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至今長壽者皆好書畫
養(yǎng)生的目的在于長壽,而長壽的質(zhì)量在于是否健康和快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讓我們首先用實踐來檢驗一下書畫家的長壽狀況。
自宋代以來,我國人均壽命46~56歲,而書畫家的壽命則達到了平均76歲以上,遠遠超過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有史料為證:酷愛抄書的沈周82歲,善寫行草的文征明89歲,濃墨宰相劉墉85歲,書畫全才翁方綱85歲,經(jīng)學大師阮元85歲,海派領袖吳昌碩83歲,大寫意宗師齊白石93歲,山水畫北斗黃賓虹90歲,畫壇女杰何香凝98歲,民國才子于右任85歲,衰年變法的畫家朱屺瞻104歲,當代文豪郭沫若86歲,十上黃山的杰出畫家劉海粟98歲,當代草圣林散之91歲,畫壇逸仙張大干84歲,書法教育先軀沙孟海92歲,兼收并蓄的畫家林風眠91歲,舒體創(chuàng)始人舒同93歲,佛學大師趙樸初93歲,中西合璧的畫家吳作人89歲,書畫鑒定權威謝稚柳87歲,國學大師啟功93歲,嶺南畫派宗師關山月88歲,東方梵高吳冠中91歲,油畫大師朱德群94歲,藝術三寶趙無極92歲……我的國畫老師楊乃寒104歲,書法恩師趙振剛今年已87歲高齡,仍能昂首闊步而不累,飲酒半斤而不醉,揮毫潑墨寫丈二,能吃能喝又能睡。精神不倒,身體不老,恩師為證,余不欺也。
世象萬千,錯綜復雜。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都要講辨證法,都不能一概而論。說書畫益養(yǎng)生,只是一般規(guī)律,并不說明書畫家個個長壽。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如書圣王羲之只活了59歲,雖在魏晉時代已算高壽,但畢竟比其他書畫家短壽了20年左右。但相對的,我們也不能由此得出結(jié)論,說書畫有益養(yǎng)生是錯誤的。王羲之之所以比其他書畫家短壽,很大的原因在于其常年服食五石散而致中毒,損害了健康;反而是書畫滋養(yǎng)了他的心神,得以活到59歲。還有當代畫壇宗師徐悲鴻,英年早逝,只活了54歲,以其藝術造詣,若再活30年,當是中國畫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然而,悲鴻大師終為情所困,為情所累,為情所傷,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書畫可使人身心雙修
其實,養(yǎng)生也沒有統(tǒng)一標準。我在中原長壽之鄉(xiāng)河南省南陽市皇路店鎮(zhèn)做過調(diào)研,在數(shù)百壽星中,既有喝酒吃肉的,也有戒酒食素的,既有堅持鍛煉的,也有常年靜坐的,壽星們的生活習慣千差萬別,各有不同,但有一條卻是共同的,就是心胸開闊,心態(tài)平和,沒心沒肺,吃了就睡。精神因素、心理因素、情緒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支配著人的健康以及壽命。大量史料表明,書畫不僅使人活動筋骨,輕度鍛煉,而且談吐高雅,頤養(yǎng)性情,調(diào)節(jié)情緒,開闊心胸,從而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因此,在我看來,人的健康長壽,在于軀體與精神的密切融合,二者相表里,相依存,精神強大而健康,軀體才會身強力壯。故而人是要有點精神的,要內(nèi)圣外王,內(nèi)外兼修。書畫之所以益養(yǎng)生,正是因為書畫具有使人身心雙修之功也。
書畫養(yǎng)志:勵志、壯膽、減壓
書畫宜養(yǎng)生,還體現(xiàn)在養(yǎng)志上。從某種程度上說,志存高遠,信念堅定,不忘初心,精神強大,向善向上,是養(yǎng)生的核心要義之所在。
我出身寒門,是窮閑至極的農(nóng)家孩子,但書法幫我立下了人生的凌云壯志。往事的潮水雖然早已退卻,但記憶的沙灘上仍留下深深的腳印。我怎么也忘不了9歲那年的嚴冬,我赤著腳,踩著沒膝的積雪,堅持到學校去上一節(jié)書法課的情景。當時,上課鈴聲響了,書法老師推門進來,只見教室里獨我一人,很動情地說:“好,今天我就為你這一個同學上一節(jié)課,就講精忠報國的故事?!比缓缶筒粎捚錈┑亟涛矣妹P寫這四個字……此后,“精忠報國,艱苦奮斗”的人生觀和對書法藝術的癡愛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溶化在我的血脈中;此后,無論是當新華社記者、《解放軍報》編輯,還是做《人民武警報》主編,堅持用毛筆寫作成了我的習慣;此后,無論多大的艱難困苦,我都能坦然面對,笑傲人生,從未因思想壓力過大而屈服過、病倒過。就說我六進西藏的事吧。世界屋脊,生命禁區(qū),高寒缺氧,很多人望而卻步。當時為了工作,我勇往直前,從藏北無人區(qū)到登山大本營,從雅魯藏布大峽谷,到中印邊境線,條件艱苦,我堅持每天用毛筆寫筆記,發(fā)新聞稿,走一路,詩一路,寫一路,一心想著咱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我斗志更高,不曾產(chǎn)二生過怕的念頭,該吃就吃,該睡就睡,該寫就寫,還特意向駐藏部隊官兵贈送了書法作品。至今回想起來,我仍認為,是書法使我打起了精神,戰(zhàn)勝了困難,書法確實有勵志、壯膽和減壓的無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