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冰[廣東行政職業(yè)學(xué)院,廣州 510000]
白先勇在世界華文近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算得上一個令人矚目的奇跡,他著作不豐,卻篇篇精品,評論者眾多。但遺憾的是,或許囿于其回族背景,眾多研究者對白先勇小說中的佛教意識涉獵不深。白先勇筆下塑造的那一個個殘缺、遺憾、憂郁、感傷的人物,帶有禪道禪思的奧妙蒼茫,表現(xiàn)出一種人生如夢、世事無常的理念。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藝術(shù)和宗教發(fā)展到極致,都在不約而同地進(jìn)行人類對命運的思考,追求永恒的真理和旨趣,成為慰藉心靈的良藥。也就是周作人所說:“人類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藝術(shù)必須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藝術(shù)?!雹僭谥袊?,由于歷史社會的因素,對傳統(tǒng)文化影響最大的宗教是佛教。這并不是說佛教把中國文人都變成了虔誠的佛教徒,而是中華民族在文化上一向具有強(qiáng)大的包容力,佛教得到上層統(tǒng)治者的扶持,在中土扎根之后,不但在手法、意境以及想象力等方面影響了中國古代作家們的寫作方式,更在心理上直接影響了中國文人的藝術(shù)情趣和思維方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為一體。
梁啟超認(rèn)為由于佛典傳入:“自《搜神記》以下一類小說,受到《大莊嚴(yán)經(jīng)論》等佛典影響,《水滸》《紅樓》等在結(jié)構(gòu)運筆方面則受到《華嚴(yán)》與《涅槃》影響為多,至于宋明以降的雜劇傳奇以及彈詞等則是吸取了《佛本行贊》等經(jīng)典的寫法。”②白先勇本人也提到:“一國的新文學(xué)運動,往往受了外來文化的刺激應(yīng)運而生,歷史上古今中外不乏前例。唐朝時中國從印度大量輸入佛經(jīng);佛經(jīng)的譯介,基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文學(xué)與藝術(shù)。王維的詩、湯顯祖的戲曲、曹雪芹的小說都是佛教文化熏陶下開放出來的燦爛花朵。我們中國人最足以自豪的《紅樓夢》,其實也不過是佛家一則頑石歷劫的預(yù)言?!雹弁鈦淼姆鸾毯椭袊鴤鹘y(tǒng)的文化形成了一種水乳交融、無處不在的意境和情調(diào),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巨大成就。傳統(tǒng)的中國文人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藝術(shù)風(fēng)格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佛教信仰觀念的影響。白先勇也不例外。所以他才在接受采訪時公然表示:“自己基本的宗教感情是佛教的?!雹?/p>
白先勇短篇小說集《臺北人》標(biāo)志著其對中國古老文化的主動探尋和回顧。整部《臺北人》都充滿了他對父輩和他們所負(fù)載的歷史苦難深切的認(rèn)識,無論是其語言運用、敘述方式還是思想內(nèi)核、精神意義,都充滿了傳統(tǒng)美學(xué)品格和中國文化因素。那些純中國式的語言、懷舊的背景勾勒,甚至其中的人物和主題,無一不包含神秘的東方色彩。因此,作品下筆的方式和故事的塑造不可避免地帶有佛家潛移默化的影響,充滿了釋家的禪意和道理,佛家宿命、輪回、因果報應(yīng)等因素比比皆是。
