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通訊員 丁 榕
人物名片
常小川,民進會員,南京市話劇團副團長,民進南京市委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話劇金獅獎的表演獎獲得者。憑話劇《民生巷11號》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配角獎。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就是一場場趕考。人生道路上充滿著無盡的考題,有必答題,也有選擇題。南京市話劇團副團長、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配角獎獲得者常小川交出了一份優(yōu)秀的答卷。
“天生站在舞臺中間發(fā)光的主角”,這是南京市話劇團一位資深行家對常小川的評價。的確,從歷史淵源看,常小川從小酷愛文藝,小學演出時便經(jīng)常擔任主持人。小學畢業(yè)后,進入沈陽藝校學習舞蹈。自愿衍生自覺,自覺催生勤奮。她自覺加壓,為了練好壓腿下腰基本功,哪怕晚上回到宿舍與同學聊天時也是劈著雙腿坐在床架上。為了保持身材,與甜食、冷飲必須“絕緣”。
沈陽藝校在常小川這一屆的舞蹈專業(yè)增加了一門表演課,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這為她考入南藝學習影視表演并且今后從事話劇工作埋下了伏筆。2002年,南京市話劇團排練話劇《我的第一次》,由于各種原因,演員出現(xiàn)斷檔,團里沒有特別年輕的演員,導演只好到南藝挑人,找到了當時大三在讀的常小川出演女一號。結果一炮打響,這是她第一部正式登上舞臺的話劇,也是常小川人生路上考試的第一道必答題——選擇話劇表演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追尋夢想。
說到這部劇,有一件事令她印象特別深刻:她出演的女主角進劇中人物一個男孩的家,同時配上臺詞:“你就住這兒呀?!本褪沁@么一個簡單的鏡頭,試了幾遍都不過關,她百思不得其解。導演似乎猜出了她的想法,平靜地說“再來一遍”,然后讓她背過身去,自己把室內陳設移動一下,讓她轉身過來指出哪個物品移動了位置。常小川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演戲并不只是臺詞背熟、表情到位而已,而要真聽、真看,真正用“心”去演戲。
功夫不負有心人,命運女神對她綻開了笑容,她的事業(yè)蒸蒸日上。近年來,她先后演出了大型話劇《雨花臺》《民生巷11號》《楓樹林》等,被授予“江蘇省優(yōu)秀青年戲劇人才”、江蘇省“五個一批”人才、南京市“五個一批”人才等稱號。
在常小川的話劇生涯中,經(jīng)常面臨主角與配角的抉擇,而她的答案是:“不論主角、配角,要演好每一個角色?!?/p>
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充滿南京符號的話劇《民生巷11號》里,她演的就是一個配角,要塑造一個言語尖酸刻薄、行為偏激任性的環(huán)保主義者的人物形象,由于劇本里的她與生活中的她,性格迥異,故難度很大。人物演高了,讓人覺得太空、太虛;演低了,讓人覺得無味、太實。不高不低、不過不及、不虛不實、恰到好處,對常小川來說是個考驗。她接戲后反復揣摩,多次試演,終于有了出色的呈現(xiàn),并憑借這個角色拿到了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配角獎。組委會評價她“用鮮明的形體動作體現(xiàn)人物的內在美”。她的表演能在汲取生活的基礎上,既有深刻的體驗又有鮮明的表現(xiàn),成功塑造了熱心環(huán)保的女兒一角,將父女情體現(xiàn)得生動感人、催人淚下。
近年來,常小川的名字跟《雨花臺》聯(lián)在了一起。大型史詩話劇《雨花臺》濃縮了十多位英烈如火如荼的革命人生。她扮演烈士許包野的妻子葉燕萍,他們夫妻一場相聚只有十天時間,為了革命,聚少離多,充滿了感人故事。常小川深深被先烈的英勇事跡所感動,被先烈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所折服,她一次又一次跑到雨花臺,一遍又一遍聆聽他們的故事,從拿到劇本到登臺只用了短短1個月時間,在臺上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鮮明、鮮活的英烈妻子的動人形象,帶給觀眾強烈的心靈震憾。
為了事業(yè),常小川只好舍“小家”為“大家”。2013年,話劇團正熱火朝天地巡演《楓樹林》。這部話劇講述的是村支書向南同志得了絕癥,在生命最后90天的感人故事。作為向南妻子扮演者的常小川戲很實、很悲,對人物的要求很高,正當她全身心投入表演時,母親生病住院,6歲的孩子無人照料,但她依然堅持演出,沒有請一天假。只要省內有演出,她便巡演地與南京兩頭跑,無論晚上演出到幾點,她都開車趕回南京照顧生病的母親和孩子。由于連續(xù)超負荷運轉身體不適而大量服用抗生素,她落下了2年左右嚴重的耳鳴后遺癥。值得欣慰的是《楓樹林》獲中國藝術節(jié)文華大獎,也算是蒼天的一種回饋吧。
常小川所在的南京話劇團,每年演出超過100場,幾乎平均三天一場戲。丈夫因工作關系(也是演員),生活也沒有規(guī)律。常小川往往是下午化妝、晚上演出,深夜到家,孩子已入睡,母子倆很少能說上幾句話。每當想到這里,她心里都隱隱作痛,總覺得自己虧欠孩子太多。
在常小川的戲劇世界里,不斷演繹著生命的脆弱與堅強、毀滅與希望,給人以正能量。她時常告誡自己要認認真真演戲、踏踏實實做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常小川將繼續(xù)在未來逐夢的路上,盡管這條路崎嶇而漫長,甚至布滿荊棘,她愿帶著一顆專注的平常心去迎接人生道路中新的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