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飛花季,花開花謝永循環(huán)。九百三十年前的黃州,大文豪蘇東坡貶居此地,此時的他雖身貧心苦,卻寫出了大量的詩文詞賦,除著名的“兩賦一詞”外,還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東坡黃州詩中有不少是托物抒懷的詠花詩,寫得最多的是梅花,其次是牡丹和海棠。這幾種花被詩人高看,既是他的偏好,情有獨鐘,也是他的心性所屬,是品格的寄托。
筆者試就《蘇東坡黃州名篇賞析》(饒曉明、方星移、朱靖華、饒學(xué)剛等著,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07)中所收錄的東坡詠花名篇,簡要賞析。
《梅花詩二首》其一:“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一夜東風(fēng)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guān)山?!逼涠骸昂稳税丫莆可钣?,開自無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此詩寫于北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蘇東坡被貶來黃州途中,在麻城境內(nèi)關(guān)山,看到春寒料峭的荒草中,竟然開放著燦爛的梅花,詩人既傷感又有一絲欣慰和希望。他將個人的遭際與復(fù)雜情懷寄托于梅花形象之中,有感而作,托物抒情。盡管他次年所作詩中有“去年今日關(guān)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之說,但筆者認為,詩人在凄苦中亦有堅強和樂觀。這從詩句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
梅花被譽為“四君子”之首,東坡寫梅實為心有所感,借梅自況。詩人筆下的梅,生于偏僻之地的“幽谷”之中,且在環(huán)境荒寂的“草棘間”,氣候環(huán)境俱惡劣,梅花好像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堅強樂觀的,在荒草間一如既往地“的皪”開放,此時與被貶之人“半隨飛雪度關(guān)山”,人與花相憐相惜,物我相融。梅花的生長環(huán)境荒涼寂寞,無人珍重,似乎與此時的詩人處境相似;而梅花一任燦爛開放的堅強樂觀,也如詩人的品格一樣,給人力量和信心。所以,盡管有“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即使有這樣孤寂落寞的感嘆,最后詩人卻慶幸有清溪與飄零的梅花相伴、相送到黃州,讓他在落寞無助中感到欣慰,看到希望。詩人將自身的孤寂無助,用擬人化手法,寄寓到對梅花的環(huán)境和情狀的描寫之中,用梅花的堅強、灑脫慰藉自己的心胸,表現(xiàn)自身的堅強和樂觀。
元豐三年二月東坡既來黃州,寓居定惠院,見東邊小山上有海棠一株,便賦七言古詩一首。詩題很長:《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這好像是詩前小序,后人將之作了題名。全詩有28句,在此就不照錄,只在需要的時候再寫出其中的詩句吧。
此詩較長卻層次清晰:前六句寫生長環(huán)境,“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痹谠娙丝磥?,這好像是“造物有深意”,要“遣佳人在空谷”。這“佳人”“嫣然一笑竹籬間”,與漫山粗俗的桃李相比,更顯自然高雅。接下來的八句寫海棠的姿態(tài)及內(nèi)在精神。她艷麗的姿態(tài)不是媚俗,而是“朱唇得酒暈生臉”。她的精神卻不怕“林深霧暗曉光遲”。她在雨中顯得凄愴,在月下無人之時卻“更清淑”。這就是她的風(fēng)韻,楚楚動人。海棠幽獨卻不減其嬌艷,生于竹籬間也不減其高雅,與詩人的品格何其相似。
詩的前十四句寫海棠,后十四句卻筆鋒一轉(zhuǎn),由海棠寫到詩人自己,他的身世之感、命運之感。剛來黃州不久,心境和處境都不妙,“先生食飽無一事”“拄杖敲門看修竹”。這處境與海棠一樣幽獨,無人欣賞,命運何其相似??吹胶L淖屧娙烁械胶孟袷恰昂龇杲^艷照衰朽”,驚艷海棠的“絕艷”,感嘆自己的“衰朽”。于是,詩人展開絕妙的想象,“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那么,是誰好事移來的呢?詩人再發(fā)揮美妙的想像,推測“寸根千里不易得,銜子飛來定鴻鵠”。詩人從西蜀遠赴京城,本以為考取功名可以為社稷、為蒼生大展鴻圖,誰知被人陷害而入囹圄,得脫牢籠卻被貶此地。飄零而不能自主的身世,與海棠好似“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怎能不令人感慨!詩人說“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詩行如此,東坡與海棠,恰有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之慨嘆。所以,詩人最后吟出“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悵惘之情,言不盡意。
