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燕
摘 要: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啟發(fā),教師越來越排斥“接受型”的教學模式,而“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則以其獨有的優(yōu)勢得以脫穎而出,找到了其發(fā)展的春天,展現(xiàn)著生機與活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把握動態(tài)課堂,不僅要講授知識,還要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從而使語文課堂因生成資源變得更加精彩紛呈。
關鍵詞:課堂生成資源;語文;教學方法
一、精心預設,孕育生成
預設是生成的前提,沒有精心的預設就不利于生成豐富的課堂資源。首先,教師在進行預設時要備教材,把教材吃透、鉆研透,透過文字的表層深入內容的本質。其次,教師要備學生,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接受能力、知識儲備、理解能力等等。為了有利于生成性資源的生成,教師需要進行“彈性預設”,即教師應設計彈性的教學方案,沒必要預測教學時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所有情況,而是要營造相對寬松的課堂氛圍。
例如:在講授《昆明的雨》時,筆者考慮到學生并未親自感受過“昆明的雨”。因此,筆者沒有直接從“昆明的雨”這一角度入手,而是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雨來導入對文本的解讀。這樣不僅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還能以小見大,啟發(fā)學生思考。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都見過下雨,那么,誰能說一說你眼中的雨是怎樣的呢?”在筆者的引導下,有的學生說:“我見到的雨是柔和的?!边€有的學生說:“雨在我心中是美麗的,夏天的雨不僅給我們帶來涼爽,還能滋潤萬物?!惫P者對學生說:“你們說得很好,那你們知道昆明的雨是怎樣的嗎?”學生對此比較疑惑,但是,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開始轉動腦筋,認真地思考了起來。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來導入對《昆明的雨》的學習,這樣不僅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還可以幫助學生生成“生活中的雨”這一課堂資源。由于授課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學生的發(fā)揮空間就比較大,這也就有利于生成豐富的課堂資源。由此可見,學生課堂上的生成離不開預設。再比如,開展《使至塞上》的學習時,在課前,筆者就已經預設“直、圓”是重點詞語。課上,筆者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直”“圓”的含義。首先,筆者讓學生理解“直”是什么狀態(tài)?其次,引導學生想象一幅畫面。再次,讓學生體會“圓”是什么樣子?讓學生明白“直”“圓”共同描繪了什么景色。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明白了:“直”字表現(xiàn)了景物的勁拔之美?!皥A”字沖淡了落日給人的感傷的感覺,使我們感到親切。從而生成“堅毅之美、悲涼中又帶有溫暖的感覺”等課堂資源。
二、順水推舟,捕捉生成
在語文教學中,對突發(fā)的事件,教師如果能巧妙地處理,這會使語文課堂增光添彩。比如:在學習魯迅的《雪》時,筆者組織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在進行分組的時候,看到有些學生把目光轉向了黑板。順著他們的目光,筆者發(fā)現(xiàn),課件自動播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景在大屏幕上緩緩地呈現(xiàn)出來進入學生的視野。學生一邊欣賞圖片,一邊不由自主地發(fā)出贊美之聲。遇到這種突發(fā)情況,如何是好呢?如果關了課件,就會干擾學生的無意注意;如果不關掉課件,就會打亂自己的教學計劃。于是,筆者急中生智,巧妙捕捉“突發(fā)事件”,從而生成新的課堂資源。首先,筆者讓學生繼續(xù)欣賞圖景,并趁學生正處于興奮狀態(tài)時對學生說:“同學們,這是一幅幅大自然的風景圖,你們仔細觀察一下,這些圖畫上都有哪些景色呢?請同學們一邊觀賞,一邊思考,等一會兒,請你們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鄙?:圖片描繪了冬日美麗的雪景,有的似柳絮,有的似鵝毛,美麗極了。生2:雪花晶瑩剔透,使我想到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p>
筆者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說得很好,不僅觀察得仔細,還描繪得生動有趣。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看看魯迅筆下的雪是怎樣的?”經過這樣的引導,課堂教學得以正常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教案和教材爛熟于心,還要對突發(fā)事件巧妙處理,從而捕捉課堂蘊藏的生成性資源。
三、質疑辯難,提煉生成
新課標倡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因此,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鼓勵學生去表現(xiàn)自己,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同時,教師要抓準時機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囊龑?,從而激起他們的探究欲。這樣,動態(tài)的生成才會孕育而生。
比如,在學習高爾基的《海燕》這篇文章時,由于文章講的是海燕,這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會對文章的學習產生畏難的情緒。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首先,筆者以設置懸念的方式導入新課:在大海上,有這么一種動物,越是暴風雨來臨,它們越是迎面而上,它們喜歡與閃電為伍,喜歡與暴雨相伴,喜歡與狂風相依。當狂風暴雨來臨時,海鴨、海鷗、企鵝等都在逃跑,為什么這種動物卻對暴風雨充滿了渴望呢?為什么它們在風雨中快樂地歡呼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高爾基的《海燕》就會告訴我們答案。本來,學生對于海燕就比較陌生,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但是教師通過這樣一系列的疑問,從而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這樣便自然而然地迸發(fā)出了生成的亮點,使課堂閃光。
總之,語文課堂不僅僅是一個單調乏味地傳授知識的過程,還是一個教師、學生、教材相互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積極挖掘、巧妙利用生成性教學資源,從而使語文課堂充盈著情思韻味,于規(guī)范中又不失靈動,于靜態(tài)中蘊藏動態(tài)之美。
參考文獻:
[1]秦曉燕.在“自主”中收獲在“開放”中提高:談如何構建自主開放模式的初中語文課堂[J].語文天地,2014(20).
[2]陸利平.淺談如何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策略[J].考試周刊,2013(A4).
?誗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