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預模式在腦梗死后抑郁癥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106例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患者,予以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方法,予以研究組心理干預模式,觀察兩組護理療效等情況。結果:參照組總有效率為90.5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38%,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參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HAMD評分分別為(11.6±2.7)、(14.1±1.7),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11.1±2.2)、(18.3±1.3),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梗死患后抑郁癥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措施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心理干預模式;腦梗死;后抑郁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8)05-123-02
引言:
腦梗死后抑郁癥是臨床常見疾病,不僅會使患者產生抑郁、焦慮等癥狀,還會降低患者對自身的認知,相關資料顯示該病的發(fā)病率在50%左右。為了改善不良情緒對患者的影響,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選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6例腦梗死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分別從行為干預、和家屬進行交流進行分析,旨在改善我院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緒,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6例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患者,其中參照組男女分別為:33例、20例,所占比重分別為:62.26%、37.74%,年齡最大和最小分別為:85歲、52歲,平均為(67.5±2.4)歲,對照組男女分別為:34例、19例,所占比重分別為:64.15%、35.85%,年齡最大和最小分別為:84歲、51歲,平均為(66.4±5.3)歲;納入標準:①經MRI和CT診斷均為腦梗死患者;②經抑郁評分量表檢測均為抑郁情緒患者,評分大于17分;③順從性較高患者;④所有患者均采取自愿原則參與此次研究,且簽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器官損傷嚴重患者;②昏迷患者;③聽力存在障礙,且意識模糊;④體溫、脈搏等指標不穩(wěn)定患者;分析兩組年齡等臨床資料,差異不明顯,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參照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模式,具體如下:第一,要和患者建立良好關系,加強交流,進行疏導,為患者講解有關腦梗死方面的知識,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護理隊伍中,幫助患者建立對治療的信心,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醫(yī)生的治療中[1]。第二,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不同的護理方案,傾聽患者內心所憂,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若發(fā)現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時,可以鼓勵患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放松心情,比如聽音樂、看搞笑視頻等[2]。第三,行為治療,如果醫(yī)院條件允許,可以為患者制定有關該疾病方面的小冊子或者通過播放視頻、開展講座的方式為患者講解有關治療方面的措施,對患者加強教育[3]。第四,集體治療,當患者有不良情緒時,可鼓勵患者和治療成功患加強交流,選用合理方式排泄患者心頭的不良情緒[4]。
1.3 療效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HAMD評分以及護理療效,其中顯效:護理后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有所好轉,抑郁評分下降大于6分;有效:護理后患者不良情緒有所改善,抑郁評分下降5分左右;無效:護理后患者不良情緒沒有改善,抑郁評分下降小于3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計算機軟件收集數據,將收集的數據輸入SPSS20.0軟件中,對其分析,用T和X2檢驗,用(n/%)表示計數資料,若P<0.05,則表明兩組數據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療效對比 參照組總有效率為90.5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38%,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護理相關指標對比 護理后參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HAMD評分分別為(11.6±2.7)、(14.1±1.7),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11.1±2.2)、(18.3±1.3),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梗死后患者的中樞神經收到損傷,使神經通路受到影響,進而使患者身體部分功能失去平衡,產生抑郁情緒。在臨床實踐中該病的發(fā)生幾率較大,該病發(fā)生時,患者通常會產生孤獨、恐懼等心理,長時間治療會增加患者的經濟壓力和心理負擔。相關研究資料顯示,身體偏癱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長時間臥床,對自身病情缺乏正確認知,進而使人格發(fā)生變化,對新事物不感興趣,進而產生抑郁、焦慮等情緒[5]。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參照組總有效率為90.5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38%,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參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HAMD評分分別為(11.6±2.7)、(14.1±1.7),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11.1±2.2)、(18.3±1.3),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對腦梗死患后抑郁癥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措施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沈嫣,祝春英.抑郁癥患者醫(yī)護合作式心理護理決策模式應用實踐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24):3516-3518.
[2]盧雪珍,陳文霞,吳輝霞.Roy適應模式實施心理舒適護理在產后抑郁癥患者中應用的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13(22):168-171.
[3]楊濤.心理護理在腦梗死后抑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4):25-27.
[4]劉宇,高倩,高寧,等.腦梗死并發(fā)心理障礙患者采用多學科協作護理新模式效果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8(2).
[5]馬彩娥.心理認知護理干預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S1):354-355.
作者簡介:作者:原小華 出生年月(1981.03-)性別:女 學歷:本科 籍貫:焦作 單位:河南省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神經重癥病區(qū) 職稱及職務:主管護師 研究方向:神經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