諸行無常是佛教法印之一,所謂“行”,指的就是造作和變化,包括時間、空間和一切發(fā)生的事物。用一句通俗的話解釋就是彩云易散,琉璃易碎,世事易變。時代在巨變,被裹擁在其中的人也不得不變?!耙驗槿擞邢拗?,所以人生有很多無常感”⑤。因此,人性中渴望穩(wěn)定安康的本能和運道的變幻無常就構(gòu)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給生活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煩惱。嘆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輝煌偉業(yè)轉(zhuǎn)眼灰飛煙滅,昔日繁華瞬間成衰草枯楊。
白先勇被余光中稱為“現(xiàn)代中國最敏感的傷心人”⑥,正在于他把諸行無常貫徹進(jìn)了自己的作品。整部《臺北人》沒有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也不著力于宏大的歷史敘述,娓娓道來的是臺北社會變幻的眾生相:從前叱咤風(fēng)云的將軍到老來卻落得晚景凄涼后繼無人(王孟養(yǎng)將軍、李浩然將軍);從前清靈水秀的英俊少年如今卻落得窮困潦倒客死異鄉(xiāng)(盧先生);從前雍容華貴不可一世的夫人今朝卻只能居于人下忍氣吞聲(華夫人、錢夫人)……鐘鳴鼎食的富貴轉(zhuǎn)瞬間變成了過眼云煙,一個曾經(jīng)輝煌的階層沒落了,一個曾經(jīng)繁榮的時代消逝了。他們只能游離于精神家園之外,尋找著無處追尋的過往。
《歲除》中的賴鳴升曾經(jīng)是戰(zhàn)斗英雄,但自從來臺后潦倒落魄,在榮民醫(yī)院廚房里當(dāng)買辦還不肯失了身價。幾口酒下肚后對劉營長說:“莫說老弟當(dāng)了營長,就算你掛上了星子,不看在我們哥兒的臉上,今天八人大轎也請不動我來呢?!雹哌@是他維持自己身價的心理籌碼。他不想接受自己潦倒落魄的現(xiàn)實,不愿正視現(xiàn)在的處境,在更年輕一代面前強(qiáng)撐著表現(xiàn)自己的英雄角色。時光不可回溯,往事不能重來。這是賴鳴升的不舍,也是全人類的遺憾。
《梁父吟》和《國葬》兩篇文章都以生者之口談死者的故事,在翁樸園、雷委員和秦義方副官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王孟養(yǎng)和李將軍。他們曾經(jīng)叱咤風(fēng)云、縱橫疆場,然而斯人已逝,身后悲涼?!队螆@驚夢》和《秋思》里,也通過未亡人錢夫人和華夫人的回憶,讓我們心生感慨。更有李長官妻子早逝、兒子癡呆、女兒私奔、晚景凄涼?!胺孔右呀?jīng)十分破爛,屋頂上瓦片殘缺,參差的屋檐,縫中長出了一撮撮的野草來。大門柱上,那對玻璃門燈,右邊一只碎掉了,上面空留著一個銹黑的鐵座子?!雹噙@些充滿了死亡和惆悵的主題,在悲涼的基調(diào)、社會憂患的大背景下,就成了整部《臺北人》最常見最突出的意象。
諸行無常不但在于世道、處境的變,還在于經(jīng)歷世事后人的巨變。深情單純的少女朱青被歲月雕刻成了冷漠無情的少婦。(《一把青》)王雄把對白白胖胖有點兒傻氣的童養(yǎng)媳小妹仔的思念寄托在麗兒身上,可麗兒一天天長大,變得不再是他心中的小妹仔形象。(《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盧先生想念“一身的水秀,一雙靈透靈透的鳳眼,看這實在叫人疼憐”⑨的未婚妻羅家姑娘,可他已經(jīng)頭發(fā)花白眼角起了深深的皺紋,不再是那個“清清秀秀,干干凈凈”的少年郎,羅家姑娘又怎會是舊日的模樣?(《花橋榮記》)所以尹雪艷家永遠(yuǎn)高朋滿座,跟她結(jié)交的那幫太太們一邊在背后編排她,一邊又離不開她。因為“尹雪艷便是上海百樂門時代永恒的象征,京滬繁華的佐證”⑩,“總也不老”的尹雪艷代表了過去的緬懷和不愿遺忘的最終掙扎。
今日處境的窘迫、不愿接受的改變,都是諸行無常帶來的悲劇性結(jié)果。今時今日的處境和美好的回憶相互參照,更加襯托出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命在無常的天意和不可抗拒的時間面前的渺小和無力。值得玩味的是白先勇筆下也寫過很多標(biāo)志性的景物:桂林水東門外的花橋,“橋底下是漓江,橋頭那兩根石頭龍柱還在那里”( 《花橋榮記》);抗戰(zhàn)勝利后的南京城連菊花都開得分外茂盛:“滿園子里那一百多株盛開的一捧雪,都在他身后招翻得像一傾白浪奔騰的雪海一般?!盵11](《秋思》)巍峨的紫金山中山陵,將軍和副官都軍容整齊,馬靴在大理石的臺階上踏得脆響。(《國葬》)從南到北,從古至今,無論是桂林的花橋、南京的石城還是巍峨的國父陵,這些自然景物亙古不變,與瞬息萬變的人間世界形成了鮮明而具有沖擊力的對比,積淀著濃厚歷史的興衰和人世的滄桑。
