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綜藝節(jié)目《朗讀者》第二季"/>
文_珞思
第二季《朗讀者》第三期,胡歌來了。自去年宣布暫別演藝圈出國深造之后,他將“復出”首秀獻給了這檔由董卿擔綱制作人、總導演和主持人的現(xiàn)象級文化節(jié)目。
胡歌的出現(xiàn),只是《朗讀者》在嘉賓陣容上極度“珍稀”的一個縮影。這方群賢畢至的舞臺不僅集結了一群遠離綜藝、工于作品的文藝界人士,更讓眾多來自文學界、科學界、體育界、教育界等各大領域站在“金字塔尖”的大家集群,他們有了和大眾精神對話的窗口,這是很多年來都未有過的熒屏景觀。
在這檔以“文學之美”為根基的節(jié)目中,頂級作家群體因節(jié)目集結發(fā)聲,是在任何一檔綜藝都不曾有過的先例,這也印證了《朗讀者》在文學領域的卓越地位。
歷數(shù)從第一季至今伴隨節(jié)目臺前幕后的文學大家,幾乎囊括了中國最為權威的兩大文學獎項——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的“明星面孔”,以及邁出國門、擁有海外影響力的中國作家,比如榮膺世界科幻協(xié)會“雨果獎”的劉慈欣和斬獲英國“筆會獎”的阿乙。
頂級學者保駕護航,讓《朗讀者》的文學水準攀上了同類綜藝只能仰望的一座高峰。董卿和制作團隊傾盡心血,源于滿懷一份迫切的使命感,“真心地感謝所有用命在寫字的人,他們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光,而我們要做的,無非是讓這道光照耀在更多人的頭上。”
不止是文學界,第二季《朗讀者》在科學領域的開拓和挖掘,也到了令人心生敬畏的地步。清華大學副校長、著名量子物理學家薛其坤,以及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著名物理學家潘建偉,同為中國“未來科學大獎”的獲得者。原北京大學校長、著名物理學家陳佳洱,著名數(shù)學家楊樂,今年3月剛剛獲得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等等頂尖科學家,都陸續(xù)和觀眾見面。
超越傳統(tǒng)概念的嘉賓范疇,《朗讀者》集結不可思議的面孔,努力跳出電視綜藝的既有邊界,希望和大眾碰撞出同樣不可思議的絢爛火花。
如果說第一季旨在帶領大眾親近文學之美,第二季則在深度、廣度和厚度上進一步延展,不僅分享大眾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文學,也在試圖從社會的不同切面和文學的不同領域,納入更多震撼人心的經(jīng)典文本,用多元文學世界推動我們情感世界的豐富及真摯、推動我們精神王國的強健和壯闊。
人們總在問,《朗讀者》這類節(jié)目的大火,有多少會轉化為對知識本身的渴求?畢飛宇寄語董卿和《朗讀者》:“做一次農(nóng)民吧,只管播種,收獲就在大地上,你慌什么慌?話又說回來了,誰能預知收獲?”
有這么一個值得分享的現(xiàn)象:第一季《朗讀者》收官之后,根據(jù)輿情熱度指數(shù)計算模型得出的數(shù)據(jù)顯示,關注度第一的是老藝術家斯琴高娃,她用深情的語調(diào)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感動了億萬觀眾;排在第二位的是翻譯家許淵沖,這位96歲高齡的老人用他對文學的執(zhí)著和對生命的思考,令廣大觀眾深受鼓舞和感動,《朗讀者》將這一居功至偉卻默默耕耘的知識界人士從幕后推至前臺。極高的關注度本身,反映了觀眾對這一群體的崇高敬意,也證明了大眾并非對他們“不感興趣”,而是過去認識的機會太少。
本季節(jié)目開播之后,大眾鮮有耳聞的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瞬間成了“網(wǎng)紅院士”。節(jié)目中,他用兩個“39分”的勵志經(jīng)歷,讓觀眾再一次相信,所謂“天才”不過是比任何人都努力罷了。
更為打動人心的一幕,出現(xiàn)在薛其坤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眾院士隔空朗讀《禮記·大學》,致敬中國物理學的先驅(qū)、中國物理學大師、清華大學物理系創(chuàng)始人葉企孫先生,勉勵當代青年不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國”的赤子初心。網(wǎng)友們齊呼:“太燃了!致敬清華大學物理系!”“真的感動,偉大的人不能被遺忘!”
近年來,關于“中國科學家的地位為何不如娛樂明星”的疑問,總是不斷被痛心疾首地提及。比起科學家的“關注冷遇”,更令人擔憂的其實是科學精神和科學信仰的缺失。
為了邀請到這些“珍稀”的面孔,讓“時代巨人”們的精神之光照耀更多人前進的方向?!独首x者》在幕后做出巨大的努力,“這些人是無法計算所謂身價的。他們都是埋頭研究、惜時如金的人,我們感謝他們切割寶貴的時間來陪伴我們,從等待到錄制前后至少五六個小時,最終的呈現(xiàn)也就十幾分鐘,我們很受感動和鼓舞,一定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和托付。”董卿說。
因為極度稀缺,所以格外珍貴。就像觀眾所評價的,《朗讀者》使得在娛樂文化、技術文化、商業(yè)文化面前一度被淹沒的精英文化重回公眾視野,讓真正的“國民偶像”走向臺前,讓耀眼的時代光芒不再被公眾遺忘,取得了文化節(jié)目的“第一定義權”。
愛之心切的觀眾們不遺余力地推薦它,希望《朗讀者》被更多人看見和喜歡,更認為這是一檔值得二刷、三刷的節(jié)目,在反復咀嚼中品嘗它的豐盈、感受它的力量,通透領悟文學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
有人說:“在這個躁動的時代,能夠躲進靜謐深處的人是幸福的。”我們更想說,在娛樂喧嘩之中,能走進《朗讀者》靜謐深處的人是幸福的。它嘔心瀝血建構的這片星空,是這般深邃又迷人。
套用大哲學家康德的一段話:“我們越是經(jīng)常、越是執(zhí)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減的贊嘆和敬畏?!倍鐾强?,一定是人類最為優(yōu)美的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