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劉安經(jīng)
希臘,被視為西方文明的起點,也是西方文學、西方戲劇的發(fā)源地,承載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背景。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是希臘著名導演,他同波蘭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和西班牙的阿爾莫多瓦一同,構(gòu)成了歐洲電影的最后一道“大師陣線”,因其對人與歷史的深刻思考而成為世界電影巨匠,為世人所熟知。本文將以電影《永恒和一日》(1998)為例,從主題探討、敘事手法與隱喻方式三個方面對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導演的電影風格進行探討。
一、 生命、旅行、邊界、孤獨多義性主題
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通常用絕望、看似悲劇的哲學思考方式講述故事,但觀者觀影后反而會用樂觀的心態(tài)進行生死觀的解讀,以此實現(xiàn)人類命運深刻探索的思辨觀影互動。
“旅途、邊界、放逐、人類的宿命、永恒的回歸,這些主題始終跟隨著我。這些困惑在我的電影里進進出出,就像各種樂器在交響中的進和出,它們安靜下來只是為了稍后重現(xiàn),我們注定要和自己的困惑糾纏相伴。我們拍的都是一部電影,我們寫的都是一本書,是同一個主題的變奏與賦格。”[1]安哲羅普洛斯曾這樣回顧自己四十多年的從影歷程,這里的“邊界”一詞,不只是地理或政治意義上的邊界,還包括人與人的隔閡、家鄉(xiāng)對于人的不可觸及等,而他對生命與邊界的關(guān)注和思考貫穿了其一生,常在電影中用有限的旅程時間進行影像詮釋,《流浪藝人》(1975)、《霧中風景》(1988)、《哭泣的草原》(2004)、《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1995)等,都是人物在旅途中與邊界遭遇、與生命共鳴,《永恒和一日》更是把一段充滿深厚人文關(guān)懷與哲學思考的旅行濃縮在了電影時間的一天當中。
《永恒和一日》展示了癌癥晚期的老詩人亞歷山大住院前最后一天的生活。他從歡樂兒時的夢中醒來,欣慰于未曾謀面的鄰居與自己播放同樣的音樂,卻對想要賣掉舊宅的女兒傷透了心。悲傷與茫然的亞歷山大在機緣巧合之下救了一位流浪兒童。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亞歷山大逐漸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情,卻仍要在一天的結(jié)束之際被迫與其分離,獨自走向生命的終點。
在本片中,出現(xiàn)了四段多向、多義性的旅程:1.亞歷山大陪孩子尋鄉(xiāng);2.孩子陪伴亞歷山大尋回情感的歸宿;3.孩子走向人生新的起點;4.亞歷山大走向人生的終點。亞歷山大在這四種旅程中完成了精神的重生,這一天中他與孩子的變化看似是對向發(fā)展的,實則預(yù)示著一種生命循環(huán)的生生不息。但是孩子將要面對的,仍然是無盡的漂泊之旅。從此處也能看出,《永恒和一日》雖然沒有像《哭泣的草原》一樣借用神話的敘事結(jié)構(gòu),卻仍然蘊含著安哲羅普洛斯基于神話敘事模式的、對人類命運的悲劇性思辨精神。
亞歷山大過去對家人的漠視、孩子對亞歷山大從陌生到親近、流浪兒童有故鄉(xiāng)卻沒有容身之處、青年人們把流浪兒童當成幼獸一般對待,這一切有機構(gòu)成了《永恒和一日》中的“邊界”概念。亞歷山大在孩子的溫暖下,打破了一生中以事業(yè)之名給自己設(shè)置的無數(shù)邊界,在這永恒的最后一日中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自我,結(jié)束了心靈的漂泊,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二、 時空交錯的意識流敘事方式
