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
羅澍是一名“90后”,有人在他這個年齡剛剛走出校門,有人還在校園刻苦攻讀,可羅澍已經組建了自己的科研小團隊,成功造出了一顆名為“KS-1Q”號的試驗衛(wèi)星,并搭載我國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升空,順利完成預設任務。這是國內第一顆私人航天機構的科研航天載荷,也是第一顆國內的“創(chuàng)客衛(wèi)星”。這一天,羅澍還不到25歲。一時間,羅澍被國內外媒體冠以“天才”的美譽。但羅澍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才,他從小就是個“科技迷”,迷上火箭后加入了科技交流論壇,他的科研小團隊也是和論壇創(chuàng)始人合伙創(chuàng)建的。由玩家到專家,這中間有一條艱辛而又充滿無數驚喜的神秘道路。
讓我們來看一看,羅澍是怎樣走過這條神秘道路的。
羅澍是江西南昌人,2005年在南昌讀完小學六年級后,由于媽媽工作調動,羅澍隨家人搬遷到了廣東省湛江市。
羅澍生長在一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家庭,媽媽是工業(yè)自動化專業(yè)的大學教授,爸爸是工程師,家里大多都是與工程科技有關的圖書。受爸爸媽媽的影響,羅澍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做一些模型,嘗試各種實驗。他對電子、計算機、通信非常感興趣。為了研究這些,他經常會“肢解”一些簡單的電子產品,充分了解每個部件的性能。
爸爸媽媽對羅澍的愛好很支持,除了在經濟和實驗器材上給予幫助,他們還給他提供不少知識方面的幫助。但他們很少會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詳細地講給羅澍聽,只會告訴他幾個關鍵點,剩下的信息由羅澍通過實驗自己總結或者查閱資料獲取。這種“支持”強化了羅澍的主動性,求知欲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轉學到湛江后,13歲的羅澍升入初中,他的適應能力很強,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班級,在班上的成績也很突出。放學后,羅澍偶爾會和同學們一起踢會兒足球,足球是他最喜歡的體育運動,但更多的時候是回家寫完作業(yè)后沉浸在實驗中或者瀏覽網上的科技資訊。羅澍就是在這個時候走進科創(chuàng)論壇的。這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論壇,不少網友會把自己平時的研究報告發(fā)在論壇里,供大家討論。
第一次登錄論壇,羅澍有種找到“組織”的感覺。從那以后,沒事就泡在論壇里的羅澍經常和網友展開熱火朝天的交流討論。那時,羅澍的外公心臟不好,好幾次心絞痛發(fā)作都沒能及時被人發(fā)覺,好在病情不重,才得以脫險。羅澍從網上了解到,像外公這樣的心臟病患者,在病發(fā)時,只有4到6分鐘的黃金搶救時間,過了這個時間死亡率就會大大增加。外公能夠脫險實屬僥幸。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再次發(fā)生,熱愛發(fā)明的羅澍決定為外公發(fā)明一個能隨時監(jiān)測心電指標的儀器,這種心電自動報警裝置可以在心臟病患者病發(fā)時發(fā)出信號,使患者第一時間得到家人的關注。
羅澍的想法得到了家人和老師的支持,雖然學習任務越來越繁重,但每天羅澍都會擠出時間進行實驗,碰到技術問題就到圖書館找資料,或者向媽媽請教,但更多的是和論壇網友們討論。廢寢忘食自不必說,羅澍經常為了解決一個數據上的問題而熬到深夜。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忙活了大半年的羅澍最終成功發(fā)明了“便攜式心電監(jiān)護儀”,他利用移動網絡系統(tǒng),把手機改造為兩用,平時通信,必要時可以當作心電監(jiān)護報警器。通過輸入數據,當心電異常時,手機會自動發(fā)出聲光信號,10秒鐘內把患者的心率和所在方位等信息傳遞給家人。這個儀器攜帶輕便,操作簡單,一研制成功就獲得了大家的贊賞。
2010年9月,第19屆全國發(fā)明展覽會在西安舉行,全國23個省區(qū)市及港臺地區(qū)的1700多項發(fā)明成果參展。羅澍攜自己發(fā)明的“便攜式心電監(jiān)護儀”參賽,通過評委答辯和實驗測試,羅澍的發(fā)明成果脫穎而出,奪得了大賽金獎。后來,這項發(fā)明還參加了第八屆廣東省青少年發(fā)明獎評選活動,在全省600多項發(fā)明作品中獲得一等獎,成為粵西地區(qū)唯一的金獎。
