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紅
(廣西貴港市中醫(yī)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廣西 貴港 537100)
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為耳鼻咽喉科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均為鼻塞、流膿涕、嗅覺減退、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該病患者若病情嚴重可發(fā)生頭痛、耳鳴、聽力下降、哮喘等臨床癥狀,對其健康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1]。有臨床資料顯示,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進行鼻內鏡手術的臨床效果顯著[2]。為此,筆者對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間廣西貴港市中醫(yī)醫(yī)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50例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間廣西貴港市中醫(yī)醫(yī)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50例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20)和觀察組(n=30)。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2例,女8例;其年齡為18~45歲,平均年齡為(35.6±2.1)歲;其病程為1~11年,平均病程為(5.46±1.6)年;其中單發(fā)性鼻竇炎伴單發(fā)性鼻息肉的患者有4例,多發(fā)性鼻竇炎伴多發(fā)性鼻息肉的患者有9例,全組鼻竇炎伴多發(fā)性鼻息肉的患者有7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17例,女13例;年齡為19~44歲,平均年齡為(35.8±2.7)歲;其病程為1~13年,平均病程為(5.86±1.1)年;其中單發(fā)性鼻竇炎伴單發(fā)性鼻息肉的患者有7例,多發(fā)性鼻竇炎伴多發(fā)性鼻息肉的患者有13例,全組鼻竇炎伴多發(fā)性鼻息肉的患者有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術前3 d,對兩組患者使用克拉霉素分散片、桉檸蒎腸溶軟膠囊(粘液溶解促排劑)及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鼻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死顾胤稚⑵挠梅椋嚎诜?,0.25 g/次,1次/12 h。桉檸蒎腸溶軟膠囊的用法為:口服,1粒/次,3次/d。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的用法為:為患者的每側鼻孔各噴2噴,1次/d。然后,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手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在術前,為患者進行CT掃描及硬性鼻咽鏡檢查,以了解其病情。為患者取仰臥位,對其實施靜脈復合麻醉。用手術器械摘除患者鼻腔內的息肉組織及鼻鉤突。若患者存在鼻中隔偏曲,可對其實施鼻中隔黏膜下矯正術。切除患者的中鼻甲外緣及息肉組織,開放其篩竇和頜竇。手術結束后,對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進行清理,用凡士林紗條對其鼻腔進行填充止血。在術后的第48小時為患者取出其鼻腔內的填塞物。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鼻內鏡手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為:在術前,為患者進行CT掃描及硬性鼻咽鏡檢查,以了解其病情。為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靜脈復合麻醉及氣管插管。在硬性鼻內鏡的引導下,摘除患者鼻腔、鼻道及嗅裂部位的息肉組織。若患者存在鼻中隔偏曲,可對其實施鼻中隔黏膜下矯正術。切除患者的中鼻甲下緣和外緣,再切除其鼻鉤突、篩泡。開放患者的前篩竇,清除其病變的鼻竇粘膜、膿性分泌物及上頜竇周圍的息肉組織。找到患者上頜竇的自然口,用反咬鉗咬除其上頜竇自然口的前囟,擴大其上頜竇的自然口,清除其上頜竇內的膿性分泌物。開放患者的后篩竇,清除其篩竇內的膿性分泌物。清除患者蝶篩隱窩的息肉組織,吸除其蝶竇內的膿性分泌物,開放其蝶竇。清理患者額隱窩的息肉組織及額竇內的膿性分泌物,開放其額竇。若患者的下鼻甲肥厚,則將其下鼻甲的骨折處外移,切除其下鼻甲處發(fā)生病變的粘膜。手術結束后,用膨脹海綿或紅霉素眼膏紗條對其術腔進行填塞止血。在術后的第48小時為患者取出其鼻腔內的填塞物。在術后的3~5 d,對兩組患者均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在術后3個月內,讓兩組患者使用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沖洗鼻腔(1~2次/d),清除其鼻腔內的分泌物及瘀血,并讓其使用桉檸蒎腸溶軟膠囊與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進行維持治療。在患者出院后的第一個月,每隔7 d讓其到醫(yī)院進行清理換藥。出院后的第2個月開始,讓患者每隔1個月回醫(yī)院復查,直至其術腔上皮化。在患者復查時,若發(fā)現(xiàn)其鼻腔內有囊泡,要及時地對其囊泡進行處理。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6個月的隨訪,觀察其臨床療效、病情復發(fā)的情況、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用鼻-慢性鼻竇炎生活質量量表(SNOT-20)的評分[3]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差。