作為時間與歷史的電影詩人,安哲羅普洛斯的長鏡頭在充滿巴贊的理論光輝之余,更增添了獨特的詩意與時空變幻,鍛造出厚重的時間感與歷史感。他的長鏡頭并不沉悶,甚至有些悠然自得,在沒有任何主觀操控的畫面中充滿了令人驚嘆的鏡頭運動、場景設(shè)置與場面調(diào)度。他用長鏡頭來表現(xiàn)對人生旅程的思考,用客觀的鏡頭語言展現(xiàn)客觀事物,中性不帶有任何情感的鏡頭運動蘊含獨特的詩意,讓觀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觀看影片都有新的內(nèi)容折射,日久彌新。
安哲羅普洛斯在處女長片《重建》(1970)中就開始了自己的長鏡頭藝術(shù)實踐,接下來《1936年的歲月》(1972)、《流浪藝人》(1975)等影片中的平均鏡頭時長逐漸增加,到《獵人》(1977)時單個長鏡頭已經(jīng)超過3分鐘?!队篮愫鸵蝗铡烽_篇為總計近5分鐘的三個連續(xù)的長鏡頭,展現(xiàn)了從室外、臥室、海邊的場景變幻,并在最后一個鏡頭海天相接處用疊畫完成了從夢到現(xiàn)實的轉(zhuǎn)換。這一段溫馨歡快的童年夢境與現(xiàn)實中亞歷山大最后一天的追悔心情形成對比,又與他精神的重生(或是象征他精神重生的小男孩)形成呼應(yīng)。
電影批評家埃里克·戈斯曼(Eric Guthman)在《圣弗朗西斯科的編年史》中,對《永恒和一日》有過這樣的評論:“永恒的哲學沉思、時間中漫長柔順的轉(zhuǎn)變、催眠似的跟鏡頭,都似乎在向我們耳語——‘慢下來,觀察,聆聽?!卑舱芰_普洛斯在專訪《別要求電影做它做不到的事》中曾經(jīng)這樣表達自己對電影中時空的理解:“我想要創(chuàng)造一種與時間、與歷史的辯證關(guān)系:昨天的歷史并不是過去,而是當下?!盵2]安哲羅普洛斯定義了當下和當下的歷史,這也誕生了一種方式——過去與現(xiàn)在,在同一場戲、同一個鏡頭里共存,沒有分界。
《永恒和一日》多次采用同一鏡頭中時空轉(zhuǎn)換與交錯的方式來進行表意。亞歷山大在聽女兒念妻子安娜遺留信件時,起身走到陽臺,撩開窗簾看到安娜的背影,此時就已經(jīng)完成了從現(xiàn)實時空到回憶時空的轉(zhuǎn)換。亞歷山大從陽臺走到樓下安慰傷感的安娜,在兩人依偎的時候,安娜的(回憶時空)對白中插入了一句信件上(現(xiàn)實時空)的話語:“我真想留住這一刻,讓它像蝴蝶標本無法飛走。”這一刻形成了時空的交錯表述,聲音、畫面、文字共同閃耀,使人物的心理得以真實傳達;片尾亞歷山大回到海邊的舊宅,鏡頭隨亞歷山大目光向畫面右側(cè)順時針旋轉(zhuǎn)180°——后退——逆時針旋轉(zhuǎn)回到亞歷山大身上,現(xiàn)實時空已經(jīng)轉(zhuǎn)換為回憶時空,鏡頭切向窗外,通過高難度的水平推進——垂直下降——水平推進的路線移動到遠處的海邊,最后配合著夢中母親的呼喚,全片終止于這片充滿美好記憶的海灘。
《永恒和一日》通過類似的時空敘述手法,高效而詩意地實現(xiàn)了客觀的敘事和主觀的內(nèi)心表達的并行。支撐起安哲羅普洛斯電影中充滿人文、歷史哲思宏大主題的,正是他對超長鏡頭中的時空、構(gòu)圖、配樂等視聽因素極具主觀意識的敏銳掌控。安哲羅普洛斯對家國歷史的深切關(guān)注和對時空的獨特理解,孕育了其作品獨有的并極具民族感的審美效果。
三、 序列化組合象征與隱喻符號
