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浙燕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鳳凰小學)
【教學內容】
浙教版二年級上冊第4、5頁。
【教學過程】
1.出示圖片。
2.學生嘗試:分一分,畫一畫。
3.分類對比,揭示“平均分”。
師:你能看出這些圖片是怎么分的嗎?
生:一共有12個蘿卜,分了6份,每份都有2個。
生:把12個蘿卜分成2份,一份只有2個,另一份有10個。
師:如果要把這些分法分成兩類,你會怎么分?
生:分得一樣多的為一類;分得不一樣多的為另一類。
師: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并出示定義)今天我們重點來研究平均分。
【設計意圖:從分蘿卜的童話情境引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日常分東西的知識經驗和語言經驗。把分物的結果分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兩類,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p>
4.繼續(xù)拓展,突出平均分的本質。
師:把12個蘿卜平均分,還有不同的方法嗎?請你再來畫一畫,說一說,看誰得說又對又好。
生∶12個蘿卜,3個 3個分(師:每份分3個),可以分4份。
生:我把12個蘿卜分成1個1個的。
師:你能不能這樣說一說:一共有( )份,每份分了( )個,可以分( )份?
生:一共有12個蘿卜,每份分了1個,可以分12份。
生:一共有12個蘿卜,每份分了4個,可以分3份。
(教師整體呈現每份1個、2個、3個、4個、6個平均分的圖片)
師:仔細看看,它們都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生:它們都是平均分,因為它們每份分得一樣多。
師:一起讀一讀:每份分得一樣多,叫做平均分。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繼續(xù)體會平均分的含義,熟悉其中的數量結構及語言表達的范式。整體對比,概括、凸顯平均分的本質?!?/p>
(1)小練習:判斷“平均分”。
師:蘋果和正方形的圖為什么是平均分?
生:這兩幅圖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師:誰能用“一共有()個,每份分了()個,可以分()份”來說一說?
師:珠子的圖為什么不是平均分?
生:數量不一樣,一份是4顆,一份是5顆,還有一份是6顆。
師:每份分得不一樣多,所以不是平均分。那你們有辦法讓它變成平均分嗎?
生:把最右邊的一顆珠子移給最左邊。
師:移過去以后有什么變化?
生: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5顆,就是平均分了。
【設計意圖:把不是平均分的轉化成平均分,深化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也為日后學習平均數等知識預留經驗?!?/p>
(2)總結說明“平均分”。
師:學到這里,誰能說說什么叫做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生:平均分就是把一堆東西分成一份一份的,每份一樣多。
1.分牌游戲。
2.小組反饋。
師:你們組是怎么平均分的?
生:我們組有4人,我們按每人1張,1張1張地分,一共分了11次。
生:我們組認為牌比較多,所以先每人分了10張,還剩4張,每人再分1張,每人共分得11張。
生:我們組先數了一下,一共有44張牌,那每人分11張,正好分給4個人。
3.視頻反饋。
師:我們再來看看各組不同的分法,注意體會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視頻一:每人1張,分了11次。
視頻二:每人2張,分5次;剩余4張,每人1張。
視頻三:每人10張,剩余4張,每人1張。
師:現在誰來說說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最后都是每人分到了11張,都是平均分。
師: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生:有的組是按人數,1張1張分的;還有的組是1份1份分的,正好分給4位同學。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平均分時,根據分的條件不同,有時我們1個1個分,有時我們1份1份分,以后我們還要深入去學習。
【設計意圖: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特別設計了“分牌”游戲,展開平均分的過程,讓學生直觀體會平均分的方法:一種是確定份數,一個一個分;另一種是確定每份數,再一份一份分——這兩種方法其實分別聯系著等分除和包含除?!?/p>
1.把15棵青菜2棵2棵分、3棵3棵分……用1個點子代表一棵青菜,有哪些分法?
師:請檢查,下圖這位同學做的對嗎?說說他是怎么分的?是不是平均分?
生:15棵青菜,每份3棵,有5份,這幅圖是平均分的。
師:誰能說說第四幅圖?
生:15棵青菜,每份6棵,有2份,還剩3棵,不是平均分。
2.對比結果,感知“有余”。
師:我們來看這四幅圖,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有些圖分完沒有剩余,有些圖分完有剩余。
師:你們分的呢?
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分東西,有時正好平均分完,有時平均分后還有剩余。以后我們會進一步學習。
【設計意圖:等分15個點子的練習,相對開放,學生可以自主設定每份的數量,進一步熟悉除法的結構;此外,很自然地出現分后無余和分后有余兩種情況,也聯系著“整除”和“帶余除法”的學習?!?/p>
師:今天的平均分我們就學習到這里。說說你對平均分有些什么新的了解?
生:平均分有時是一個一個分給別人,有時是幾個一份,幾個一份地來分。
生:平均分可以按“一共多少個,每份分幾個,分了多少份”說。
生:我知道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教學反思】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來感知、理解和強化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真正在活動中生成、從過程中體驗、在反思中建構需要精心去設計和組織相關的活動。
本課一共設計了三個活動?;顒右唬悍痔}卜,主要從一般分物情況中區(qū)分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活動二:分牌,主要親歷平均分的過程,體會等分除和包含除兩種方法;活動三:分青菜,了解無余和有余的情況。這些活動,既一脈相承——知識上,都是平均分;方法上,都是分類和概括,又各有側重,有整體突出平均分本質的,有深入分析平均分內涵的,為除法意義的各個側面做好準備。
準備材料是操作活動有效進行的重要物質基礎。要根據教學目標選取材料,充分預設學生思維的走向,有利于學生通過材料感知數學內容,聚焦本原問題。本課中的“分牌游戲”,我們通過預測學生的反應,做了一些“加減法”。1.加。增加紙牌的數量,增加1張1張分的可能性。(牌少的情況下,學生更傾向于應用乘法基礎,計算出每份數,這就無法體驗平均分過程的差別)2.減。降低紙牌的修飾度,取出大小王,避免無關因素干擾。學生自主操作以后,我們又特別錄制了典型分法的視頻,引導學生反復觀察、反思分的過程,體會不同的平均分方法及其聯系。
活動只是感性認知,要從活動中升華出經驗,特別是能作為理性學習基礎的經驗,還需要教師組織有效的交流和反饋。本課的反饋始終抓住兩條。其一,設定相對統一的句式說說單幅圖像的數量結構,在這種反復中讓學生體會到總量、每份數和份數的存在及關系,為建構除法模型做準備;其二,整體觀察,作出比較和概括,在這種反復中幫助學生形成分類的思想方法,指導他們解決更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