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芬
我與董懷玉老師相識在1995 年的一個夏天,因為拍攝電視劇在一起相處了幾個月,盡管后來一直再沒有機會合作,但他豁達睿智的品格和宅心仁厚的長者風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十多年來,先后看過董老師主演的話劇《立秋》和《生命如歌》,每一次都覺得耳目一新,每一次都有一種感動??傁胝叶蠋熈牧乃膽颍驗槲矣胁簧僖苫?,70 多歲的人為什么還是馬不停蹄、樂此不疲地奔波,為什么放棄名利豐厚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反而在許多人不看好的話劇創(chuàng)作上一發(fā)而不可收拾。今年7 月的一天,得知董老師“高雅藝術(shù)進校園”全國巡演告一段落,回到了太原,終于在山西省話劇院的會客室完成了我醞釀已久的、漫談式的采訪。
(以下訪談中筆者簡稱“張”,董懷玉老師簡稱“董”)
寬敞的會客室,我一落座董老師便快人快語:我演的兩部話劇你都看過了?
張:很認真的看過,所以今天想和您聊一聊。
董:那就從《立秋》開始吧。
張:為什么要從《立秋》開始?
董:因為沒有《立秋》,就沒有今天的董懷玉。
張:也未必,記得您在好多影視劇中飾演過主要角色,比如《天網(wǎng)》《百團大戰(zhàn)》《漢劉邦》《孫子》等等。您還獨立執(zhí)導了《風流唐伯虎》《響水河的故事》《姐妹情》《普通開拓者》等電視連續(xù)劇,您合作編導的720 集電視教學片《漢字宮》還獲得過美國好萊塢首屆國際電影電視節(jié)“最佳電視系列片創(chuàng)意獎”。您可以說是編、導、演樣樣精通,當時能夠在影視圈占有一席地位,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您卻輕輕松松就放棄了。
董:都擠破腦袋往影視圈里鉆,那誰來演話劇。從排演《立秋》以后,我基本上就脫離影視圈了。
張:但是話劇既沒有市場,又沒有多少收入,您為什么非要回到話劇舞臺?
董:話劇是我的事業(yè),它是我心目中的殿堂。在突飛猛進的高科技時代,話劇也和戲曲一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咱們山西,其實話劇還不及戲曲的光景好過。
張:既然那么難,您為什么非要迎難而上?
董老師招牌式的笑容,爽朗又充滿了善意:這是正式采訪嗎?
張:就算是吧。
董:好,那我就言無不盡。
我趕緊給老師把茶杯倒?jié)M水,掏出了筆和紙開始認真聆聽。
董:其實當時我也沒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也沒想要拯救話劇呀,要奉獻終身什么的,只是潛意識里有一種本能。我在影視圈確實是打拼了很多年,雖然取得了那么一點點成績,但總覺得那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一直在等。
張:等什么?
董:等話劇的機會,等我的機會。我熱愛話劇藝術(shù),因為從事其他職業(yè),只能經(jīng)歷自己的人生。而話劇演員通過飾演的N 個角色,可以演繹N 個人物形象的人生百味。而且話劇最大的魅力是當眾表演,面對面給觀眾塑造鮮活的舞臺形象,這是一個演員的最高境界,這是具有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職業(yè)!但沒想到的是,這一等就是20 多年。
張:我記得您曾經(jīng)主演過好多部話劇。
董:是的,演過不少話劇,但幾乎都是曇花一現(xiàn),我不甘心就這樣退出舞臺。但是時間很無情,它不讓我再等了,我不得已將寫好的退休報告交給了院部。當時我很失落、很失望,覺得這輩子就永遠離開舞臺了。就在這時賈茂盛院長把《立秋》的劇本給了我,讓我看看。
張:那是哪年?
