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出國游學市場熱度依舊。大部分游學參與者是未成年人,他們需要在沒有家長監(jiān)護的情況下在國外居住較長時間,如何保障他們的安全,讓他們度過愉快而有收獲的游學時光?
2017年年底,鄧女士給16歲的女兒報名了“2018寒假澳大利亞、新西蘭英語探索冬令營”活動,并與某教育咨詢機構簽訂《國際游學入營協議》,協議約定行程15日,總費用3.38萬元。
在鄧女士全額支付入營費后,該教育咨詢機構通過QQ郵件通知她,取消了原定行程中的大堡礁、境外培訓、寄宿家庭3項活動,行程變更為12日,縮減的3天改為國內全外教培訓。因距離出發(fā)只有不到3周時間,鄧女士只好讓女兒按原計劃隨團出發(fā)。女兒回國后,鄧女士以該教育咨詢機構擅自減少行程為由訴至法院,要求其賠償損失1.61萬元。而教育機構辯稱,是他們外包的旅行社擅自改變行程。最終,法院以實際履行天數與約定履行天數的差額為依據,判決該教育咨詢機構賠償鄧女士近7000元。
鄧女士的案例十分典型。大量家長在教育機構報名參加境外游學,而實際上教育機構并無旅行服務資質,出境旅游服務往往被他們外包給了旅行社,然而家長和學生并未與旅行社簽訂任何協議、合同,一旦發(fā)生問題,教育機構與旅行社之間容易發(fā)生推諉扯皮。
如何甄別游學機構是否合規(guī)?2012年,教育部聯合各相關部委聯合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學生出國參加夏(冬)令營等有關活動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確:組織中小學生參加出國夏(冬)令營等有關活動的主辦單位應是中小學校、教育行政部門所屬的對外教育交流機構或者共青團、少先隊與婦聯組織,可以委托國家旅游局許可經營出境旅游業(yè)務的旅行社承辦。
對家長來說,除了要選擇合規(guī)的游學組織機構,同時要查看機構委托的旅行社是否具有承辦出境游的資質,游學前簽訂的合同也非常重要。家長應仔細審查合同中涉及學生—方權利的條款,特別是損害賠償的條款,游學機構的義務和違約責任的條款,若對己方不利,應及時要求變更合同。
參加游學的青少年因攜帶違規(guī)物品,被罰款甚至被拒絕入境的案例每年都會發(fā)生多起。
一些家長怕孩子在國外生病發(fā)燒,會給孩子的行李箱里備上常用藥品,其中經常少不了中藥類感冒藥以及抗生素。這些藥品就有可能成為孩子被拒絕入境的“定時炸彈”。
西方國家對藥品的管理相當嚴格,如果入境時被發(fā)現旅客攜帶藥品且沒有進行申報并出具醫(yī)生提供的處方單,輕者藥品被沒收,重者可能被遣返或在當地被起訴。
一些常用的中成藥被一些國家認為含有違禁成分,攜帶這類藥物在這些國家的執(zhí)法者看來與走私毒品并無二致。如復方甘草片作為鎮(zhèn)咳祛痰類藥品,在我國只是一款普通的中成藥,但其含有一種叫阿片粉的藥材,阿片粉中含有的嗎啡、罌粟堿和那可汀有較強的麻痹中樞神經的作用,具有上癮性,并可能被提煉出來制成毒品,故在不少國家屬于違禁品,擅自攜帶會引來巨大的法律風險。
除了藥品,一些國家對媒體內容的監(jiān)管也非常嚴格。美國、加拿大和歐洲一些國家對媒體(圖片、影像、游戲、音樂等)的內容和版權有非常詳細而嚴苛的法律規(guī)定。由于國內媒體內容分級制度尚不完善,很多中國孩子的電腦里或多或少有一些盜版、“越獄”軟件,手機微信中還可能存有被部分國家認為違禁的圖片表情包。近幾年,留學生由于手機或電腦內容而被取消有效簽證的案例并不鮮見。
因此,家長和學生一定要注意游學目的地和國內的法律差異,在孩子游學前務必自檢,否則惹出的將不只是笑話和誤會,而是確確實實的法律問題。家長和孩子一定要做足功課,慎重對待“游學行李箱”。
2013年7月6日,韓亞航空一架波音777飛機在美國舊金山機場降落時發(fā)生事故,中國浙江省江山中學暑期赴美游學的三名女學生遇難。
對于家長們來說,送孩子出境游學最為關心的還是安全問題。一旦孩子在國外發(fā)生安全事件,應該如何處置呢?
