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連娟,楊 萍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一醫(yī)院分院檢驗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心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中比較多發(fā),近兩年來,因為心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致死率、致殘率逐步呈攀升態(tài)勢,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安全健康。臨床盡早診治心腦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大的臨床意義[1]?,F(xiàn)階段,凝血功能檢驗在診斷心腦血管疾病中比較常見。對此本文特此分析了凝血功能檢驗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判斷的價值。現(xiàn)做如下報道。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于2017年02月~2018年02月收治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以正常值為參考標準,根據(jù)患者入院后指標檢測結果,將低于或高于正常水平30%、≥3個指標的患者納入研究組,反之則納入常規(guī)組,各45例。研究組中24例男性研究對象,21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45~77(61.6±3.3)歲;常規(guī)組中25例男性研究對象,20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44~77(61.5±3.6)歲。經醫(yī)學倫理委員同意批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臨床資料比較提示P>0.05,可比性較大。
臨床治療以患者具體病情實施相應的對癥處理。抽取并檢驗患者入院后、出血后48 h、96 h空腹靜脈血,使用全自動血凝儀以及相關配套試劑,嚴格按照有關說明進行操作。
記錄兩組致死率、致殘率,并對不同階段所檢驗的凝血功能指標進行比較,主要有TT(血漿凝血酶時間)、P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AP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原時間)、D-dimer(D-二聚體)。各項指標參考范圍為:TT為(15.0±1.0)s、PT為(12.0±2.0)s、APTT為(36.0±7.0)s、D-dimer為(0.30±0.46)ug/L。
將所得數(shù)據(jù)錄入SPSS 22.0軟件,予以統(tǒng)計分析。以[n(%)]為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比較組間差異;以(±s)為計量資料,用t比較組間差異。以P<0.05表示組間結果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致死率20.00%(9/45)、致殘率28.89%(13/45)均高于常規(guī)組6.67%(3/45)、2.22%(1/45),組間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7.687,P<0.05;x2=12.335,P<0.05)。
研究組TT、PT、APTT、D-dimer等指標變化幅度較常規(guī)組更為明顯,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檢驗指標值比較(±s)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檢驗指標值比較(±s)
注:比較常規(guī)組,*P<0.05
小組 時間 TT(s) PT(s) APTT(s) D-dimer(ug/L)研究組(n=45)入院后 17.1±2.2 12.5±0.1 35.1±4.3 0.4±0.2 48 h 17.9±3.2* 17.1±0.4* 38.4±5.7* 0.9±0.4*96 h 18.0±2.9* 19.9±0.7* 39.9±4.2* 1.3±0.2*常規(guī)組(n=45)入院后 15.6±2.6 11.2±0.8 32.2±4.7 0.4±0.1 48 h 16.2±2.6 13.4±0.7 34.2±4.2 0.4±0.2 96 h 16.7±2.3 16.5±0.8 36.8±4.1 0.5±0.1
及時且有效的控制血脂、血壓水平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有研究指出心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高血脂的關系十分密切,其中氧化LDL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2]。該病對患者的安全健康具有嚴重的威脅,存在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發(fā)病率以及高復發(fā)率等特點,因為該病所致的并發(fā)癥也比較多。本文中,比較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凝血功能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各項指標變化幅度更為明顯,且研究組致殘率、致死率較常規(guī)組更高,提示研究組患者預后更差。PT、APTT是臨床檢測凝血功能比較常用的指標,這兩項指標涉及諸多凝血因子,雖然PT、APTT時間延長在臨床檢驗中并不具備確定性意義,但是PT、APTT時間延長時,則說明患者有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礙,需警惕患者有無出血。D-二聚體與纖溶活性能夠進行反應,當處于高凝血狀態(tài)時,D-二聚體水平就會提高。
總之,凝血功能檢驗在判斷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中具有較高的價值,值得臨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