董:2003 年底。當時省話劇院要創(chuàng)作一部反映晉商題材的劇目,劇本又是咱們省著名編劇姚寶瑄創(chuàng)作的,我猜想這應該是個好劇本。果不其然,劇中展現(xiàn)的誠信為本、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的晉商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山西豐德票號馬洪瀚家族,面對新興銀行的沖擊,深陷困境,為保住信譽,恪守祖訓不惜血本、散盡家財,從內(nèi)外交困、危機四伏到徹底沒落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尤其是男主角馬洪瀚這個人物,豐滿、立體,是一個集正氣、骨氣、霸氣于一身的,戰(zhàn)敗的晉商末路英雄。他讓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突然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創(chuàng)作沖動和激情,我認定屬于我的機會終于來了。
張:您終于等到了這一天。
董:是的,我覺得在我退休之際,突然遇到了這么個機會,也許是上天對我的眷顧。我不會鉆營獲得機會,但機會一旦來臨,我就要緊緊抓住,并且做到極致。
張:是什么樣的際遇讓您如愿以償?shù)模?/p>
董:當時,賈院長為了把《立秋》打造成精品劇目,幾進北京,終于把國家話劇院著名話劇藝術(shù)家陳颙請來擔綱導演。陳導是第一次給省話排戲,對演員不太熟悉,在北京就對賈院長提出要求,在她沒有見到演員之前,不許分配任何角色,她要試戲以后“競爭上崗”。所以,我們所有的演員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都是公平競爭。陳導非常認真,她讓我們一個一個地說臺詞、演片段,不管資歷高低,不論年齡大小,一視同仁。
張:當時有壓力嗎?
董:有啊。那時我已經(jīng)58 歲了,顏值又不高,一點把握都沒有。其他演員都卯足了勁,都在精心準備。那幾天,我是寢食難安啊。
張:退一步??仗炜?,您非要知難而上。
董:是的,因為我已經(jīng)喜歡上了“馬洪翰”,欲罷不能。其實大家覺得我每天樂呵呵的,嘴里常常哼個小曲,變著花樣地玩,就是個“老頑童”。但至今我不會打麻將,也不會跳廣場舞,我有個最大的愛好,就是收藏古錢幣。
張:想不到您喜歡的是“孔方兄”??!
董:是的,從上世紀80 年代后期,我迷上了古錢幣的收藏。除了在古玩市場尋寶撿漏,我還利用下去拍電視的機會走村串戶,在老鄉(xiāng)家里“見錢眼開”“談錢論價”。
張:收到過假貨嗎?
董:一開始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難免“失手”。要想練就“火眼金睛”必須學習。收藏古錢幣,必然要涉及中國金融發(fā)展史,而中國乃至世界銀行的鼻祖就是山西票號。隨著收藏品的日積月累,我對晉商票號文化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認知。但怎么也沒想到,這些興趣愛好竟然和我的演藝事業(yè)連在了一起。
張:機會永遠都是給有準備的人。
董:我贊成這句話?!读⑶铩贩从车氖菚x商文化,而我對晉商已經(jīng)是情有獨鐘。在熟讀劇本后,我想到了以巧制勝。
張:把孫子兵法也用上了。
董:我在認真閱讀劇本后,連夜寫下一份七千余字的“請戰(zhàn)書”。從山西票號發(fā)展的興起、鼎盛、衰亡三個階段,到票號的體制、號規(guī)、制度等來分析劇情脈絡和人物形象,進行毛遂自薦。陳導看完我的“請戰(zhàn)書”后十分感動,她沒想到我對人物的理解和感悟這么深刻。她對全體演員說:“我當了45 年的導演,第一次遇到這么認真的演員,他的精神令我感動……”當然,有好馬還要有伯樂,我感激陳颙導演最終選定了我。
張:很興奮吧。
董:當你真正得到這個角色后,才覺得不是那么輕松。面對著名的國家級大導演,我覺得自己就像是個小學生,每天超負荷地學習、排練、再學習。因為我不能失敗,否則,不僅對不起陳導,更對不起宣傳部、文化廳、話劇院所有領(lǐng)導和老師前輩們的厚望。
張:有那么嚴重嗎?
