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楊莉
【摘 要】目的:研究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心臟超聲的特征。方法:從2015年9月到2017年10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中選取50例納入試驗組,另選同時期單純高血壓患者50例納入對照組。對兩組患者進行心臟超聲檢查,比較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的差異。結果:兩組患者超聲檢查結果中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及左心室后壁(LVPWA)與室間隔(IVSD)的比值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試驗組患者的左心房內徑(LAD)及舒張早期的心室快速充盈速度(E)與舒張晚期的心房收縮峰值速度(A)的比值均大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結論: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相比于單純高血壓而言有明顯的心臟形態(tài)變化,并且心臟有形態(tài)重構的情況。
【關鍵詞】高血壓;陣發(fā)性心房顫動;超聲特征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198-01
高血壓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疾病,且目前臨床上尚未研發(fā)出根治的藥物和方法。根據臨床觀察,高血壓患者中的一部分會伴有心房顫動的情況,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并且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診斷和檢查時,需要根據其臨床癥狀對其心臟超聲特征進行分析,判斷患者是否合并心房顫動并給予其針對性的治療措施,讓其治療效果得到有效保障。本研究對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心臟超聲特征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5年9月到2017年10月期間收治的高血壓合并心房顫動患者中選取50例作為試驗組,另選同時期于我院接受治療的單純高血壓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齡42~78歲,平均(58.42±6.45)歲,高血壓病程3~15年,平均(7.52±1.66)年。試驗組男32例,女18例,患者年齡41~79歲,平均(58.19±6.33)歲,高血壓病程2~16年,平均(7.49±1.58)年。患者基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心臟超聲檢查,選用美國GE公司vivid7型彩色超聲儀,將探頭的頻率設定在2.5~3.6MHz,以美國超聲心動圖學會推薦的標準為參考,完成對患者的檢查,即沿著患者胸骨旁左心室長軸連續(xù)進行M型掃描,測定患者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房內徑(LAD)、左心室后壁(LVPWA)和室間隔(IVSD),并進行二尖瓣血流多普勒分析,確定患者舒張早期的心室快速充盈速度(E)和舒張晚期的心房收縮峰值速度(A),并計算兩者比值。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用百分率和(x±s)表示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組間對比用X2檢驗和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檢查后發(fā)現,試驗組患者LAD均值為(41.74±5.96)mm,LVEDD均值為(44.97±13.95)mm,IVSD與LVPWA的比值為(1.16±0.19),E與A的比值為(0.84±0.22)。對照組患者LAD均值為(31.58±3.62)mm,LVEDD均值為(42.96±13.72)mm,IVSD與LVPWA的比值為(1.13±0.18),E與A的比值為(0.56±0.13)。兩組數據比較,LVEDD和IVSD/LVPWA無顯著差異,數據對比P>0.05。試驗組患者的LAD和E/A明顯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
3 討論
高血壓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慢性疾病,發(fā)病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其中尤其是肥胖人群的發(fā)病率較高。目前臨床上對高血壓的治療主要是采用降壓藥物對患者的血壓進行控制,將患者的血壓維持在合理范圍以降低其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但并不能讓患者的高血壓得到根治[2]。心房顫動是高血壓患者發(fā)病后的一種合并癥,其發(fā)病率與患者的年齡呈正相關。相關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發(fā)生心房顫動的幾率較正常人更高,并且患者在合并高血壓與心房顫動時的危險性更高。分析其原因,可能與高血壓引發(fā)的生理學及形態(tài)學變化有關。其中血壓長時間處于較高水平導致左心房代謝性肥厚,影響其正常收縮而導致其負荷與壓力增加,使得左心房發(fā)生生理學和形態(tài)學的重構,進而誘發(fā)心房電活動異常,導致患者出現相應的癥狀[3]。
由于高血壓患者合并心房顫動時其治療方法與單純高血壓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患者發(fā)病后需要及時對其進行確診并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心臟超聲檢查是臨床上診斷各種心臟疾病的有效方式,相關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合并心房顫動時患者的心臟超聲檢查會出現一定變化,因此其在單純高血壓與高血壓合并心房顫動患者的診斷中有重要的意義[4]。
本研究根據臨床研究結果,對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臟超聲特征進行分析,對兩組患者進行心臟超聲檢查后發(fā)現患者的LVEDD及LVPWA與IVSD的比值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試驗組患者的LAD及E與A的比值均大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時心臟形態(tài)發(fā)生明顯變化,且有不同程度的形態(tài)重構,可作為臨床對單純高血壓與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鑒別診斷依據。
參考文獻
[1] 茅衛(wèi)衛(wèi).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心臟超聲臨床應用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7,1(16):141-142.
[2] 陸愛榮,張岳.心臟超聲檢查在診斷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方面的臨床價值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81):118.
[3] 鹿秀霞,胡毓婷,強劍穎.心臟超聲檢查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的特點探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7(09):45-46.
[4] 楊磊,韓冷,陸志剛.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者心臟超聲特征[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7,15(1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