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凱鵬
(廣東美術館 廣東 廣州 510105)
在多元文化對社會的沖擊下,公眾由過去消極的閱覽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拥慕嬚吆蛥⑴c者,與美術館關系更為互動。對此,美術館的教育活動必須兼顧多方需求,采用各種多元的教育項目,努力為不同的受教育群體提供適合他們需求的教育服務。對此,廣東美術館結合社會教育機構進行合作,面向公眾展開教育實踐與探討,提升美術館對觀眾服務的社會教育功能,應對多元的公眾需求適合社會的發(fā)展。
“我心中的美術館——樂高與您共筑藝術空間”是廣東美術館與樂高教育活動中心共同策劃,針對兒童的教育活動,將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建筑藝術與色彩繽紛的樂高積木文化相結合[1]。廣東美術館通過積木游戲、親身動手、參觀互動的教育方式讓小朋友親手搭建“我心中的美術館”,進一步了解美術館的功能與藝術資源,培養(yǎng)兒童與家長們參觀美術館的興趣。
活動內(nèi)容包括:帶領孩子們從對廣東美術館的整體了解與美術館內(nèi)部功能的認識,再到對世界各大美術館的賞析,最后用色彩繽紛的彩筆與樂高積木建造孩童們“心中的美術館”。孩子們通過在美術館的參觀學習,了解到美術館各個功能的組成部分,而且在廣東美術館最美的雕塑園與最寬闊的大堂里用樂高積木一塊一塊地快樂拼組,發(fā)揮了孩子們無限的想象創(chuàng)意。活動不僅引發(fā)孩子們?nèi)ニ伎家粋€理想的美術館是怎樣的,應具有怎樣的功能,怎樣的特點,同時讓更多的孩子走進美術館,在美術館寬闊的教育空間與藝術氛圍中得到輕松愉快的藝術體驗,不斷健康成長提升美育水平,激發(fā)了孩子們的藝術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廣東美術館與樂高教育團隊的首次合作,豐富了美術館教育活動的形式,雙方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引導孩子們了解美術館,愛上美術館。
圖1 教育人員帶領孩子們了解美術館
圖2 孩子們在潘鶴雕塑園用樂高積木搭建美術館
圖3 孩子們專心沉醉于積木搭建
在“抵抗與堅持——肖恩·斯庫利繪畫展覽”中,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嘗試將肖恩·斯庫利的抽象畫與音樂進行結合,讓觀眾更直觀地體會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奇妙的共通之處。活動特邀專業(yè)音樂制作人童達琴、影像制作人潘家偉根據(jù)肖恩·斯庫利的抽象藝術,創(chuàng)作視頻音樂作品在展廳現(xiàn)場播放,還向觀眾舉辦藝術分享會。
音樂人童達琴與觀眾近距離地講述他是如何用音樂表達出他對抽象的理解,讓觀眾一起來“聆聽”繪畫,“描繪”音樂。指出抽象藝術所能帶來的音樂感受是非常主觀的,由于擁有不同的人生經(jīng)驗和情感經(jīng)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通過對 《對角之光》《中國堆砌》《人性》等作品的介紹,讓觀眾進一步對肖恩抽象藝術提出不同的見解與思考。童達琴繪聲繪色的分享,通過音樂的角度讓大家對肖恩的抽象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圖4 抽象藝術中的音樂分享會現(xiàn)場
本次分享會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相信此次關于“抽象藝術中的音樂”的特別策劃,只是一個引起,雖然展覽和分享會都結束了,但是關于美術與音樂結合話題的探討、感受、領悟才剛 剛開始。
圖5 抽象藝術中的音樂分享會現(xiàn)場
美術館教育,不僅包含美術館的實物教育,還需要包含學校教育、藝術科研機構教育于一體的社會教育。三者相輔相成,取長補短,共同整合了美術教育創(chuàng)作、批評、文化的三個層面。近年,廣東美術館結合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畫院、廣州畫院、館藏藝術家等藝術資源,對館藏研究與觀眾的藝術推普、藝術實踐、藝術鑒賞進行了教育資源補充,如:學術講座、藝術分享會、工作坊等教育活動,發(fā)揮各方美術專業(yè)資源的優(yōu)點,建立起美術館公共教育新的發(fā)展模式。
在“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廣東省美術作品展”中,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從館藏作品研究出發(fā),對關則駒、李醒韜、梁如潔三位不同時代的藝術家的館藏作品進行個案研究,通過采訪、草圖收集、整理文獻,記錄了重要的館藏作品信息。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還邀請了藝術家們來到現(xiàn)場面對面與觀眾們分享作品背后的創(chuàng)作點滴和心路歷程,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在大時代背景下畫家不忘初心的藝術追求。