董:當時話劇院作為山西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以創(chuàng)作話劇《立秋》為突破口,用精品生產(chǎn)帶動體制改革和機制創(chuàng)新,所以《立秋》只能成功??梢哉f《立秋》艱辛的創(chuàng)作生產(chǎn)過程,就是省話劇院機制創(chuàng)新的破冰之旅。所以,我必須竭盡全力。記得從宣布角色到進入實戰(zhàn)排練,只有4 天的準備時間。我已經(jīng)熟記臺詞,從來沒有看著劇本排戲。48 天排練結(jié)束,我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許。
張:您終究是不負眾望,一舉成名。
董:我也沒想到《立秋》取得了如此強烈的轟動效應,專家和觀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立秋》也囊括了中國話劇界所有重大獎項,被譽為是“新世紀中國話劇的里程碑”。
張:《立秋》為山西爭了光,成為了山西文化的一個品牌,省話也因此走出了困境,而您也是收獲頗豐。獲得文化部“文華大獎”、上海白玉蘭戲劇獎、中國話劇金獅獎等諸多國家級獎項。
董:這些榮譽不應該屬于我一個人,是大家集體付出、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是好劇本、好導演才有了今天的馬洪翰,是好團隊、好后盾才有了久演不衰的《立秋》。
張:所以您才說,沒有《立秋》,就沒有今天的董懷玉。
董:是《立秋》讓我煥發(fā)了第二次青春。本來想《立秋》調(diào)演結(jié)束,我也該告老還鄉(xiāng),安度晚年了。沒想到從2004 年4 月27 日首演至今,我與《立秋》一起度過了整整14 年,演出共計768 場,創(chuàng)下近年來中國話劇演出的奇跡。
張:據(jù)說,北京人藝創(chuàng)作的話劇《雷雨》,從1935 年至今演出了600 場,《茶館》從1958 年首演至今,演出了700 場,而且是由幾代藝術(shù)家接力棒式完成的?!读⑶铩返侥壳盀橹挂蜒莩鼋咏?00 場,歷經(jīng)14 年,主要角色全部是原班人馬,這在話劇界確實是個奇跡。
董:我們《立秋》的幾個主要演員,基本上都已退休,但只要劇院有演出任務,我們就竭力克服所有的困難,一場演出都沒有耽誤過。
張:是什么樣神奇的力量能夠讓您風雨無阻地堅持14 年的演出。您已經(jīng)退休了,完全可以頤養(yǎng)天年。
董:其實我沒有你們想像的那樣,有多么崇高的境界,多么偉大的理想。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演員,只是做了一個演員應該做的事情。舞臺演出確實很累很辛苦,但只要觀眾需要,我就不能離開陣地。14 年,我生命中七分之一的時間給了它,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機遇。當年陳導選中了我,我就有責任把這部戲傳承下去?!读⑶铩肥怯迷拕∪说男难踔辽鼡Q來的,75 歲的陳颙導演在《立秋》座談會上辭世,讓我們所有的人都很悲痛、惋惜,我們堅守《立秋》就是對陳導最好的懷念。
張:我們都很懷念她老人家。
董:這14 年來,我一直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絲毫不敢懈怠。14 年來,每年的4 月18 日,不管我身在何處,都要祭奠陳導。每年都要寫一首小詩,以寄哀思。
董老師打開微信:這是我今年寫的,在網(wǎng)上和微信朋友圈都能看到。
我接過手機,細細品讀。全詩共有一千余字,字里行間充滿了對陳導的追憶和思念,情景交融、情深意切。節(jié)選了其中的幾句,以饗讀者: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
轉(zhuǎn)眼又是四月十八日。
十四個春夏秋冬,十四個酷暑嚴寒,
卻湮滅不了我對您的那份思念。
……
永生難忘,十四年前的因戲結(jié)緣,
刻骨銘心,四十八天的《立秋》排練。
……
您沒顧上和親人說上一句離別的話,也沒看到《立秋》藝術(shù)的盛況空前。
您的生命戛然而止,定格在那一瞬間?!?/p>
四月十八日,成了山西話劇人的詠嘆,
四月十八日,也成了我藝術(shù)人生中的痛點。
……
感恩,您的知遇之恩,
感恩,您的大師風范!
……
不知陳導想到?jīng)]有,14 年了,《立秋》還在訴說著晉商的榮辱,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跨越海峽兩岸,走遍全國32 個省、市、自治區(qū)的124個城市。14 年了,《立秋》人還在日夜思念著陳颙。已是70 多歲的“馬洪瀚”老人,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懷念著他心中的藝術(shù)大師,并寫下了情真意切的十四首悼念詩詞。相信陳導能感應到!