諸行無常是一種無言的人生悲劇,然而悲劇并不僅僅如此。佛家概括人生苦痛: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心機(jī)算盡,不過鏡花水月;愛恨情癡,只是云煙過眼。貪嗔喜惡、怒氣沖天、悲歡哀怨、嫉妒難平,人們的哀怨、絕望、彷徨、苦痛往往由此而生。正視這種苦痛,需要作家本人有頑強(qiáng)的心智和博大的胸懷。白先勇借助佛教的觀念,用文字的力量,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這種生存的困境和心靈的苦痛。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命數(shù)。求生欲是人最根本的需求,可無論是衰老還是疾病都是通往死亡的必經(jīng)之路,如同張愛玲所說:“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盵12]生命不過短短數(shù)十載,其間還有幾多風(fēng)雨坎坷。白先勇幼時患肺病被拘禁:“得病以前,我受父母寵愛,在家中橫行霸道,一旦隔離,拘禁在花園山坡上一幢小房子里,我頓感打入冷宮,十分郁郁不得志起來?!盵13]那空寂的歲月對白先勇后來的創(chuàng)作、性格乃至整個人生觀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對生病的孩子來說,他承擔(dān)的遠(yuǎn)遠(yuǎn)不僅是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還有附加在疾病上的種種歧視以及對未知歲月的惶恐。
人的欲望無窮無盡,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又會有更高層次的欲望產(chǎn)生,欲壑難填,永無饜足,這就是佛家所謂“求不得”。白先勇曾在多篇散文中提到自己的三姐白先明:“事實上明姐一直沒有長大過,也拒絕長大;成人的世界,她不要進(jìn)去。她的一生,其實只是她童真的無限延長,她一直是坐在地上拍手笑的那個小女孩?!盵14]幼時的明姐因為上有能干的長姐和繼承家族榮光的哥哥,下有幼小更需要照顧的弟妹,默默苦求母愛不得。長成后,明姐因為種種原因罹患心理疾病,在短暫的一生中把自己封閉進(jìn)了一個拒絕任何人進(jìn)入的世界?;诤薜哪赣H欲求兒女康泰而不得,家庭關(guān)系進(jìn)入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怪圈。
生命很短暫,正因如此,人在有限的一生中才應(yīng)該追求自己真心熱愛的事物,這樣生命才會有意義?!稘M天里亮晶晶的星星》中,教主醉酒后說:“有的人活得長……可是朱焰死得早,民國十九。二十、二十——三年,朱焰只活了三年——”[15]朱焰追求藝術(shù)的成就,可他先是因為有聲電影的普及宣告了演員生命的完結(jié),又因為傾家蕩產(chǎn)力捧的明星橫死而宣告了導(dǎo)演生命的完結(jié)。藝術(shù)生命死亡之后漫長的歲月,教主的肉體依然存在,卻不再能叫作活著。
生命中事與愿違的不僅僅只有教主,有句俗話叫作冤家路窄,越不想見到的人,越是能夠遇到。這就是佛家所謂“怨憎會”。《孤戀花》中一家酒店的女經(jīng)理云芳老六先后遇到兩個相似的薄命酒女:五寶和娟娟。她們都是“三角臉、短下巴、高高的顴骨、眼塘子微微下坑”,永遠(yuǎn)帶著一副悲苦的神情,兩個人都遇到有虐待狂傾向的粗暴男人,受盡了欺壓。[16]五寶和娟娟就是下層酒女的代號,受壓迫的女性躲不過必然面對的悲劇性命運。作為一個做了半輩子酒女的人,云芳老六也經(jīng)歷頗多,所幸她比較有交際手腕,化解了這些危機(jī)。但即使如此,她也免不了孤苦無主,漂泊無依。云芳老六恨這些齷齪的男人,可她和娟娟五寶們?yōu)榱松钏龋坏貌灰淮斡忠淮斡龅竭@類男人。冤家路窄才有怨憎相會,一次次的遭遇讓她耿耿于懷,化為了杜鵑啼血的敘述。