館藏作品藝術家分享會在廣東美術館多功能廳舉辦,首先從李醒韜先生的《祖國親》開始,藝術家向觀眾深入介紹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提到了作品以充滿陽光的橡膠林為背景,用植物突出了海南島熱帶亞熱帶氣候的特點,運用燦爛爍動的色彩,采用逆光側光的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了熱烈、和諧的氣氛,反映了個人的審美追求。接著,關則駒先生和觀眾們分享了創(chuàng)作《新片上映》的點滴,還展示了當初的創(chuàng)作草圖與創(chuàng)作背景,向觀眾解開了作品多年背后的故事。隨后,《桑田》的作者梁如潔女士和大家交流了作品背后的個人情感以及巧妙的構圖手法。藝術家把桑田畫面處理成像海面潮汛層層波浪涌動那樣,通過那一叢叢桑枝根植大地,茁壯遼闊,承載著新生的希望,襯托出泥土里散落的白貝殼,營造了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里“借物比興、緣物寄情”的哲學內(nèi)涵?!渡L铩樊嬅娼沂境觥皽婧IL铩钡涔实囊庀螅磉_了梁如潔女士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的思考。
館藏作品藝術家分享會通過藝術家口述歷史,不僅讓觀眾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藝術價值,同時也為藏品研究積累豐富的學術成果。
圖6 不忘初心——館藏作品藝術家分享會
圖7 藝術家關則駒在分享會現(xiàn)場
國畫藝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與重要的藝術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粹[2]。在國家呼吁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號召下,廣東美術館舉辦了一系列近現(xiàn)代的國畫展覽,其中,從丹青京華的京派藝術到近代廣東嶺南畫派藝術,再到20世紀中國美術名家精品展,吸引了大眾對國畫藝術的熱愛與研究。對此,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結合廣州美術學院國畫學院教育資源,邀請專業(yè)老師從傳統(tǒng)的中國書畫創(chuàng)作理論及實踐出發(fā),以創(chuàng)作媒介(筆、墨、紙、硯等)、門類(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等)、技法(寫意、工筆、沒骨等)、理論(中國畫論、藝術史)為重點,幫助觀眾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tǒng) 書畫藝術。
圖8 “花兒開了”執(zhí)筆書寫工作坊現(xiàn)場
“從傳統(tǒng)到當代‘筆墨紙硯’”工作坊,我們邀請了廣州美術學院書法碩士林樹豐老師以“觀看原作+實物演示+理論講解+創(chuàng)作實踐”的方式為公眾呈現(xiàn)了筆墨紙硯四種材料的功能,借助對創(chuàng)作媒介的介紹,讓觀眾體驗傳統(tǒng)工具創(chuàng)作的方法,大家在這可觀、可觸的體驗中,更加切實地收獲到很多筆墨紙硯的知識,感受筆墨紙硯的文化屬性,進而思考傳統(tǒng)媒材和當代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更好地理解水墨藝術所蘊含的文化精神[3]。
圖9 “筆墨紙硯”工作坊現(xiàn)場
“時代風華——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名家精品展”涵蓋了20世紀中國畫壇京津畫派、海上畫派、長安畫派、新金陵畫派、嶺南畫派,以及新時期以來重要流派的代表藝術家及作品。為配合此次展覽,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邀請了廣州美術學院梁如潔教授與劉文東副教授,面向公眾策劃了“二十世紀中國花鳥畫”“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專題的教育活動。兩場分享活動中,教授們不僅分享了中國花鳥畫與山水畫的歷史發(fā)展、各地域流派的藝術特色,還現(xiàn)場演示了花鳥畫、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示范。觀眾不僅觀摩到名家原作,也直觀地感受到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激起對中國畫的興趣與積極參與[4]。
圖10 二十世紀中國花鳥畫樂分享會,梁如潔教授花鳥畫抽象藝術中的音樂分享會現(xiàn)場
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在推廣傳統(tǒng)國畫文化的教育方式中,除了理論傳播還結合藝術實踐,邀請廣州美術學院專業(yè)老師帶領觀眾展開了一系列的國畫技法實踐工作坊,其中包括:工筆花鳥技法實踐工作坊(圖11)、撞水撞粉技法實踐工作坊、寫意花鳥技法實踐工作坊、形質(zhì)與韻律:書法藝術工作坊·點畫篇、“花兒開了”執(zhí)筆書寫工作坊等教育活動。工作坊吸引了大量國畫觀眾參與,通過專業(yè)的美術老師示范指導,讓觀眾們從更專業(yè)立體的角度理解中國畫,以利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圖11 工筆花鳥技法實踐工作坊現(xiàn)場
圖12 觀眾作品
