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艷,羅 窅,覃莎娜,余昌云,張曉南
(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sequelae of PID)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遺留病變,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但亦有無急性盆腔炎病史,初始即表現(xiàn)為慢性炎性病變者。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較頑固,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可急性發(fā)作。經過我科多年臨床總結,發(fā)現(xiàn)運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盆腔炎具有直達病灶方、臨床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等優(yōu)點,且在治療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2月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婦科納入標準的病例54例,年齡18至48歲,病程持續(xù)時間為3個月至4年。將90例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西藥組、中藥組、綜合組3組,每組30例,各組患者性別、病程經卡方檢驗,(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各組年齡經t檢驗,(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1 中藥灌腸藥物
蛇床子30 g、苦參30 g、地丁30 g、莪術30 g、三棱30 g、土茯苓30 g、艾葉30 g、丹皮20 g、赤芍20 g、白芷20 g、桂枝20 g,藥物加水約500 mL,浸泡30 min,文火煎2次,煎藥25 min/次,濾取藥液混合,濃縮至100 mL備用。
1.2.2 灌腸方法
灌腸藥物降溫至40度左右行灌腸,在患者排空二便之后,再行灌腸治療,灌腸時患者體位一般是臀高于頭,常常使用輸液器,插入患者直腸,插入的深度一般以12 cm左右為宜,并且還要動作輕柔,以減輕對患者直腸粘膜的損傷,灌腸時一定要囑患者動作一定要緩慢操作,避免損害。拔出灌腸管時一定要注意讓病人抬臀部,抱膝彎腰,盡量不要擠壓到腹部,以防止藥物溢出。灌腸時間以睡前為益,盡量使藥物在直腸內保留至第二日清晨,若患者難以保留,應至少保留30分鐘至1小時,使藥液盡量自體吸收。每日一劑,日一次。
1.2.3 護理
盆腔炎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常以腹痛為主,因疼痛以隱痛、脹痛為主,故臨床中常被忽視,不能及時診療,常發(fā)展成慢性疾病,病程較長,遷延難愈。如不及時治療,后發(fā)為盆腔炎性疾病,病情雖不屬危重,但會對患者生育照成影響,嚴重者可致不孕,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護理及臨床醫(yī)生應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其樹立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并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1.2.4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療效等級 評價標準痊愈癥狀、體征均恢復正常顯效 癥狀消失,婦科檢查有明顯改善,治療后比治療前積分減低2/3以上有效 癥狀、體征及檢查均有減輕,治療后比治療前積分降低1/3以上無效 治療后無改善
(1)婦科檢查:子宮位置較固定,活動受限,或附件區(qū)可觸及條索狀物或包塊、增厚、壓痛等。
(2)臨床表現(xiàn)以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部位主要是位于下腹部,甚至連及腰骶部,常伴有上述部位的墜脹感,每逢勞累、排便和性交后加重,休息后可緩解。
(1)符合本病診斷標準者;
(2)自愿參加本實驗者;
(3)隨診可靠,無漏用、斷用藥物者;
(1)有心血管、肝、腎及內分泌系統(tǒng)嚴重疾病及精神異常患者;
(2)隨診不可靠者;
(3)對本實驗所用藥物過敏者;
(4)診斷不明確者;
在進行中藥保留灌腸的5 4例患者中,痊愈26(48.1%),顯效17例(31.5%),有效6例(11.1%),無效5例(9.3%),治療總有效率為90.7%。
盆腔炎性疾病通常發(fā)生在生育年齡的女性,其中大部分是多個角色,家庭和社會的商業(yè)、經濟、婚姻、人際關系,照顧老人和孩子教育等等的各個方面的壓力,因為長時間遭受盆腔炎的困擾,患者常常表現(xiàn)出不耐煩、焦慮、不安、憂慮。然而,抑郁情緒會導致內臟功能紊亂并加重
疾病。故在治療同時護理人員應根據(jù)病人的心理問題,利用心理學知識,為病人提供心理疏導,進行心理關懷,盡量避免不利于患者治療、康復的言行,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懼和緊張心情,增強他們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地接受和配合各種治療措施[2]。生活中應正常工作和勞逸,不應過度勞累,寒冷適宜,注意個人衛(wèi)生,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指導病人合理飲食,營養(yǎng)豐富,進食易消化養(yǎng)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