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薇,陳凡,劉豐,陳大偉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 1.神經腫瘤外科,2.肝膽外科,吉林 長春 130021)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qū)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MALT)起源于黏膜相關淋巴組織,屬于非霍奇金淋巴瘤,MALT約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原發(fā)于顱內的極為罕見,該院神經腫瘤外科收治1例,起源于脈絡叢,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27歲。因外傷行頭部CT發(fā)現(xiàn)左側腦室占位。入院后頭部MRI平掃加增強示(見圖1):左側腦室枕角占位,呈現(xiàn)稍長T1、T2信號,注入釓對比劑后病灶明顯強化。查體無明顯陽性體征,入院后行幕上腫瘤開顱術。術中見腫瘤呈魚肉狀,淡紅色,質地較韌,血供豐富,與周圍腦組織稍粘連,邊界清。術后病理回報:MALT。HE顯示(見圖2):大量小至中等大小的淋巴細胞浸潤。免疫組織化學顯示:CD20陽性,CD79a陽性,LCA陽性,Vimentin陽性,Bcl-2部分陽性,Ki-67陽性率25%。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出院,術后行伽瑪刀治療,未化療,3個月后復查PET-CT(見圖3)未見腫瘤復發(fā),現(xiàn)密切隨訪中。
圖1 術前頭部增強MRI
圖2 病理結果 (HE染色×200)
圖3 PET-CT
MALT淋巴瘤是一種原發(fā)于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的低度惡性結外邊緣區(qū)B細胞淋巴瘤,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MALT(PCNS-MALT)極為少見,多發(fā)生在40~60歲的中年婦女,臨床表現(xiàn)以顱內占位效應為主[1]。文獻報道腫瘤部位多與硬膜及脈絡叢相關,其中起源于脈絡叢者極少見,KELLEY等[1]總結17例顱內MALT,硬腦膜15例,脈絡叢2例。本例原發(fā)于脈絡叢罕見報道。
關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是否存在淋巴組織和黏膜組織尚無定論,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的來源尚無定論。有學者認為[2]PCNS-MALT的發(fā)生與某些自身免疫疾病或慢性炎癥導致機體淋巴系統(tǒng)被激活,從而使MALT的發(fā)病率提升。LOUVEAU等[3]通過對大鼠腦膜整體固定、免疫熒光染色發(fā)現(xiàn)大腦內襯于硬膜竇內層的腦膜淋巴管。
由于顱內MALT極為少見,故難以總結其具有代表性影像學特征,現(xiàn)有報道中,絕大多數顱內MALT與腦膜關系密切,術前易被誤診為腦膜瘤。PAVLOU等[4]曾分析腦膜與MALT關系,指出起源于腦膜的MALT,其影像學密度與腦膜瘤相似,難以鑒別。本例術前誤診為腦膜瘤。
楊文秀等[5]報道MALT的典型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組織呈現(xiàn)慢性炎癥改變,可有反應性濾泡間浸潤,瘤細胞表現(xiàn)為中心細胞、單核細胞或淋巴漿細胞形態(tài),小到中等大小的異型淋巴細胞彌漫浸潤。MALT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中,B細胞相關抗原一般為陽性(見CD20、CD79a),而CD5、CD23多為陰性[6]。
目前國際上尚無統(tǒng)一治療標準,筆者認為顱內MALT,在保全功能的前提下盡量做到全切。術后輔助治療,可以參照胃腸道MALT淋巴瘤的治療。胃腸道MALT中,腫瘤對放化療非常敏感。非胃MALT淋巴瘤呈現(xiàn)惰性進程,遠期預后與原發(fā)胃MALT淋巴瘤近似[7]。本例手術后行伽馬刀治療,未行化療。
綜上所述,PCNS-MALT是一種罕見的低級別淋巴瘤,預后好于顱內常見淋巴瘤。目前國際上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治療原則。綜合已報道病例,筆者認為對于身體條件允許的患者,應盡量做到手術全切,術后輔以放療,可達良好效果;對老年、體質較差的患者,可行穿刺活檢明確病理后行放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