子是情分,是值得的感恩一件事。
孩子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育兒過程中,當子女忙不過來的時候,請老人幫忙,減輕年輕人的負擔,也能讓老人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但子女若將育兒重擔完全托付給父母,當起甩手掌柜則顯得不負責任。碰到兩代人日常生活上的觀念沖突,多做換位思考、多替老人體諒。在育兒這件事上,要充分尊重每一位父母的意愿,有的老人不愿意幫子女帶孩子,子女也不應當強求,要自己承擔起作為父母的責任,盡可能借助社會資源、家政力量分擔自己的壓力。
“老年漂”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大時代背景下,它既能滿足一家三代之間的親情融合,又省去了?;丶铱纯吹拈L途奔波勞碌。子女在外漂泊奮斗,老年人跟隨子女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新環(huán)境生活,在異鄉(xiāng)奉獻自己的晚年時光,成為城市的“候鳥”,這其中有著難以消弭的煩惱與孤獨。
很多年輕人的初衷是好的,害怕父母在家孤單寂寞,主動將他們接到自己奮斗的城市一同生活;也有的年輕人因為工作繁忙,無暇照顧自子女,而請父母來幫助分擔一些壓力,卻忽略了因離開故土,漂泊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徹底離開了原先的人際圈子和生活環(huán)境對他們造成的精神困境。盡管不少父母也愿意用“老年漂”的方式跟自己的子女一起生活,但對他們來說,異地養(yǎng)老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雖然可以享受三代同堂、子孫繞膝的家庭歡樂,但也會因為各種原因無法融入當?shù)氐纳?。生活文化的差異,社交的缺失,讓所謂的“老年漂”們一度陷入到孤獨和壓抑的境況當中。異地生活的老年人群社交圈很小,身邊沒有太多的熟人朋友,方言差異、文化差異、生活習慣差異等都給他們的融入制造了不少隔閡。時間久了,還產生抑郁等心理問題。
人至老年,其實更需要情感方面的支持。對于老年父母而言,隨著社會交往范圍的逐漸縮小,親情對他們的影響更加重要,積極的子女代際關系有助于老年人提高生活滿意度,提升自尊感,提高幸福感;而消極的代際關系會導致老年人產生心理不平衡或心理失調,長期下來,痛苦與孤獨會給他們造成嚴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導致自殺。子女的關心與交流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響較大,子女在奔波之余也應該關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多花時間陪伴他們,帶他們多出去走一走,這對預防老年人的抑郁傾向有很大作用。
同時,子女應積極鼓勵父母進行適宜體育鍛煉,擴大交友圈,培養(yǎng)自己晚年的興趣愛好,加強對父母的關懷,讓他們的晚年生活不再孤獨。
除了需要積極適應新環(huán)境,子女提供情感支持之外,異地城市生活的“老年漂”們還面臨著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關系無法便捷地共享??床‰y、求醫(yī)貴成為他們的心頭病?!袄夏昶笔浅鞘欣锴筢t(yī)需求較大的群體,隨著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發(fā)展,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老年漂”一族所占的比例會越來越大?!袄夏昶比后w,不僅需要子女的關心,更需要社會的關愛。加強醫(yī)保政策、戶籍管理、社區(qū)服務與志愿工作等都是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2009年提出“異地就醫(yī)結算”目標至今,一些城市雖然出臺了醫(yī)保界地安置政策,但辦理手續(xù)非常麻煩,而且異地住院要回原居住地辦理申請手續(xù)和報銷。制定基本醫(y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xù)辦法,解決流動就業(yè)人員基本醫(yī)療保障關系跨制度、跨地區(qū)轉移接續(xù)問題,仍需要繼續(xù)完善與發(fā)展。
目前全國統(tǒng)一建居民健康檔案正在實施,在未來,異地養(yǎng)老生活的范式包括很多項內容:給予流動老年人口同城待遇、調整和落實公共福利、制定相應支持政策、社區(qū)志愿幫扶等都值得提倡。
城市老年群體對社區(qū)服務工作與社會志愿服務提出了更大的要求。社區(qū)層面上,街道與社區(qū)可配備專業(yè)社工人員,加強對社區(qū)工作人員、志愿者的培訓,引進公益項目,提供心理咨詢渠道與多種活動場所,為這些老人們提供生活融入、心理安慰、家庭關系調節(jié)、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服務。
除此之外,為了增加“老年漂”們的幸福保障,讓他們的晚年生活不再只有帶孩子,也為了緩解年輕父母的壓力,育兒形式也應該更為多元化。女性產假、試點男性產假、提升公立和民辦托兒所數(shù)量、發(fā)展家政服務業(yè)、社區(qū)社工幫扶等多種育兒舉措或許都是未來的努力方向。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難以報答。關愛老年人不僅是子女,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之所在。養(yǎng)老愛老,敬老助老,是中華民族一直推崇的傳統(tǒng)美德。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高齡化趨勢增加,“老年漂”一族只是當代老年人群體的一個縮影。老吾老及人之老,關愛與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