自己的發(fā)明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自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羅澍并沒有因此沾沾自喜,把獲獎證書放在一邊的他又迷上了火箭。
但做火箭模型和實驗,相比電子類的產品還是有一點兒危險性的,畢竟要用到燃料。每次實驗,羅澍都會多次確認各種材料的配比,并且請爸爸媽媽再幫忙檢查一下。初入航天領域的羅澍遭受了頻繁的失敗,但他并不急躁也不覺得氣餒,用他的話說:“習慣了就好,不失敗哪來的經驗總結?!”良好的心態(tài)是非常好的助力,好學的羅澍在論壇好友的幫助下,可以成功建立火箭模型,也能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驗。
2011年5月,科創(chuàng)論壇成立了“科創(chuàng)航天局”,這是民間第一個探索火箭和航天活動的網上俱樂部,羅澍加入其中成為了會員。
那個時候,羅澍正在備戰(zhàn)高考,論壇里有人組織做一個飛行實驗,名為“萬戶一號”,羅澍也報名參與了這個項目。真正參與到項目中是在高考結束后的暑假,他和項目里的其他小伙伴一起來到貴州,參加論壇組織的一年一次的聚會。眾多好友聚在一起,大家紛紛為項目出謀劃策,相關的參與人員分別認領了各自負責的工作。在此之前,論壇里已經有人進行過類似的實驗,每個人的水平大家都了解。羅澍憑借自己扎實的理論基礎和一定的實驗經驗,也被邀請參與進來。
對于羅澍來說,雖然造衛(wèi)星造火箭聽起來非?!案叽笊稀保婚_始還是抱著“玩”的心態(tài)面對項目。他濃厚的興趣得到了極大的展示,每次實驗的成功都給他帶來極大的成就感。盡管每個人都做了充分的準備,但“萬戶一號”項目在開啟的過程中還是碰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技術方面不夠成熟,“燒錢”的實驗材料也讓他們不得不“勒緊褲腰帶”。第一次準備不充分的“萬戶一號”項目以失敗告終,羅澍并沒有深受打擊,相反,他認真的態(tài)度、高水平的知識儲備、溫和穩(wěn)定的心態(tài)以及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都得到論壇成員的高度認可。
在第一次參與火箭試飛期間,羅澍被中山大學通信工程專業(yè)自主招生錄取了。進入大學后,羅澍更加積極參與各種科學實驗。2013年,羅澍被選為“科創(chuàng)航天局”的總工程師,2014年6月29日,年僅22歲的羅澍,被正式任命為“科創(chuàng)航天局”第三任主席。大學的每一天羅澍都充分利用起來,他去過很多城市,參加一些研究所或大學生組織的關于航天領域相關實驗的項目研討會,還和科創(chuàng)論壇的幾位技術“大?!币黄鸱g了火箭知識入門讀物《嘯震長空》。
2014年7月,羅澍收到來自武漢一個海軍潛艇研究所的信息,稱他們當時做的產品需要導航設備,在全國搜尋后發(fā)現,只有羅澍這里有完全符合他們要求的慣性導航系統(tǒng),希望可以購買下來。羅澍把這個系統(tǒng)賣給了研究所,十幾萬元的售價,對于當時的羅澍來說,算一筆不小的收入??苿?chuàng)論壇一位叫劉虎的前輩告訴羅澍,他可以把羅澍他們研制的產品賣出去。因為研制火箭需要不小的開支,他們可以把已經研發(fā)出來的產品進行出售,借此維持火箭的研制。尚在讀大三的羅澍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他決定成立這么一家公司,既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能盈利。熟悉條文規(guī)定后,羅澍就帶著各種注冊用的資料和5000元保證金去了工商局。
廣東科創(chuàng)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就這樣成立了,劉虎和羅澍是公司的股東。劉虎是科創(chuàng)論壇的開創(chuàng)者,在劉虎的合作幫助下,羅澍開始了解公司管理運營方面的知識。
2015年7月,羅澍從大學畢業(yè)后直接去了自己的公司,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研制火箭和公司運營上。8月,在科創(chuàng)論壇的年會上,羅澍和科創(chuàng)論壇的伙伴們研制的火箭“YT-5(玉兔5號)”成功試飛,火箭的主體都成功回收,還收到了無線電監(jiān)測反饋的火箭飛行過程中的運動狀態(tài)、大氣狀態(tài)、通信信息等很多重要數據。這次成功給了羅澍很大的鼓勵,他越來越享受與火箭、衛(wèi)星打交道的過程。之后羅澍開始了衛(wèi)星的研制。
