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位家長請我給他的孩子“看一下作文”。她的孩子才一年級,寫了篇介紹怎樣做饅頭的小短文。作文寫得很認真,把制作饅頭的每種原料、每道工序都寫得清清楚楚,作為一年級的小朋友,寫成這樣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
我說:“寫得不錯。”家長不放心,“有什么問題嗎?”“沒有,寫得很好?!薄坝惺裁吹胤叫枰膯??”“沒有?!奔议L“哦”了聲,說了謝謝。
第二天,家長又來找我,還是把那篇小短文發(fā)給我看,說是改了幾個字。我看了,說:“不錯。”“沒有問題了嗎?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我簡直哭笑不得,我已經(jīng)說了好多遍“不錯,沒問題” ,她還是不放心,難道非得找出點毛病來,才能證明我確實是個老師,不是冒牌貨?!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有這種根深蒂固的意識,把自己當成醫(yī)生,有妙手回春之大能,而孩子就是病人,天生就是拿來給我們治的,如果看了作文不指點幾句,簡直就是失職。但即使是真醫(yī)生,也要恪守希波克拉底的訓誡“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過多”,何況孩子并不是病人,孩子本身的靈性很可能超我們大人,我們對孩子的指導未必都正確,寫作的能力還真不是教出來的。
欣賞是最寶貴的教育,所以我不會采取“精批細改”的方式,從字詞句篇全方位去解剖一篇作文。我更多的時候是把自己當成讀者,去傾聽,去理解,去回應,讓孩子在交流中自然領(lǐng)悟怎樣用文字來表達。我覺得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僅是寫作上的成長,也是人格上的成長——更有好處。
(摘自《北京晚報》魯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