“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呈現(xiàn)了40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創(chuàng)作成果。為配合展覽,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聯(lián)合了廣東畫院、廣州畫院、廣州美術學院等機構的藝術資源,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公眾的教育活動,包括《珠江勝景》:珠源巒脈分享會;《珠江勝景》:云湧珠江分享會;《珠江勝景》:盛世珠江分享會。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分享會活動,讓公眾了解《珠江勝景》(總長60米)此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思路以及畫作背后的故事。
“《珠江勝景》:珠源巒脈分享會”,請來了廣州畫院的方土、宋陸京和林于思三位老師,他們分別就作品的尺寸問題、構思過程、繪畫技法以及個人對藝術作品的認識與觀眾進行分享?!啊吨榻瓌倬啊罚涸茰ブ榻窒頃毖埖搅藦V東畫院許欽松老師團隊的黃唯理、陳映欣、張東。分享會由創(chuàng)作寫生過程為開端,讓大家了解珠江,此次分享會的討論主題作品便是反映珠江的風貌,分析了創(chuàng)作過程中取景的細節(jié),什么樣的風景能入畫,又需要做哪些藝術處理,一一向觀眾們展示并詳解?!啊吨榻瓌倬啊罚菏⑹乐榻窒頃毖埖搅藦V州美術學院李勁堃團隊創(chuàng)作人員,林楊杰、莫菲、黃濤。此次分享會第一部分以幻燈片展示的形式進行分享,第二部分在展場5號展廳現(xiàn)場觀看原作。三場分享會活動吸引了大量觀眾,過程中廣東畫院、廣州畫院、廣州美術學院等團隊與觀眾積極互動,充分發(fā)揮了美術館與各大藝術機構共同合作的社會價值,為公眾充分認識藝術品傳承和理解文化做出努力和貢獻。
美術館教育除了關注社會需求,結合多元的教育資源之外,還必須注重培養(yǎng)美術館教育人員,強化美術館教育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觀眾的交流能力、批判思維、對審美的感受性、對新藝術的適應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習慣等多項視覺藝術教育的目標,使我國美術館教育不斷往前發(fā)展。
圖13 “《珠江勝景》:珠源巒脈分享會”現(xiàn)場
美術館教育能級包括硬件與軟件的全面提升,硬件指的是觀眾在美術館使用的教育設施,如“多功能教育空間”“兒童工作室”“藝術信息資源下載區(qū)”等互動資源設備。軟件指的是培養(yǎng)美術館專業(yè)人員,邀請教育學術專家參與,與社會教育專業(yè)團隊共同合作。目前,廣東美術館與各方美術專業(yè)機構、藝術家合作只是一個開端,未來更注重與社會接軌,融合各方資源增加公眾對美術館教育的關注度和投入度[5]。
從美術館教育的發(fā)展而言,要順應“面向世界”的當代教育發(fā)展的共同趨勢,積極進行美術館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博采世界各國美術館教育之長,例如,邀請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MOMA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等教育人員共同參與我國美術館教育實踐;同時,注意吸收當代國際主導的科學研究方法、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學與教育知識,促進美術館教育模式的多樣化發(fā)展。
5G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肯定會給美術館教育帶來便利與新的思考,美術館教育傳播會更直接與公眾拉進距離。因此,在2020年5G網(wǎng)絡開始之時,美術館新媒體運營要結合教育需要,不斷有新的短視頻、文章、直播等內(nèi)容進行填充,例如:“網(wǎng)絡課程”“在線展覽”“教育活動實時分享”等內(nèi)容,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同時,在美術館教育中,利用5G網(wǎng)絡科技創(chuàng)造各種新的交互方式與公眾進行交流,讓公眾充分使用五官(眼、耳、鼻、口、觸覺)與藝術互動,感受多元文化的形式,增加體驗創(chuàng)作與欣賞經(jīng)驗。5G網(wǎng)絡的運用豐富了美術館教育的形式,激發(fā)了觀眾的興趣與參與感,讓更多的公眾愛上美術館。
廣東美術館結合社會各方藝術資源舉辦教育活動,從視覺、聽覺、觸覺的藝術體驗出發(fā),采用多元的互動交流形式,引導觀眾多角度、多層面地了解藝術作品,激發(fā)公眾的藝術想象力,提升藝術欣賞水平。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得美術館教育發(fā)展走得更遠。未來,隨著社會發(fā)展,美術館教育必須更體系化、專業(yè)化、國際化。美術館教育透過與社會的互動合作,吸收大量發(fā)達國家美術館運作的先進經(jīng)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力求做到內(nèi)容新、理論性與應用性兼具等特點,在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社區(qū)文化發(fā)展的進程中,普及美術文化,推進全民美育,利用美術館的社會教育資源,彌補學校藝術教育的不足,在適應人們文化需求的情況下推動美術館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