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仲光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得作文者得語文。但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小學學生害怕寫作文,提到作文就會產(chǎn)生一種畏難心理,教室里傳來不耐煩的聲音:“唉,又要寫作文了……”一篇限時作文布置下去,半節(jié)課過去了,相當部分的學生仍在抓耳撓腮,無從下筆。最后勉強交上來作文,很多也是流水賬,不講究謀篇布局,內(nèi)容也是空洞無物。這些現(xiàn)象都足以表明,對于小學生來說,寫作文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筆者在山區(qū)村小任教多年,對農(nóng)村小學生作文恐懼癥的成因及對策進行了思考和實踐,下面是我的一些體會與做法。
一、“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產(chǎn)生畏難心理
相對而言,城市生活比農(nóng)村更為豐富多彩,兒童游樂場所多,生活節(jié)奏快,信息流通量大,新事物多,供學生從中捕捉的素材也多。而山村的生活比較寧靜,孩子們較多接觸自己周圍的事物,與外界接觸較少,好像“井底之蛙”。如果學生不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就難以察覺到細微的波紋。在寫景狀物時教師因“熟視”而不指導學生領略山村特有的美麗風光,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山村生活,學生寫作時就因“無睹”而無話可說,這樣畏難心理便產(chǎn)生了。
針對這種情況,要想學生有效克服這種畏難心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指導學生觀察身邊事物。
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只要我們多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到處都有學問。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發(fā)生的事物,培養(yǎng)他從小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讓他們“有意”帶著目的去觀察,把自己觀察到的東西,用筆記下來,形成自己的《觀察筆記》。這樣,時間長了,作文的材料就會越來越豐富,學生寫起作文就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例如我指導學生留心觀察《教室里的一片紙》的教學過程中,平時我們的教室是什么樣子的?(很干凈)現(xiàn)在你們都看到了什么?(有一片紙)通過你之前觀察到的教室與現(xiàn)在的教室比較你有認識到什么?這時學生們都說:不要亂扔垃圾;要有隨手撿起來的好習慣;要保持教室的清潔衛(wèi)生。通過這一次觀察活動同學們認識到:只有學會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自己才能夠觀察到更多更美好的事物。
(二)培養(yǎng)學生勤寫日記的習慣。
日記是作文入門的鑰匙。寫日記既積累詞匯,豐富語言素材,又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記憶力,為寫作文打下良好的基 礎。因此,我要求學生把山村日常發(fā)生的事,校園生活,生動有趣的動、植物及時記下來,平時積累多了,便不愁無話可說。
(三)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農(nóng)村小學生因缺少大量閱讀,素材積累不足,且缺乏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導致寫作時無話可說。要改變這種情形,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會說”,就必須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獲得素材,讓生活成為學生寫作的源泉。因此,我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養(yǎng)成多看、多聽、多想的習慣。每天上語文課前用三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見聞,并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日積月累,作文材料就豐富了,不再是提筆就犯愁了。
二、“胸中無墨”引發(fā)畏難心理
農(nóng)村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留守兒童,家長長年在外,對自己的子女的學習關心很少,因此談不上買一些有益的書籍給子女讀。學生的閱讀量很少,知識面窄,他們的知識僅僅來源于教師的教學及學校的一些兒童讀物,而大部分學生對詞語的掌握只達到會記、會寫上,而在遣詞造句上就顯得單調(diào)貧乏,寫起作文來大多數(shù)學生只會記流水賬,不是“我說”就是“他說”。學生在寫作中體會不到表達的樂趣,從而造成畏難的心理。如何讓學生“胸中有墨”呢?我的做法是:
(一)設立摘抄“采蜜本”。
許多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做摘抄是讓學生“胸中有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讓學生設立“采蜜本”,鼓勵學生多搜集、多積累好詞好句,把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精彩文段等摘抄到“采蜜本”上。為了使摘抄有較好效果,我每周都把“采蜜本”收上來檢查批閱,對摘抄認真的同學進行表揚,每學期還進行一次讀書摘抄評比活動,評選出“摘抄積極分子”,鼓勵學生養(yǎng)成讀書摘抄的習慣。
