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菊
傳統(tǒng)的教學是老師站在講臺,照著教材講,學生坐在座位上盯著老師和黑板聽,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沉悶,學生很容易出現分神、打瞌睡的情況。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信息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談信息技術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一、信息技術應用的必要性
(一)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適應新課標改革
中職學生是中考的失敗者,對數學學習普遍存在著畏難情緒,更有甚者完全放棄了數學學習。課堂教學要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能坐得住,學得進,從而學得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利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必然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扼殺了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加了后進學生的厭學情緒。長此以往,學生將會越來越厭學,厭學的學生將會越來越多。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對象,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并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師生地位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信息技術的引入,使課堂內容更加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教學手段更加多樣,教學形式更加新穎,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
(二)培養(yǎng)學生使用工具的能力
中職學生升學壓力不大,他們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學習一技之長,因此數學的教學應該從升學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讓數學學習與專業(yè)學習有效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不但可以豐富課堂內容,營造活潑的教學情境,降低抽象思維的難度等,還可以展示信息工具的利用,鏈接、介紹相關軟件,讓學生掌握軟件的使用,為繼續(xù)學習打下基礎,為專業(yè)學習做好鋪墊。
二、信息技術應用的優(yōu)點
(一)信息技術有利于抽象問題直觀化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由于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帶來了數學學習對象的抽象性。借助信息技術,能使學習對象形象化。信息技術用動態(tài)的畫面語言解說了抽象的事理,把抽象棲居在形象之上,學生對認識對象的理解由模糊走向清晰。比如,在講函數的奇偶性時,可以先從函數的圖像入手,以函數y=x3,y=x2的圖像為例,利用PPT的“進入”與“強調”動畫,制造圖像的翻轉與旋轉動畫,讓學生觀察、發(fā)現關于y軸對稱與關于原點對稱的函數圖像的特征,把函數奇偶性的直觀形態(tài)展示在學生面前,方便學生理解函數奇偶性的符號定義。又比如,在講解正弦函數的圖像時,利用PPT的“路徑”動畫,展示一個周期內的函數圖像通過不斷的向左、向右平移就可以得出函數在實數范圍的圖像??茖W研究表明:在進入人腦的各種信息中,視覺信息約占75%,可見視覺信息的重要。信息技術的可視化、動態(tài)化功能有助于抽象知識的直觀化,給學生帶來視覺沖擊,不但方便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也加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
(二)信息技術有利于數學實驗的進行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出了“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理念,師生的地位也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數學是一門抽象的、枯燥的學科,如果按照以往的紙筆模式進行教學,將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別提學生主動、熱情地參與課堂活動了。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我們有條件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把數學實驗教學引入課堂。數學實驗教學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探究、發(fā)現、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活動,最后獲得概念、理解或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通過提問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學習研究數學問題,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