怨憎會固然令人痛苦,遇到了對的人也未必能相守白頭。任何一個人在一生中都無法逃避與自己所愛的人離別之苦。生離未必有希望再重逢,死別更是永無再見之日。這就是 “愛別離”。朱青先因戰(zhàn)爭和郭軫生離柔腸百轉(zhuǎn),繼而死別心灰意冷一病不起,“瘦的只剩下了一把骨頭,面皮死灰,眼睛凹成了兩個大窟窿”[17]。(《一把青》)學(xué)貫中西的教授歷經(jīng)愛侶離世、繼妻不賢、身體受傷、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打擊,不再追求學(xué)術(shù)理想。(《冬夜》)就連看透情愛的金大班當(dāng)年,跟愛人月如的離別也永遠(yuǎn)是心頭的一根刺。(《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整部《臺北人》中只有死神化身的尹雪艷沒經(jīng)歷過愛別離,她只會笑吟吟地看著蕓蕓眾男性為自己相互廝殺,看著別人的生離死別之苦。(《永遠(yuǎn)的尹雪艷》)
天道無常,眾生皆苦,作者落筆也會覺得于心不忍。因此,在白先勇的作品中經(jīng)常使用留白的手法。如《歲除》中喜歡自吹自擂的賴鳴升,提到自己生命中最輝煌的臺兒莊戰(zhàn)役卻突然失語: “變得口吃起來,一只手指點著,一張臉燒得紫脹,他好像要用幾個轟轟烈烈的字眼形容‘臺兒莊’一番,可是急切間卻想不起來似的?!辟國Q升喜歡訴說當(dāng)年,是因為現(xiàn)在生活得憋屈。賴鳴升回憶當(dāng)年,因為那是他的尊嚴(yán)和價值所在。這種思想感情的傳達(dá)如果從正面來表述,因為語言的表達(dá)能力有限,很容易拖沓累贅仍然不能淋漓盡致地說明,倒不如一言不發(fā),給讀者一個想象力任意馳騁的空間。讓讀者用自己不同的人生經(jīng)驗和生活常識來填補空白,造成無數(shù)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眾生皆苦,我們豈不也是眾生之一?賴鳴升的苦、《臺北人》中的眾苦,我們或者經(jīng)歷過,或者目睹過,所以我們才能夠感同身受,在留白中代入自我。
宿命與因果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佛家文化影響最深的話題,可謂深入人心。白先勇的《臺北人》中也頻繁使用輪回的隱喻,在同一篇文本中讓過去的事情一再重演、離開的人用不同的身份再次出現(xiàn)。過去和現(xiàn)在相互穿插糾結(jié),在這種彼此難分的輪回中,小說人物的血肉逐漸豐滿,小說情節(jié)豐富而多變。如同余秋雨在《風(fēng)霜行旅》中對白先勇的評價:“(他在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候)就像折疊紙品一樣,選取一條折疊的樞紐,作為穩(wěn)定性的參照,然后把不同的時間階段、人生歷程折過去翻過來,有時是重疊中顯出變異,有時是反差中看到近似,有時是相反中構(gòu)成對照,有時是平行中讓人比較?!盵18]
《游園驚夢》的故事性并不強(qiáng),一詠三嘆的抒情和淡淡憂郁的氣氛釀造,使文章顯得詩意盎然。故事起源于一個宴會,類似的宴會主人公錢夫人在南京城經(jīng)常舉辦。不同的是那時候她是主角,被群芳圍簇,而現(xiàn)在則落魄潦倒,坐著計程車,穿著過時的旗袍來到。這個宴會的主人竇夫人和錢夫人都曾是秦淮河畔賣唱的歌女,各有一個任性自私的妹妹,她們性格謙和溫柔,都對自己的妹妹疼愛謙讓。宴會上主人家有位陪客程參謀,外形氣質(zhì)都類似錢夫人曾經(jīng)的愛人,筆挺利落的軍裝、雪白整齊的牙齒、談吐舉止的方式都如出一轍。今昔人物的對應(yīng)幾乎達(dá)到了神似的地步,這種對應(yīng)和佛教的輪回何其相似。對一篇短篇小說而言,這種寫法也令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更好地彰顯了想要表達(dá)的主題:錢夫人也是千千萬萬女性的化身,她的悵然若夢是人類的共同悲劇,今日風(fēng)光無限的竇夫人也未必不是他日的錢夫人,運道沉浮本就不是人力所為,也正是作者對人生和命運的悲憫。
