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名
年底選舉日益臨近,臺灣政客又開啟了“撒嬌模式”。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直言,在美國,弱者形象及裝可愛是不被青睞的;但在臺灣,政客撒嬌賣萌卻普遍存在。
在島內政壇,臺北市長柯文哲是公認的比較愛撒嬌的政治人物。他經常在社交媒體發(fā)一些自己戴可愛帽子的照片,表情討喜。有媒體總結他這些年因大嘴巴惹禍,但很快得到諒解的“秘訣”,其中之一就是道歉時裝可愛,招牌動作則是摸頭,表現(xiàn)出很無辜的樣子。前“立委”蔡正元在政論節(jié)目中批評說,柯文哲總是用一些討喜的方式來處理事情,動不動就伸伸舌頭,“是要讓人家覺得你很可愛嗎?”
喜歡撒嬌的政治人物不止他一個。像臺灣地區(qū)前領導人馬英九卸任后,常把生活點滴發(fā)到社群網(wǎng)站與網(wǎng)民分享。在一次開學日上,他曬出一張賣萌裝可愛的照片,只見他單腿站在地上,雙手在頭上比出愛心狀。該照片吸引3.6萬網(wǎng)民點贊。在臺灣指標民調公布的島內政治人物好感度調查中,新北市長朱立倫排名第五,他自言應是“可愛”讓大家對他產生好感。
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9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分析稱,臺灣“裝可愛文化”背后牽涉的是全球化與大眾傳播的影響,以及民主化后政治勢力的變化等。1987年“解嚴”之前,臺灣大眾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幾乎都是中國的傳統(tǒng)婦女形象,像《星星知我心》就是標準的以溫柔賢淑女性為主角的電視?。弧敖鈬馈敝?,不同文化元素得以出現(xiàn)在大眾文化中,但臺灣此時的電視劇比以往更常出現(xiàn)“不食人間煙火”的女性角色,尤以瓊瑤系列為代表。上世紀90年代之后,臺灣流行文化開始受到全球化尤其日本文化的影響,大量動漫作品進入臺灣,日本的“可愛文化”也漸漸本地化,像“可愛教主”楊丞琳的形象就跟以往“中國古典”形象有很大差異?!犊滴鮼砹恕贰洞髮W生了沒》等綜藝節(jié)目也一再強調撒嬌的重要性。
這種風氣漸漸進入政治領域。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稱,由于選舉,臺灣政客通常要想辦法變得親民、可靠,且能使民眾開心。開創(chuàng)這種潮流的是陳水扁,1998年他競選臺北市長時創(chuàng)造了很多可愛的選舉產品,如阿扁娃娃、阿扁T恤、鑰匙圈和手機套等。2016年“大選”,蔡英文的小豬以及她跟貓的合影,都是“可愛文化”下的產物。有評論反思稱,“撒嬌文化”導致臺灣政壇“女人氣十足”,媒體關注焦點往往不在兩岸關系和民生問題上,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民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