羅澍認為,火箭的研發(fā)純屬大家的興趣愛好,大眾化的商業(yè)前景短時間內很難實現,但微小衛(wèi)星不同,隨著現代電子技術、高集成化技術的發(fā)展,衛(wèi)星的成本越來越小,但商業(yè)化應用卻越來越廣?!翱苿?chuàng)航天局”當時已經發(fā)起了“開源衛(wèi)星計劃”的項目,他們希望設計一批實用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
第一顆試驗衛(wèi)星“KS-1Q”的研制比想象中吃力多了。那時候網上根本沒有制作衛(wèi)星的完整方法,即使有人發(fā)表了關于衛(wèi)星的實驗報告,也在很多關鍵數據上做了隱藏處理。盡管羅澍和他的團隊都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操作中依然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麻煩。
為了把電磁片連接到衛(wèi)星上,保證不至于在升空時被震碎,羅澍他們就做過不下50次實驗。薄薄的玻璃片一般的電磁片非常容易碎,沒有電磁片就采集不了數據,那幾天羅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幾乎不眠不休。電磁片的位置擺放不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加壓、不加壓,抽真空、不抽真空等不同因素影響下哪一種更有利,成了羅澍每天研究內容的一部分。光是涂的不同化學成分的膠水就買了十幾種。有的膠水硬化后掉渣,可能會搞壞精密的儀器;有的涂上去好好的,溫度一升高,膠水就帶著整片翹起來;有的輕輕一碰就剝離了儀器;還有的一搓就起毛……還要考慮到兼容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為此羅澍用上了全部的精力。
2016年11月10日,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發(fā)射中心機動發(fā)射陣地成功發(fā)射升空,羅澍公司自主研制的“KS-1Q”微小衛(wèi)星采用末級不分離搭載模式隨火箭成功進入太空。除了電源有些小問題,其他的都可以正常運行,數據的采集也能順利進行。
第一顆試驗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給了整個團隊莫大的鼓勵,他們立即投身于“KS-2”試驗衛(wèi)星的研制,作為下一顆升空衛(wèi)星的前身,“KS-2”在技術上完善修復了1號衛(wèi)星存在的問題。第一顆衛(wèi)星的成功也給羅澍的科創(chuàng)航天公司做了一次很好的宣傳,廣州開發(fā)區(qū)為他提供了研發(fā)經費,羅澍和他的團隊研發(fā)的下一個衛(wèi)星命名為“廣州開發(fā)區(qū)1號”。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顆更完美的衛(wèi)星能夠搭載2017年底發(fā)射升空的火箭。
隨著媒體的報道,羅澍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有人稱他為“天才”,羅澍自己卻不這么認為:“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所謂的‘天才,周圍比我厲害的‘大牛多的是?,F在取得的小小成績一方面是因為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帶來的,一方面就是我比較幸運罷了。這是個概率問題,事情做得多了,成功的機會就多了?!?p>
還有很多人說羅澍之所以成功與他優(yōu)越的家境有很大關系,否則光是購買那些實驗設備就足以攔住一大批航天愛好者。羅澍不否認,航天領域是非常“燒錢”的,但他從來不承認自己是“富二代”。羅澍還記得自己以前做實驗,爸爸媽媽第一時間會給予知識層面的支持與幫助。至于購買實驗設備及材料,媽媽會把家里的“財政”情況介紹給羅澍,會給羅澍一筆大致數目的資金,至于這筆資金是否夠用以及可以買哪些東西,需要羅澍自己規(guī)劃。
有一次,還在讀初三的羅澍因為實驗需要一個示波器,他所需要購買的那個設備售價將近3000元,專賣店優(yōu)惠后的報價也需要2600元。但羅澍覺得價格過高,于是他在網上找到了生產廠家的聯系方式,直接聯系了廠家的銷售員,剛好廠家在羅澍所在城市有產品銷售,于是羅澍直接找到這個銷售員的聯系方式,以1700元的低價買到了產品,當時即使是作為大學教授的媽媽也只是拿到1900元的最低報價。類似的事情有很多。羅澍覺得,富不富裕不是做科研的主要條件,最重要的是心態(tài),有了對科研的認真態(tài)度,總能有不錯的收獲。
羅澍的良好心態(tài)的確給了他很多堅持下去的勇氣,但最重要的依然還是那份單純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