包括錢夫人的拿手戲《游園驚夢》,本是《牡丹亭》里的一折經(jīng)典劇目。故事里的大家閨秀杜麗娘游園疲倦,在自家的后花園中做了一個夢,在夢中與公子柳夢梅成就了夫妻之實。仔細(xì)觀看便可以知道,這個故事講述的關(guān)鍵就是偷情,違反封建倫理道德跟心愛的男人云雨巫山。在白先勇的文本中,杜麗娘也是錢夫人,她們是戲里劇外的一對映照。杜麗娘敢于忤逆父母、追求愛情。錢夫人也因為“長錯了一根骨頭”,愛上了錢將軍的參謀鄭彥青,她的做作正是杜麗娘尋愛在現(xiàn)實中的輪回重演。然而杜麗娘最終得償所愿,死后還陽與愛郎成就一對神仙眷屬。而錢夫人卻在“我只活過那么一次”之后失去了自己一生只有一次的愛情。她的生命從此變得蒼白而單一,如死水不起波瀾。這種生離所愛的悲劇跟杜麗娘喜劇結(jié)尾恰好形成鮮明對比,讓錢夫人這個角色更加惹人憐愛。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貨腰娘金兆麗是一個性格復(fù)雜的形象,她年輕的時候也曾真心愛過一個人,然而最終被時光雕琢成“九天妖女白虎星轉(zhuǎn)世”。[19]為了更好地讓讀者感受金大班形象的復(fù)雜性,白先勇匠心獨運,為她設(shè)置了兩個年輕的配角,作為她兩種不同性格側(cè)面的輪回: 小如意蕭紅美是金大班性格中涼薄拜金的一面,來自苗栗的采茶娘朱鳳則是金大班純良向善的翻版。然而值得諷刺的是蕭紅美在風(fēng)月場中左右逢源,長盛不衰,一如金大班年輕時在百樂門的風(fēng)采;朱鳳卻眼看就要面臨被夜巴黎掃地出門甚至同時被愛人拋棄的命運。同樣輪回成了金大班年輕時性格的側(cè)面,惡的那個能張牙舞爪,善的那個卻遭受懲罰,這也是白先勇小說中對宿命的諷刺。人的努力最終爭不過宿命的惡意,這也是整部《臺北人》悲劇性的基調(diào)。
然而轉(zhuǎn)念想來,朱鳳是作為金大班“善”的一面而存在的人物形象,金大班成全朱鳳離開風(fēng)塵生下孩子,其實也就是成全了自己年輕時想要實現(xiàn)卻未能實現(xiàn)的夢,自此,她的人生再無遺憾。而在《孤戀花》中,舞女娟娟的外貌、性格、遭遇都像極了十五年前死去的妓女五寶,對敘述者云芳老六而言,五寶死了,可她又用娟娟的方式再生,再認(rèn)識欺凌她致死的男子,并親手為自己報仇雪恨。在這里,死亡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新的起點;一個人死去,他的生命卻可以在另一個人身上不斷地循環(huán)。讓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情況下不斷地演變,最終變成主人公們想要它變成的樣子,也讓讀者在現(xiàn)實和輪回中看到苦難的盡頭,尋得虛幻的慰藉,享受片刻心靈的安慰。
從這個意義上說,白先勇的作品不僅僅繼承了佛家文化中悲觀消極的一面,也有佛教慈悲光明的顯現(xiàn)。人世間的繁衍不息也是佛教給予世人的希望之路。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的壽命雖然長度有限,然后生命的傳承綿延不絕,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輪回?《歲除》中,賴鳴升甚至劉營長夫婦的人生不過爾爾,可年少的劉英活潑大方,精力四射,他的愿望是能長大后“當(dāng)大將軍”。《梁父吟》中樸公的孫子,“剛回來的時候,一句中國話也不會說”[20],現(xiàn)在聽話孝順,斯文有禮,能看出幼承庭訓(xùn),家教良好。《冬夜》中余欽磊教授的小兒子俊彥,跟父親在北大讀書的時候一個模樣,然而他的志愿不再是學(xué)文,而是去美國讀理工,擁有更加踏實和科學(xué)的追求。兒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劉英們固然不一定合乎父輩的理想,然而他們代表了新生的希望,也承載了白先勇對未來的期盼。無數(shù)個生命的輪回中,總有大道自然的一個。