同是元豐三年二月,蘇東坡還寫了《雨中看牡丹三首》。詩人在雨中觀賞了黃州天慶觀的牡丹,一連賦詩三首,寫出了他對牡丹的欣賞和愛憐。這三首詩不僅有對眼前細雨朦朧中牡丹形色味的描寫,嬌艷靈動;更有詩人對明日雨過天晴后花兒情態(tài)的想像描寫,還有后日風(fēng)起花謝,詩人的不忍和憐惜。詩人描寫生動,想像豐富,憐惜之情也是詩人的身世境遇的感嘆。國色天香的牡丹無人欣賞,在風(fēng)雨中自開自落。才華橫溢的詩人,空有抱負,無人重用,貶居這偏僻的陋邦,情何以堪。此乃以花自喻,借花抒情。
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東坡在黃州生活了三年,也是他創(chuàng)作豐收的一年,創(chuàng)作出現(xiàn)高峰的一年。躬耕東坡,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著落;禪修養(yǎng)煉,心態(tài)平和,思想得到解放,精神煥發(fā)出新的面貌。這一年,他寫了《紅梅三首》,托物詠志,含蓄蘊藉,物我交融。這三首紅梅詩,不是作者看到梅花而寫,而是他讀北宋詩人石延年的《紅梅》詩后有感而作。第一首詩尾聯(lián)“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是千古名句。東坡認為,老詩人石延年雖然《紅梅》詩寫得好,但他“不知梅格在”,只簡單地與桃杏相比,這是只看到了梅花艷如桃杏的表象。為了趨時,紅梅“故作”“桃杏色”,她的本性“尚馀孤瘦雪霜姿”,美姿豐神,形神兼?zhèn)洳趴梢姟懊犯瘛薄U驗榧t梅有艷若桃李、冷若冰霜的特性,而且不爭春卻報春的獨特性,才被詩人所看重。東坡先生以梅花自喻,就是要借“梅格”來抒發(fā)自己達觀超脫的襟懷、不隨波逐流的傲骨。這三首詩,不光有東坡一貫的擬人手法,還有抒情和議論,狀物、抒情、議論,三者融為一體,梅花獨特的風(fēng)格特性與東坡自己不同流俗、超脫自許的品性也相暗合。
這《紅梅三首》似乎更堅定了東坡的心志,確定了他的人生態(tài)度,雖遭打擊也不動搖自己的做人原則,不會同流合污。
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東坡又作一首七言古詩《和秦太虛梅花》。秦太虛(秦觀)的詩《和黃法曹憶建溪梅花同參廖賦》,本是和詩,蘇東坡次韻再和,他于賞詩、詠梅中流露出自己深沉的感喟。全詩十六句,前四句贊美秦觀的詩寫得好,“西湖處士骨應(yīng)枯,只有此詩君壓倒。東坡先生心已灰,為愛君詩被花惱?!睎|坡先生說“西湖處士”(北宋詩人林逋,以詠梅詩著稱,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稱“詠梅絕唱”)“骨應(yīng)枯”,死很久了,他的詠梅詩現(xiàn)在才被你超過,東坡先生我本來心如死灰了,現(xiàn)在卻被你的詩撩起想去看梅花。接下四句就寫他黃昏騎馬賞花,“多情立馬待黃昏,殘雪消遲月出早。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鼻謇渚辰顼@梅之高潔,詩人的雅興也顯梅之閑雅。然后四句聯(lián)想到十年前孤山山下的賞花,東坡先生又用擬人和想像,寫出他的梅花情緣?!叭f里春隨逐客來,十年花送佳人老?!痹娙烁械胶盟泼坊ㄓ星樽冯S他從杭州一路到了黃州,可是十年過去,物是人非,不得不讓人感慨“佳人老”了。他命運多舛,身心俱疲,似乎有負良辰美景。最后四句“去年花開我已病,今年對花還草草。不知風(fēng)雨卷春歸,收拾馀香還畀昊”。春會歸去,不如收拾梅花馀香飛還到浩渺的天空中去。借物抒懷,感慨沉痛,感情濃郁。
元豐七年春,蘇東坡又賦《海棠》詩一首:“東風(fēng)嫋嫋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秉S庭堅書寫過蘇東坡的《海棠》詩,并在《跋所書蘇軾海棠詩》中稱其“殆古今絕唱”。這個評價,對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來說一點不為過。在春風(fēng)輕輕地吹拂下,海棠花泛出高貴華美的光澤,夜深人靜之時,東坡先生無以入眠而賞花,在香霧空濛月轉(zhuǎn)廊西之時,詩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愛惜之情,溢于言表。這海棠同樣寄寓了東坡先生的情感和他的華貴光彩和灑脫風(fēng)姿。
如果說,梅花自高潔,海棠自高雅,牡丹自高貴,那么,東坡先生愛這幾種花也就有所寄托,是有寓意的,高潔、高雅、高貴的品質(zhì),用來形容東坡先生,也恰如其分。
(作者郭杏芳,系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教授、學(xué)報執(zhí)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