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
【摘要】本文以鏡中我理論為主要分析視角,透過小組工作手法,幫助穆斯林流動兒童構建文化認知以促進其健康成長。研究表明,以鏡中我理論為基礎的穆斯林流動兒童文化適應過程為文化初遇、多元互動、自我認知、自我反思、心理融合。本項研究探索出的穆斯林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規(guī)律和社會工作方法、模式,為完善特殊兒童社會工作和尋找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道路提供了相對有價值的理論參考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穆斯林流動兒童 鏡中我 文化適應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發(fā)展,東西部的經濟增長水平逐漸擴大。西部地區(qū)打工人群涌向中東部發(fā)達城市中尋求發(fā)展機遇,民族間關系的適應也呈現復雜化趨勢。李吉和認為民族關系問題實際上是民族差異問題,地區(qū)差別也表現為民族差別問題。(李吉和,范才成,2012)穆斯林流動家庭面臨的不僅是新遷人農民工的城鄉(xiāng)差距,還有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之間的適應,關系到他們生活方方面面。我國約有300萬穆斯林流動兒童(晏玲,2013),由于宗教、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也會遭遇到各種挑戰(zhàn)。穆斯林兒童不僅要學會接受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反應,還要對這些信息進行選擇和處理再次反饋于環(huán)境,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是適應環(huán)境的關鍵因素。
穆斯林流動兒童文化適應小組及活動介紹
一、文化適應小組組員特征
局限的自我認定,身份模糊。本研究的兒童年齡集中在8-12歲,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這個階段的兒童思維可塑性強,會輕易接受和遵從外部的評價、決定。穆斯林家庭在遷人本地后,經濟生活壓力導致交往成本增高(忙于物質積累而沒有太多的時間與當地人交往)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投入也少,父母和孩子理解主流的教育方式和交往方式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也導致他們缺少文化歸屬感。
二、社會工作介入穆斯林流動兒童的活動過程
初次認識
穆斯林兒童和漢族兒童首次見面形成初步印象,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個人與他人初步相識會產生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來抵觸這種非常規(guī)性的情感,是一個“作繭”的過程。雙方在語言和肢體接觸上都會有所保留,以至于開始的外部接觸是一個為中后期文化交流的鋪墊。利用破冰游戲來了解了他人的基本信息,期望塑造信任的氣氛,減輕陌生感和邊緣感。通過程序設計簡單的破冰活動可以盡快的使兒童互相熟悉,達到活動中通過組員間的溝通回饋產生信任。
多元互動
當組員互動進入到中期階段,個人會產生“我為什么會這樣”、“別人為什么和我不一樣”、“我該怎樣做”等疑問。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組員通過活動,從他人身上得到了與原來認知里面不一樣的自我。比如小組利用的“過障礙”、“兩人三足”游戲。根據鏡中我理論,個人通過他人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描述來看待自己的,這時個人的情感更加投入到互動中,呈現出來的態(tài)度、行為更加真實和隨意。這時小組以共同的特征和興趣愛好組建團體,所以是在文化初遇和自我認知階段的嘗試過后擴大的交際圈,個人與小組的互動更充分和深入。
面對自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現實自我(ideal self)與理想自我(actual self)兩種狀態(tài)。當理想我與現實我沖突時,是一個徘徊與掙扎的復雜過程,但從另一方面說明群體的影響已經起到了作用。當個人回到現實環(huán)境中時,面臨的是熟悉的血緣群體、熟悉的價值觀,穆斯林兒童在團體中形成的文化、身份意識以及找到的部分自我受到現實的擠壓和打擊,再次跌人身份焦慮、自我矛盾的境地中。
反思自我
根據跨文化理論中文化適應過程的三個階段,協(xié)調方式之一是利用社會工作對個體層面影響因素的介人提高兒童的文化接受能力,并利用角色扮演理論加以活動進行解決。我們在角色扮演游戲中,通過角色的賦予,調節(jié)個體層面的影響因素。比如穆斯林流動兒童與漢族兒童的家庭角色互換,使得社會系統(tǒng)得到調整,使穆斯林流動兒童在“鏡中我”的作用下通過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建立起自我評價,認識不一樣的民族文化。
找回文化自信
個人與社會的適應是一個文化融合的體現。穆斯林流動兒童和漢族兒童的文化融合主要是建立在雙方認識、尊重、接受對方文化差異性基礎上,使得兩種文化在某些方面能夠融合成一種新的、獨特文化,創(chuàng)造出文化活力的理論。小組活動通過獎勵而刺激孩子們增進對各自文化的了解。小組初期不同的環(huán)境和個體的性格特征造成了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小組工作根據不同人群表現出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最終達到個人與社會的互相適應。
三、結語
研究表明,以鏡中我理論為基礎的穆斯林流動兒童社會工作呈現出一種“雙向對話機制”,即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小組、理想我與現實我、小組與社區(qū)的對話路徑,且體現“階段性特征”,最終達到穆斯林流動兒童文化與流人地互相融合的狀態(tài)。本文主要從鏡中我理論分析視角,研究穆斯林流動兒童在流人地的心理、行為、文化適應狀況,利用小組工作互動來幫助他們認識漢族的生活習慣,完善自我認知。幫助他們構建一種新的認識思維,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保持自身的文化特性,感知自我身份,與其他民族一起創(chuàng)造文化活力。
參考文獻:
[1]李吉和,范才成.《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民族交融——基于中、東部地區(qū)穆斯林群體的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第3期.
[2]晏玲.《東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點——以廣州市流動穆斯林為例》.《金田》,2012,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