董老師打斷我的思緒:這些詩也是我對陳導的一個念想。
我把手機還給老師:《立秋》之后,您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一級演員,山西省文化界的高級專家,山東魯東大學兼職教授,山西戲劇職業(yè)學院專業(yè)帶頭人,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戲劇藝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等等。您完全可以“完美收官”,為什么又來個《生命如歌》?說實話,大家真擔心您難以超越“馬洪瀚”。
董:《生命如歌》也是讓我感動的一個好劇本。在接到任務后,我就想必須突破《立秋》,必須在表演上區(qū)別于“馬洪翰”。所以我除了不厭其煩地練習臺詞,推敲調(diào)度,精煉動作,我還研究近代史、惡補戍邊史、體驗兵團生活、寫劇本體會。我扮演過諸多不同年齡和身份的人物,為了讓每一個角色都能有獨特的性格特征,我專門請同事作為特別觀眾,在排練時時刻提醒我,表演中是不是有上一個人物的影子,如果有就馬上改正。我這個70 歲的老頭,要演好90 多歲的老頭也真是不容易啊。
張:您又一次成功地詮釋了“陳旭剛”,《生命如歌》同樣得到了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可以說是主旋律話劇作品的典范。
董:是的,不同于《立秋》,《生命如歌》是小故事大主題,小人物大情懷。雖然是主旋律作品,但不是干巴巴的說教,話說出來能直透人心。比如,陳旭剛說:“我是越老越想家,越老越想喝我娘熬的小米粥,越想回我的太行山?!边@是人性,但話鋒一轉(zhuǎn)他又說:“我死也要埋在這,我不回去了?!彼朗厥抢媳囊环N情懷,這是黨性,讓人感動敬佩。尤其是現(xiàn)在的觀眾特別喜歡。所以主旋律的作品,要看用什么形式來展現(xiàn),選好形式,觀眾同樣會喜歡。主要是你一定要“說人話,人說話”,就能打動人心。
張:您扮演的陳旭剛惟妙惟肖,把一個90 多歲老人的形態(tài)、神態(tài)刻畫的入木三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我在省建一公司宣傳隊上班時曾經(jīng)扮演過評劇《收租院》里70 多歲的瞎爺爺。那時我剛20 來歲,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什么角色都敢演。對藝術(shù)充滿了好奇,戲曲、舞蹈、吹拉彈唱樣樣都想學會。
張:怪不得您演誰像誰,原來是有“奶奶功”啊。
董:成功看似偶然,其實也是必然。除了你對藝術(shù)專業(yè)知識的積累,還要源于你對生活的體味和積淀。梁啟超先生說得好:“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30 年的收藏愛好,不僅給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也給我的演藝事業(yè)充了“電”。我雖然已步入老年,但還是童心未泯,對生活充滿了好奇。
張:我知道您不僅愛好廣泛,而且多才多藝,沒想過要中途改行什么的?
董:古話說“藝多不養(yǎng)人”,也都僅僅是愛好,心里的初衷還是話劇,不能見異思遷,認準的路就要走下去。
張:我在“陳旭剛”身上似乎看到了您的影子,堅守、執(zhí)著、永不放棄。您也稱得上“生命如歌”啊。
董:我在努力向“陳旭剛”學習。
張:現(xiàn)在好多話劇演員都去演影視劇了,這對話劇藝術(shù)的傳承和發(fā)展是一個挑戰(zhàn)。
董:我們舞臺劇演員的付出和所得是不成正比的。但我堅信,話劇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門類,不僅不會消亡,而且還會傳承發(fā)展。要做好話劇演員就要耐得住清貧,經(jīng)得住誘惑,還要守得住寂寞。堅守信念,才能堅守住舞臺。
張:實話說,您放棄影視創(chuàng)作后悔過嗎?
董:不是唱高調(diào),我還真沒有后悔過。我在排《立秋》的時候,就拒絕了電視劇《神雕俠侶》的邀請。后來,還有好多劇組約我去,甚至好多廣告商都來叫我,我都推掉了。
張:損失挺大的,不可以兼顧嗎?
