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爽 胡鵬宇 王賽頔 張帥 魯楊 柴曉玲
摘 要:利用常規(guī)自動站觀測資料和Micpas實況資料,對2018年3月14日至15日沈陽地區(qū)1次大雪天氣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此次降雪過程是在高空低槽、低空切變線和地面冷鋒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和緩慢的系統移速是導致此次降雪量級偏大的重要原因;降水相態(tài)的演變與溫度的垂直分布存在良好的對應關系。
關鍵詞:降雪;相態(tài)轉換,0℃層高度
中圖分類號 P458.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0-0137-02
隨著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大城市面對極端氣象災害的脆弱性也日益凸顯,冬季降雪以及雨夾雪天氣會給網絡通訊、城市交通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張琳娜等[1]統計分析了近31年北京地區(qū)冬季出現雨夾雪天氣的季節(jié)特征,并得到與雨雪轉換關系密切的6個物理量,即:T850、T925、T1000、H1000-700、H1000-850和地面(2m溫度、2m相對濕度的結合量)。翟亮等[2]對1次降雪過程的預報進行偏差分析認為,雨雪轉換的時間與0℃層高度的變化關系密切。徐輝等[3]發(fā)現降水相態(tài)依賴于溫度的垂直結構,后者的細微改變將決定最終到達地面的降水類型。
2018年3月14日夜間至15日白天,沈陽地區(qū)出現自入冬以來最大的一次雨夾雪天氣過程,本文利用常規(guī)自動站觀測資料和Micaps實況數據資料,對此次過程的形成進行了分析。
1 過程介紹
2018年3月14日18時至15日10時,沈陽市出現小雨轉大雪、局部暴雪天氣。全市平均降水量達9.9mm,法庫降水量最大為17.2mm,新民降水量最小為3.3mm;全市平均降雪量為6.9mm,渾南降雪量最大為11.0mm,達到暴雪量級,新民降雪量最小為1.4mm,為小雪量級。最大積雪深度出現在渾南,為13.0cm,最小積雪深度出現在新民,為0.2cm。
2 天氣形勢
2018年3月14日08時,高空500hPa中高緯為“兩槽一脊”型,巴爾喀什湖以西存在一冷性低渦,并配合東北——西南走向的低槽,貝加爾湖以東至黑龍江省北部地區(qū)存在一冷性深槽,該低槽等溫線落后于等高線,有利于低槽繼續(xù)發(fā)展增強,此外,該低槽呈現槽后疏散,槽前匯合的形態(tài),導致低槽強度不斷增強且移速緩慢。700hPa形勢與500hPa相似,內蒙古東北部存在一冷式切變,切變前側存在明顯的西南急流,急流中心風速超過22m/s。在內蒙古與河北、遼寧交界處高空850hPa存在尺度較小的低壓環(huán)流,并配合一冷式切變,前側低空急流強盛。海平面氣壓場呈現北高南低的形勢,貝加爾湖地區(qū)為大范圍的高壓區(qū),等壓線中心值為1040hPa,我國北部大范圍地區(qū)受低壓系統控制,冷高壓前緣為地面冷鋒,遼寧地區(qū)位于地面倒槽頂部(圖1)。
此次降雪過程天氣系統相互配合,強烈的動力抬升條件有利于降雪過程觸發(fā)和增強,同時系統移速緩慢,在沈陽地區(qū)上空持續(xù)時間較長,配合良好的水汽輸送,利于降雪過程的持續(xù)。
3 相態(tài)轉換
2018年3月14日08時,沈陽地區(qū)上空地面至850hPa呈現逆溫,且溫度露點差小,水汽條件較好。14日20時至15日08時,沈陽地區(qū)上空整層均為濕層,有利于降水過程的持續(xù);20時0℃層高度略低于700hPa高度,因此前期降水相態(tài)以雨為主,15日08時自地面至高空均低于0℃,后期降水相態(tài)以雪為主(圖2)。
此次降水過程前期為降雨,隨著冷空氣的不斷滲透,溫度逐漸降低,降水相態(tài)在15日1時30分左右逐漸轉為雪。結合圖3可以發(fā)現,14日20時前,地面至850hPa均為偏南風,相應的層結溫度較高(850hPa溫度超過5℃,925hPa溫度超過4℃)。隨著冷空氣的不斷增強,各層結溫度迅速降低,至15日02時,850hPa溫度低于0℃,925hPa溫度低于2℃,此時降水相態(tài)逐漸轉為雪??梢?,降水相態(tài)的演變與溫度的垂直分布存在良好的對應關系。
4 結論
(1)此次降雪過程是在高空低槽、低空切變線和地面冷鋒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和緩慢的系統移速甚至停留是導致此次降雪量級較大的重要原因。
(2)降水相態(tài)的演變與溫度的垂直分布存在良好的對應關系,T850、T925和T1000在雨夾雪天氣過程的預報中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琳娜,郭銳,曾劍,等.北京地區(qū)冬季降水相態(tài)的識別判據研究[J].高原氣象,2013,32(6):1780-1786.
[2]翟亮,郭淳薇,馬新成,等.北京2016年"11.20"初雪預報偏差分析[J].氣象,2018,44(1):151-158.
[3]徐輝,宗志平.一次降水相態(tài)轉換過程中溫度垂直結構特征分析[J].高原氣象,2014,33(5):1271-1280.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