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山東省新汶礦業(yè)集團華豐煤礦醫(yī)院,山東 泰安 271213)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在冠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由于斑塊破裂導致血小板在斑塊表面聚集形成血栓而造成冠脈的急性、持續(xù)性缺血缺氧引發(fā)心肌的壞死。AMI在國內外均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具報道全球每年有1700萬人群死于心血管疾病,而50%以上死因均為心肌梗死,位于人類死亡原因首位,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據報道[1],國際公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時間窗”為發(fā)病后6h內,且時間越早,溶栓再通效果越佳。因此在發(fā)病后盡早恢復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改善心肌供血及缺氧狀態(tài),有利于改善預后。本研究分析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探究瑞替普酶在急救溶栓中的應用價值,現作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資料,年齡35~72歲,平均(54.3±3.8)歲,排除合并有可疑性主動脈夾層、腦出血史或出血性傾向疾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及有近期外傷手術史等。梗死類型:72例廣泛前壁梗死,20例前壁和前間壁梗死,8例高側壁,下壁為2例。經統計學分析,組間患者其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等基本資料對比后,P值在0.05以上。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積極搶救治療,包括吸氧、鎮(zhèn)痛、β受體類和他汀類等常規(guī)藥物及溶栓前后常規(guī)給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藥物的治療。
對照組:溶栓藥物為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12020485),進行靜脈滴注將150萬u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控制時間為30 min內,溶栓后繼續(xù)進行基礎抗凝治療。
觀察組:溶栓藥物為瑞替普酶(愛德藥業(yè)北京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 S20030095),行靜脈注射,首次注射18 mg時間控制為2~3 min,半小時后再次注射18 mg,兩次期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劑量為1 mg/kg。
溶栓再通指征:①溶栓后60~90 min內ST抬高后回落>50%;②溶栓后2 h內癥狀如胸痛等明顯緩解;③溶栓后2~3 h,房室阻滯、室性心律失常等明顯改善或消失或下壁梗死患者有竇房阻滯、竇性心率失?;虬橛械脱獕旱劝Y狀出現;④發(fā)病后14 h內血清CK-MB酶鋒提前出現。具備上述4項中2項或以上者考慮再通,但②與③組合不能作為診斷再通的標準。
表1 比較兩組溶栓后2 h內血管再通情況 [n(%)]
觀察組溶栓護發(fā)生1例梗死后心絞痛、1例心力衰竭和1例休克,對照組發(fā)生1例死亡,1例出現再梗死、1例梗死后心絞痛、2例心力衰竭,兩組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溶栓成功后患者住院期間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 [n(%)]
臨床實踐證明,急性心肌梗死實現早期的血液再灌注能有效的降低心肌損傷,快速有效的恢復心室功能,維持心臟心電和生理功能的正常,防止心臟因缺血缺氧發(fā)生的心室重構及嚴重心律失常、出血等惡性事件的發(fā)生,最終提高遠期生存率,改善預后。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應用溶栓劑為尿激酶,為臨床第一代溶栓藥物,由于其不具備纖維蛋白的選擇性,對全身纖溶系統都具影響,且具有一定抗原性,可導致機體產生變態(tài)反應,因此不適合重復應用,據統計溶栓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僅為50%左右。觀察組患者應用瑞替普酶溶栓,該藥為第三代溶栓藥物,是一種新型的充足非糖基化纖溶酶原激活劑的突變體,與尿激酶比較,結構發(fā)生改變,具有較強纖維蛋白選擇性,可避免對纖維蛋白原的講解,不會引起全身反應,其次降低了與肝臟清除受體結合力,半衰期延長至11~16 min左右。
有研究顯示,瑞替普酶溶栓機理為能與賴氨酸和纖維蛋白進行特異結合,并可在局部激活相關纖維酶原,迅速分解血栓中的纖維蛋白,瑞替普酶結合血栓相對松散,提高了對血凝栓的穿透力,提高了藥物的溶栓效果。本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溶栓后2 h內臨血管再通率高達88.24%,而對照組患者血管再通率僅為50.98%,兩組差異顯著,P<0.05。這與上述研究一致。FOX KA等研究[2]認為,在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后3 h內進行溶栓效果較好,可達到臨床PCI治療效果。因此急性心梗實行早期溶栓具有臨床治療意義。兩組患者溶栓治療后發(fā)生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再梗死、梗死后心絞痛等均較少,兩組差異不明顯,P>0.05。本研究結果低于白瑞文等研究[3]結果,分析原因可能是隨訪期為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間,時間較短,且選取研究樣本不夠多,需作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