總之,藝術(shù)和宗教在觀照世界、解釋人生困境這個層面上相輔相成。兩者結(jié)合作家本人的人生閱歷、情感心態(tài),變成他看待世界的視野,從而傾注他的筆端?!杜_北人》從佛教的角度觀照人生,白先勇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慈悲情懷,對生來就要面臨苦難和困頓的人類寄予了深深的悲憫和同情,指引人類在迷失自我、痛不欲生的時候找到一個靈魂的出口,化解因為歷史、社會因素文化崩塌后生命不得不承受的苦難。這是一種宗教式的普世情懷,是佛教慈悲對人類迷惘靈魂的救贖,也是白先勇對生命的終極思考。
①周作人:《藝術(shù)與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頁。
②譚桂林:《20世紀(jì)中國文學(xué)與佛學(xué)》,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
③白先勇:《〈現(xiàn)代文學(xué)〉創(chuàng)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fēng)貌——寫在〈現(xiàn)代文學(xué)〉重刊之前》,《樹猶如此》,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104頁。
④ 《訪問白先勇》,《白先勇文集》,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542頁。
⑤白先勇:《青春· 念想——白先勇自選集》,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頁。
⑥余光中:《臺灣新文學(xué)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頁。
⑦白先勇:《歲除》,《臺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頁。
⑧白先勇:《思舊賦》,《臺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頁。
⑨ 白先勇:《花橋榮記》,《臺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頁。
⑩白先勇:《永遠(yuǎn)的尹雪艷》,《臺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
[11]白先勇:《秋思》,《臺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頁。
[12]張愛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
[13]白先勇:《驀然回首》,《第六只手指》,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頁。
[14]白先勇:《第六只手指》,《第六只手指》,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頁。
[15]白先勇:《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臺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頁。
[16]白先勇:《孤戀花》,《臺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68—72頁。
[17]白先勇:《一把青》,《臺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頁。
[18]余秋雨:《風(fēng)霜行旅》,《第六只手指》,花城出版社 2000年版,第585頁。
[19]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臺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35—41頁。
[20]白先勇:《梁父吟》,《臺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