比如,在講橢圓的定義時,橢圓與圓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橢圓的定義中,為何要求2a>2c?在a,c兩個參數中,其中一個不變,改變另一個的值,橢圓會如何變化?借助幾何畫板工具,可以一一解決這些問題。利用幾何畫板,根據橢圓的定義畫出橢圓,并量度橢圓上的點M分別到兩焦點F1,F2的距離,計算|MF1|+|MF2|的值。在課堂上,筆者先把橢圓的兩焦點F1,F2重合在一起,隨著M點的移動畫出一個圓,引導學生回顧圓的定義。接著,把兩焦點分開一定的距離,M點移動形成一個封閉的圖形,提問:這是什么圖形?學生都能回答正確,這是橢圓。再引導學生觀察,隨著M點的移動,F1,F2兩點的位置是否改變?F1,F2兩點間的距離是否改變?|MF1|,|MF2|及|MF1|+|MF2|的值是否改變?學生會發(fā)現:F1,F2兩點的位置沒有改變。F1,F2兩點間的距離沒有改變。|MF1|,|MF2|的值在不斷地變化,但|MF1|+|MF2|的值卻一直沒變。接著,根據這些發(fā)現,引導學生結合圓的定義,思考歸納橢圓的定義。緊接著,讓學生思考:如果定長2a不變,改變兩焦點的距離2c的值,橢圓會怎樣變化呢?2a=2c與 2a<2c,能畫出怎樣的圖形呢?學生的猜想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時,把兩焦點再分開一點,就會得到一個稍扁的橢圓;把兩焦點的距離繼續(xù)拉大,當2a=2c時,這時就只能畫出一條線段了;再拉大兩焦點的距離,使2a<2c,這時形成的就不是橢圓了,筆者告訴學生這是雙曲線,學習橢圓之后就會學習雙曲線了,為雙曲線的學習埋下伏筆,也引起學生學習雙曲線的興趣。此課若能讓學生在計算機上操作,效果會更好。
(三)信息技術有利于課堂的延伸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根據學習過程包含多個內部心理加工環(huán)節(jié),從而推斷出相應教學過程應由九個教學事件構成。雖然在教學中不用刻板地、一成不變地提供全部教學事件。但在45分鐘內,既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要安排時間讓學生練習以鞏固知識,反饋學習情況,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出現喧賓奪主、主次不分的現象。
比如,在學習函數的奇偶性時,用定義法判斷函數的奇偶性是教學難點,奇偶性的定義是重點。如何平衡重、難點之間的關系,合理安排時間,顯得至關重要。課前,筆者安排學生復習初中所學四種函數。課上,利用幾何畫板工具觀察、研究初中所學的四種函數的奇偶性,并引導學生結合課前作業(yè)利用奇偶性的定義驗證四種函數的奇偶性,以達到“數”與“形”有效結合。課后,要求學生利用手機下載幾何畫板APP,觀看利用手機幾何畫板畫函數圖像的微課,然后,利用幾何畫板APP畫出下列函數的圖像:y=x-4;y=x-3;y=x-2;y=x-1;y=x0;y=x1;y=x2;y=x3;y=x4,根據圖像,猜想冪函數y=xa(a∈Z)的奇偶性,并用奇偶性的定義證明猜想結果。通過這一學習,學生既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又了解了數學研究學習的方式、方法。
(四)信息技術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愉悅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思維活躍;沉悶的氣氛使學生情緒受到壓抑,從而阻礙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心理學、教育學理論表明,在一節(jié)課內,學生可能有30%左右的時間精神不集中,思想松弛。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將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播放一些數學小視頻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對數時,播放對數的發(fā)明小視頻;在學習等差數列求和時,播放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故事視頻等。通過視頻,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有關歷史、故事。
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學生個別回答的時候,除了讓主動舉手的學生回答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如何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緊迫感?我們可以把這一任務交給“云墨藍班課”?!八{班課”中有抽簽的功能,我們可以通過抽簽來決定回答問題的學生,這樣,每一個學生都有被抽到的可能,這就強迫每一位學生都要認真聽講,認真思考。而且在抽簽時,學生會有緊張感,知道抽簽結果后,又會有開心、幸運、好玩等的感覺,課堂就在這一張一弛的氛圍下進行。
(五)信息技術有利于了解學習情況
課堂教學評價對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在課堂教學中,及時利用教學評價,會使“教”與“學”達到和諧統(tǒng)一。
“云墨藍班課”有在線測試功能,學生在線完成測試后,會及時給出成績,學生可以馬上知道自己的正確率,了解自己這一內容的學習效果。老師也能通過“藍班課”了解每一題的正確率,并可以根據學生答題情況及時調整課堂的內容。
三、利用信息技術的反思與啟示
信息技術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動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多得多。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的效果。在運用信息技術改革數學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克服兩種教學心理傾向:一時為了利用信息技術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二是將所有的內容都用信息手段進行教學。有的內容簡單,不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因為自學能力是受用一生的能力。有的過程(計算、化簡過程;列表、描點、畫圖過程)如果只是依賴多媒體展示,學生往往掌握不好,這時,就需要老師在黑板上展示。
在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數學教學時,要注意各款軟件的長處與不足,畢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只有知己知彼,揚長避短,才能有效地用好相應的軟件,才能真正提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章韜. 用信息技術深度挖掘課程內容——以數學學科為例[J]. 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12).
[2]趙春,張思明. 信息技術幫助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9).
[3]崔永紅. 信息技術平臺下改進數學教學設計的研究——以指數函數教學設計為例[J]. 數學教學研究,2015(12).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