韓亞航空事件在歷時一年的調查后,最終被確認為因“飛行員操作不當”引發(fā)的責任事故,隨后賠償和問責程序正式啟動。三名遇難女生中的—名葉姓女生的父母委托律師在北加州的圣馬特奧高等法院起訴舊金山市政府,聲稱救援人員失職造成其女兒死亡,但在提告一年后撤訴。庭外,韓亞航空與從美國提控的148名原告達成和解,另149件訴訟的結果未有后續(xù)報道。
關于涉外事件的法律適用問題,由于事故發(fā)生地系國外,首先應按照當地的法律或國際法確定管轄依據、起訴對象及法律關系。國際航空事故的主要法律依據為《蒙特利爾公約》,即《統(tǒng)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guī)則的公約》,在上述案例中,中國、美國及韓國都是該公約的締約國。按照公約規(guī)定,原告可以從中國、美國以及韓國三個國家中擇一進行起訴,且無論在哪個國家提出訴告,均可要求被告按照《蒙特利爾公約》進行賠償。
除此之外,就游學機構而言,如果旅客在境外游學中受到他人侵害,游學機構盡到了合理的安全保障義務,則無需承擔賠償責任;如其未盡到法定限度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游學生遭受損失,則受害者可向游學機構索賠。
家長和學生一定要看清楚手中的協議或合同,如果作為組織者的學?;蚪逃嘤枡C構并非服務合同的簽訂方,而是經其推薦,由學生和其他機構(如旅行社)直接簽訂服務合同,那么組織者就無需承擔合同項下的義務。但這并不免除組織者在旅行社選擇方面的審慎義務,其應當選擇有相應資質的旅行社承接游學活動,反之則須承擔因所選旅行社不具備資質導致服務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的法律責任。
海外游學市場看似熱鬧非凡,但許多項目只游不學,“掛羊頭賣狗肉”,不僅背離了游學初衷,且隱藏各類風險。不少機構打著名校體驗的幌子,將學生們帶到國外開放式校園“到此一游”,更有甚者,為了牟取利益,不惜雇用“黑車”、降低餐飲質量、聘用無證“黑導”,連孩子們的人身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
一些地區(qū)已經對游學規(guī)范的設定進行了多年探索。比如,“跟著課本游中國”武漢市中小學生夏令營開展17年來,無一例安全責任事故,開創(chuàng)了夏令營的“武漢模式”。而“武漢模式”的形成,得益于武漢大學旅行社自創(chuàng)了一套夏令營的科學管理和安全防控辦法。
2013年底,武漢大學旅行社與中南財大標準化專家共同著手制定了《研學旅行服務規(guī)范》,規(guī)定了游學服務的一系列要求,包括游學的服務項目、服務提供方、服務崗位、服務人員、營地管理與營地設施、資源配置、應急與環(huán)保和安全規(guī)范等。美中不足的是,這個規(guī)范僅適用于國內游學。
國家層面對于海外游學的監(jiān)管也已經“箭在弦上”。國家旅游局發(fā)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guī)范》于2017年5月1日起實施?!堆袑W旅行服務規(guī)范》第五條中,對于服務提供方作出基本要求:首先,研學游主辦方應具備法人資質,應對研學旅行服務項目提出明確要求,應有明確的安全防控措施、教育培訓計劃。應與承辦方簽訂委托合同,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其次,研學游過程中的承辦方應為依法注冊的旅行社,同時規(guī)定參與者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下一步,監(jiān)管部門應依法出手,建立健全游學監(jiān)管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