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羅曉紅,潘耀柱
(蘭州軍區(qū)蘭州總醫(yī)院 1.內(nèi)分泌科,2.血液科,甘肅 蘭州 730050)
朗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癥(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是兒童和青少年好發(fā)的多系統(tǒng)性疾病。LCH少數(shù)可累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特別是下丘腦-垂體區(qū)(hypotha lamus-pituitary region, HPR),引起中樞性尿崩癥(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 CDI)。自2012年2月該院收治伴中樞性尿崩癥2例,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36歲,因多尿、多飲9年余,間斷胸悶、氣短7年入院。緣于2006年初無誘因多尿、多飲,2006年10月行垂體MRI示:垂體柄后方病灶,診斷為垂體性尿崩癥,予氫氯噻嗪等藥物控制尿量。2008年10月患者上述癥狀加重,且出現(xiàn)胸悶、氣短,于某醫(yī)院就診,胸部CT提示:右側(cè)氣胸形成,雙肺感染,以間質(zhì)為著。行垂體MRI:垂體柄后方病灶與2006年10月比較縮小,松果體囊腫;給予長效鞣酸加壓素并抗感染治療,好轉(zhuǎn)出院。2011年1月胸悶、氣短癥狀再次出現(xiàn),且進行性加重,復查胸部CT提示:雙肺異常改變,考慮組織細胞增生癥并左側(cè)氣胸(較前比較加重)。2012年3月于當?shù)蒯t(yī)院行胸片檢查提示:右側(cè)氣胸、肺野壓縮約30%。3月2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肺上葉楔形切除術,病理片送該院閱片:見大量朗格漢斯細胞伴嗜酸性粒細胞和小淋巴細胞浸潤,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增生細胞S-100(++),CD1a(++),CD68(++),HMB45(-),CKP(-),EMA(-),CD45(++),CD21(-),CD23(-),Ki-67 核陽性細胞指數(shù)>20%(見圖1)。3月22日以“LCH”收住該院,行骨髓示大致正常。定期予多療程聯(lián)合化療。自2012年7月維持化療至今。
患兒,女性,4歲,因左下頜包塊2年余,多飲、多尿8月余,于2014年10月5日入院。緣于2012年5月初頭皮出現(xiàn)糠麩樣脫屑,并左下頜包塊,無發(fā)熱等,就診于該院,行左下頜骨骨質(zhì)活檢提示LCH(見圖2)。免疫組織化學染色:CK(-)、LCA(弱陽性)、S100(+)、CD68(++)、CD1a(+)、Vim(-)、Ki-67 9%;X射線檢查提示,顱骨多發(fā)骨破壞,診斷LCH,受累器官骨、皮膚,給予LCH-Ⅲ-Group 1方案(長春花堿+甲氨蝶呤+6MP方案)聯(lián)合化療6療程,皮疹好轉(zhuǎn),左下頜包塊縮小于2013年5月遵醫(yī)囑停藥。2014年1月患兒無誘因出現(xiàn)煩渴、多飲、多尿,進行性加重,于2014年3月19日再來該院就診,入院后查垂體激素:垂體泌乳素31.4 μg/L;尿常規(guī)示:尿比重1.005,行頭顱核磁檢查示:垂體高約5.3 mm,垂體柄較前增粗;全身骨X射線示:左側(cè)下頜骨密度欠均勻,余頭顱骨及雙側(cè)上肢諸骨未見骨質(zhì)破壞;胸部CT示:兩肺支氣管血管束增多,肺內(nèi)未見實質(zhì)浸潤。診斷考慮LCH復發(fā),垂體受累,中樞性尿崩癥,給予聯(lián)合化療多次,癥狀緩解,目前維持化療中。
圖1 36歲患者肺部病灶病理 (×200)
圖2 4歲患兒下頜骨病灶病理 (×200)
LCH兒童多見,發(fā)病率約為2~10/100萬。病理診斷為確診金標準。免疫組織化學S100、CD207及CD1a陽性,電鏡下可見Birbeck小體為典型病理表現(xiàn)。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1],50%~60% LCH病理標本中BRAF基因V600E點突變,該突變與LCH疾病階段或何種器官浸潤無相關。不論是否有BRAF V600E突變,幾乎所有病變組織都檢測到BRAF下游信號ERK的活化;同時在BRAF V600E突變陰性病理標本中檢測到其他RAS、MEK基因突變,RAS-RAF-MEK-ERK信號通路在LCH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具重要地位[2]。細胞起源方面,朗格罕細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分化成的髓系樹突狀細胞[2],表達CD1a、CD207等。
LCH治療藥物(包括激素、克拉屈濱、沙利度胺及聯(lián)合化療等)。近年來報道BRAF V600E突變可用BRAF抑制劑靶向性治療,靶向藥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用于成人黑色素瘤,但BRAF抑制劑治療LCH僅見少量病例或個案報道[3],療效佳。
尿崩癥常由LCH損害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垂體后葉細胞,是LCH最常見內(nèi)分泌表現(xiàn)。有兒童患者研究表明[4],特發(fā)性尿崩癥有19%最終進展為LCH;大約50%以尿崩癥為首發(fā)表現(xiàn)LCH患者診斷時即有垂體前葉功能不足,或在此后10年內(nèi)會發(fā)展到垂體前葉功能不足[5](包括繼發(fā)性閉經(jīng)、垂體功能減退、生長激素缺乏癥、腎上腺功能減退及異常的促性腺激素)。
CDI繼發(fā)于LCH患者50%~80%出現(xiàn)尿崩癥1年內(nèi)發(fā)展出其他部位病灶(包括骨、肺及皮膚)。診斷時多系統(tǒng)或頭面部受累的LCH患者[6](特別是眼眶、乳突及顳骨受累者),病程中進展為CDI機率增加,而75%伴CDI患者有眼眶、乳突及顳骨受累者。36歲患者在CDI后1年余進展為肺部LCH,4歲患兒則是多器官受累,先出現(xiàn)LCH后伴發(fā)C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