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痊愈、有效及無效。痊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其鼻腔暢通性良好,經(jīng)鼻內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鼻腔、鼻竇口引流及通氣的情況均良好且無膿性分泌物,其術腔黏膜上皮化。有效:與治療前相比,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經(jīng)鼻內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竇腔黏膜有肉芽組織或區(qū)域性水腫,其鼻腔及鼻竇內存在少量的膿性分泌物。無效:與治療前相比,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經(jīng)鼻內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病情無改善或在加重??傆行?(痊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在對照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治愈的患者有4例,為有效的患者有9例,為無效的患者有7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5%;在觀察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痊愈的患者有16例,為有效的患者有13例,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67%。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接受治療后,在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3.33%)患者病情復發(fā)。在對照組患者中有7例(35.00%)患者病情復發(fā)。觀察組患者病情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接受治療前,對照組患者的SNOT-20評分為(30.23±5.33)分,觀察組患者的SNOT-20評分為(30.84±3.65)分。兩組患者的SNOT-20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SNOT-20評分為(27.33±4.23)分;觀察組患者的SNOT-20評分為(9.41±2.04)分。觀察組患者的SNOT-20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SNOT-20評分的比較(分,± s )
表2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SNOT-20評分的比較(分,± s )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0 30.23±5.33 27.33±4.23觀察組 30 30.84±3.65 9.41±2.04*
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為臨床上的常見病。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為鼻塞、流膿涕、頭痛、頭昏、失眠及健忘等,對其健康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該病患者若病情嚴重,可使其患處的臨近組織發(fā)生炎癥反應,導致其發(fā)生中耳炎、支氣管哮喘等多種并發(fā)癥[4]。因此,用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5]。以往,臨床上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常采用傳統(tǒng)手術進行治療。該方法可促進術后患者鼻竇黏膜的恢復,但并不能降低其術后病情的復發(fā)率。有研究資料顯示,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內鏡手術進行治療的效果很好[6]。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實施鼻內鏡手術時,手術醫(yī)生可在鼻內鏡下清晰地觀察到患者鼻部的解剖結構、具體病變組織所處的部位及鼻腔堵塞的程度等,進而對其進行手術操作[7]。該方法可有效地降低手術操作的盲目性,更加準確地切除患者的病變組織,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該方法還可避免損傷患者鼻腔及鼻竇的解剖結構,使其在術后更易恢復。在本次研究中,該病患者在治療前經(jīng)硬性鼻咽鏡檢查的結果顯示為:1)其下鼻甲增厚、中鼻甲增厚或伴有息肉樣病變。2)其鼻腔內有一個或多個淡紅色呈荔枝肉樣的腫物。該腫物為半透明狀,其表面光滑帶蒂或廣基。用手術器械觸碰該腫物,其非常柔軟且不易被弄破出血。3)其鼻腔內、后鼻孔、鼻咽部或咽后壁附有膿性分泌物。該病患者在治療前經(jīng)影像學檢查的結果顯示為:1)其下鼻甲增厚、中鼻甲增厚。2)其有一個或多個鼻竇粘膜增厚。3)患者的竇腔內有密度增高影或液平面。4)其鼻腔內可見軟組織密度影。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進行鼻內鏡手術時,切除其中鼻甲的息肉病變組織,可促進其鼻腔和鼻竇生理功能的恢復。對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抑制其細胞因子、炎性介質的釋放,有效地降低其血管的通透性,提高其治療的效果。定期讓術后患者回院復查,可及時地了解其病情,對其發(fā)生的異常情況進行對癥處理,從而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病情的復發(fā)率及SNOT-20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8-9]。綜上所述,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進行鼻內鏡手術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改善其生活質量,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