安哲羅普洛斯眾多作品中貫穿著大量的、緊密聯(lián)系的象征與隱喻符號。它們都來自于導演的人生體驗和感悟,形成了一個安氏影像符號體系,在世界影壇可謂獨樹一幟。這些象征與隱喻符號在長鏡頭中被有機地串聯(lián),在娓娓道來的緩慢電影節(jié)奏中逐一展現(xiàn),更加刺激觀者進行著有意或無意的解讀,潛移默化的使觀者在解讀過程中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安哲羅普洛斯電影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精心設(shè)置的象征與隱喻符號。在《永恒和一日》中,一個或幾個在陰雨天穿鮮黃色雨衣騎單車的人,他們出現(xiàn)于亞歷山大和小男孩登上公車之后,鏡頭停止在那里,仿佛在等這一抹亮麗的色彩到來。“常有人會問我電影中那些令他們不解的元素是什么意思?舉個例子,像那些穿黃色衣服的人,我不知道為何這就被稱為超現(xiàn)實,我只是把他們當作一種詩的元素,這些是我不能解釋也不想解釋的。所以當人們問起我那些穿黃色衣服的人的意義時,我回答,黃色是一種顏色。”[3]在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中,常見的(現(xiàn)實時空)環(huán)境是昏暗、潮濕的,大部分可見的人也是身著暗色服裝。在這樣的符號環(huán)境中,筆者將“黃色外套”理解為“黑夜中的燈塔”,這束光穿透黑夜中的迷霧,無視人為設(shè)置的一切“邊界”,在看似完全悲劇的希臘神話敘述模式下提供了一種名為“未來”的可能性。小男孩、軍人與亞歷山大陸續(xù)出現(xiàn)在餐館的鏡子中,簡單的鏡中影像巧妙地穿透影像并真實展現(xiàn)了此刻主要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居無定所的異國流浪生活讓小男孩對軍人產(chǎn)生天然的畏懼感,而在短短的相處過程中,亞歷山大已經(jīng)對小男孩產(chǎn)生了牽掛和依賴;[4]亞歷山大帶著小男孩來到阿爾巴尼亞邊境,看到冬日迷霧中巨大的鐵絲網(wǎng)上掛滿了不知生死的人,“網(wǎng)”成為了“邊界”這個概念的實體化意象,仿佛不只是廣義的“邊界”阻礙了人,人也成為了廣義的“邊界”的一部分;亞歷山大和小男孩分別前共乘一輛公共汽車,鏡頭隨著大量乘客下車而看向車外,然后一個拿著紅旗的年輕男子、一對情侶、一群音樂演奏者陸續(xù)上車或下車,最后是詩人索羅穆斯面對亞歷山大“明天會持續(xù)多久”的問題無言離去,每次上下車的乘客都可以看作是亞歷山大一生中不同階段的重現(xiàn),再加上想象時空中的索羅穆斯,序列化的象征、隱喻符號與三個敘事時空相互交織,電影敘事過程充滿藝術(shù)美感。
被肢解的巨大雕像、穿黃色外套的人、深色外套的人群、鏡中影像、霧與水、婚禮場景、爬(掛)在網(wǎng)上的人、位于畫面中央并消失于畫面遠方的道路等意象反復出現(xiàn)于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中。這些高度隱喻化與象征性的場景設(shè)置,被鑲嵌在富有多義性和曖昧形的長鏡頭中;或者說,正因為這些符號,(某些)長鏡頭的表意功能才得以完全實現(xiàn)。
結(jié)語
在安哲羅普洛斯的注視下,人性的脆弱和社會的殘酷都進入了他的作品,恣意地擁有他的關(guān)懷,才會形成出如此深刻的電影。安哲羅普洛斯電影的風格借用《永恒和一天》的一句臺詞,便是:“明天會持續(xù)多久?”“明天只比永恒多一天”充滿哲理的對話表達出其對生活對思索,也在不斷探討著一個慣用命題:孤獨是永恒。該片作為安哲羅普洛斯電影作品的杰出代表,其中特有的創(chuàng)作風格讓世界電影殿堂熠熠生輝,值得廣大的電影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和研究者加以持續(xù)和深刻的研究和解讀。
參考文獻:
[1]安哲羅普洛斯.時間的塵埃,導演闡述[M].1995.
[2]傅睿邨,Meeting Mr. Angelopoulos——與安哲羅普洛斯對話[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6).
[3]李宏宇.別要求電影做它做不到的事——專訪安哲羅普洛斯[N].南方周末,2010.
[4]趙春霞.電影中的隱喻與象征藝術(shù)——以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為例[J].電影評介,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