(二)設置班級圖書角。
為了確保每個學生有書讀、多讀書、讀好書,除了增加學校圖書室的開放時間外,我還設立了班級圖書角。圖書角的圖書來源,一部分是本人藏書,一部分是從學校圖書室里借來的,還有一部分是學生自愿捐獻的圖書。這些圖書,可讀性強,學生可以自由選取閱讀,現(xiàn)在圖書角已經(jīng)成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獲取作文素材的重要渠道。
(三)開設作文互評課。
讓學生互改作文,在評改中積累素材,是筆者在培養(yǎng)學生品詞析句能力方面的新嘗試。在互改課中,讓學生評一評同學的作文在詞句運用上的優(yōu)點與不足,好的要說出理由,不足之處說出修改意見。這樣活動開展多了,不僅使到我班的學生遣詞造句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自身的不足也逐步得到糾正,畏難的心理逐步消失。
三、“訓練無素”造成畏難心理
在一些偏遠的農(nóng)村小學,由于教師少,學生也不多,出現(xiàn)教師包班情況。包班教師兼課多,作文指導所占用的時間也必然會減少。作文訓練的次數(shù)不多,有的僅限于每單元一次。由于訓練次數(shù)少,教師指導不夠到位,學生作文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每逢有寫作任務時,學生總是眉頭緊鎖,畏難心理油然而生。
筆者也曾嘗試過包班教學,在作文指導方面,我的做法是:盡可能把作文課與各學科教學結(jié)合起來。如在《品德與社會》課中,結(jié)合“走進美麗的家鄉(xiāng)”的教學,引導學生從整體觀察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說說家鄉(xiāng)的人文、山水、特產(chǎn)并且寫下來。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還同說寫有機結(jié)合,既達到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的,又間接地進行了作文指導。
在作文指導時,也盡量做到清晰、具體,幫助學生列好作文大綱,理清作文思路,讓學生寫作時有話可說,有路好走。如筆者指導學生寫作《我的母親》這篇作文時,給學生三天時間進行觀察、搜集素材,要求做好三點:一是找出母親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二是采訪一下鄰居,從側(cè)面了解自己的母親;三是與同學交流,交流對自己母親的看法。這樣的指導,學生寫自己的母親時,不再是下雨為我送傘、天冷反復叮嚀、每天為我做飯千篇一律的好母親,原來母親也有缺點和不足,但不會掩飾掉母親的愛子之情和獨特的個性,把母親寫得鮮活豐滿了。
四、“缺乏體驗”導致畏難心理
村小的學生生活圈子比較狹窄,缺乏對生活的真切感受,當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與他們的生活聯(lián)系不夠密切時,就會導致學生對作文的畏難心理。面對這種情況,我做法如下:
(一)開展課外活動。
為了讓學生對寫作內(nèi)容有切身的體驗,筆者重視結(jié)合鄉(xiāng)土實際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組織游戲活動、故事會、學做農(nóng)活等活動,豐富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
(二)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
葉圣陶說: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沒有生活的根基,寫出來的作文不會感人的。只有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了,學生才會有真實的情感波動,才會產(chǎn)生想要表達的欲望。在作文課時,讓學生上臺“演一演”“做一做”“看一看”等活動中親身經(jīng)歷活動過程,等他們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用心靈去感受,積累寫作的靈感和素材,才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指導學生寫一篇題為“我玩得真開心”的作文,我有意識的組織了“玩”的活動,帶領學生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踢足球、轉(zhuǎn)呼啦圈、踢毽子、捉迷藏……有了自己的親身體驗,學生所寫的作文內(nèi)容都比較充實。
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關注生活細節(jié),多閱讀積累素材,在寫作中才能有話可說,有物可寫,作文畏難心理才會逐漸消除。
參考文獻:
[1] 文繡球.日記:作文入門教學的金鑰匙.新課程(綜合版),2009(02)
[2]寧慧敏.班級圖書角——“智慧的搖籃”.點燈人語,2017.3
[3]廖素婷.作文講評課之互評模式探究.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2015(01)
[4]狄獻琴.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體驗。新課程學習(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