董: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你以為我是神仙啊。《立秋》從2004 年開始演出至今沒有停下,2010 年至2016 年又參加了全國“高雅藝術(shù)進校園”活動,先后走進全國101 所高校,受到廣大學子的喜愛和贊譽。從去年開始,《生命如歌》也開始了進校園演出活動,已經(jīng)演出了174 場??吹侥切┠贻p的大學生,不僅喜歡咱們的話劇,而且還排演了《立秋》。我就想,不僅要培養(yǎng)話劇觀眾,更緊迫的是要培養(yǎng)年輕的話劇演員。
張:確實是應該培養(yǎng)接班人了。省話一定有不少能耐得住清貧與寂寞的優(yōu)秀年輕演員吧?
董:有,而且他們都是各個藝術(shù)院校畢業(yè)的,理論很棒,就是還欠缺生活的積累。所以,要排演適合他們的作品,讓他們多鍛煉、多實踐。國家藝術(shù)基金曾資助話劇《立秋》青年表演人才培養(yǎng)項目,并排演了青春版。后來又攝制成膠片電影,作為我省文化產(chǎn)業(yè)和山西省話劇院的一個品牌永久保留下去。我就是希望《立秋》《生命如歌》能夠傳承下去,更主要的是發(fā)揚它的精神,總結(jié)它的成功之道。一個劇院必須有一幫人把戲劇視為生命,視為終身奮斗的目標,你的劇院才能有活力,才能有經(jīng)典。市場是無情的也是有情的,關(guān)鍵在于能否真正打動觀眾,走進他們的心里。
我還想趁現(xiàn)在自己有點精力,再創(chuàng)作一部話劇,反映晉商的會館文化。我就想省話若能像省歌舞劇院當年的“黃河三部曲”那樣,再推出一部話劇精品就更完美了。于是我就和禹寶東一起寫了話劇《山右會館》,目前已改至第六稿,最近剛申報了國家扶持基金。我就是拼了老命也想把這件事做好。
張:您要自編自導自演嗎?
董:我暫時只是編劇,如果需要我可以導,如果需要我還可以演。“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yè);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這是《立秋》貫穿全劇的祖訓,它曾震撼無數(shù)人的心靈,也成了我的座右銘。我已經(jīng)72 歲了,剩余的時間不多了,現(xiàn)在更感覺到時間是那么的寶貴,恨不得一天掰成兩天用。所以,我要身體力行,要為傳播話劇知識,培養(yǎng)話劇觀眾,繁榮話劇事業(yè)盡我微薄之力。
張:聽說您曾經(jīng)兩次受到過國家領(lǐng)導人的接見,是不是感到非常榮幸。
董:是的,可以說是受寵若驚。2007 年4 月18 日因演出《立秋》,受到國家領(lǐng)導人的接見。2016 年《生命如歌》進京參加第六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匯演,我作為劇組唯一代表受到習總書記及其他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接見,并與他們合影留念。這對我來說真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張:我們?yōu)槟械津湴?。我常在想,國家培養(yǎng)了那么多好演員,他們一旦獲得大獎,評上職稱,當了領(lǐng)導,甚至享受著國務院特殊津貼,觀眾再難看到他們的演出。而您卻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舞臺上,更可貴的是在榮譽面前沒有迷失,沒有停止,還要繼續(xù)。
董:人啊,往往在榮譽面前把持不住,我也在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驕傲。有好多觀眾不記得我的真名,叫我“馬老板”或者“馬洪瀚”,我就把網(wǎng)名改成“老馬識途”,就是告誡自己,不管有多高的榮譽,一定要知道回家的路,我們永遠走在踏踏實實的地面上。
張:您才是真正的“德藝雙馨”藝術(shù)家,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董:人無完人,我也有缺點。我還在努力地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張:我們看到您的都是鮮花和掌聲,您有過挫折、困苦或者委屈嗎?
董:我從藝快40 年了,沒有一個人的道路是一帆風順的,既然從事了這個職業(yè),就要體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是樂觀主義者,所以會“苦中作樂”。自帶陽光走天下,生命如歌音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