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貝
在世界大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構成中,擁有美妙的歌喉,既能漫步于湖泊,又能游戲于枝頭,還能自由翱翔于天空,被稱為大自然精靈的鳥類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自然博物館通過肯尼斯·貝林先生捐贈和公開采購等方式已征集鳥類標本100余種,這里面既有被列入《華盛頓公約》保護級別的幾維鳥,也有國寶級的鴯鹋和孔雀,還有體形最大的鴕鳥、最為華麗的鸚鵡等??晌乙嬖V大家的是一種長相極其普通,且十分常見,可一點都不平凡的鳥——鴻雁。
鴻雁(Anser cygnoides),雁形目,鴨科,雁屬,是雁屬中體型大、個體重的一種鳥類。據文獻記載和科學考證,鴻雁是家鵝的祖種,家鵝由鴻雁圈養(yǎng)馴化而來。所以,鴻雁與家鵝在外形上十分相似,特別是同在水中時。不同的是,鴻雁體型較小,羽毛總體呈淺灰褐色,頭頂至后頸呈棕褐色,前頸近白色。從細部來看,鴻雁頭較扁,嘴較長,額部無隆起的肉瘤。
鴻雁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在中國繁殖于東北,越冬于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qū),喜棲息于濕地、湖泊、沼澤等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鴻雁主要以草本植物的葉和芽為食,偶爾也會食用少量的軟體動物或者甲殼類動物。
鴻雁是一種遷徙的候鳥,最遲在戰(zhàn)國時期,人們已經觀測到了鴻雁遷徙的規(guī)律,如《呂氏春秋》中記載:“孟春之月……候雁北……仲秋之月……候雁來?!兵櫻阍谶w徙的時候通常成群列隊飛行,雁陣多呈“一”或“人”字形,這是其他屬遷徙鳥類所不具備的。
遷徙在自然界中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生物學現象。在武漢自然博物館中,除了鴻雁、灰鶴、美洲紅鹮、白翅浮鷗等鳥類的遷徙,我們還會看到密西西比河鮭魚的洄游和馬拉河的東非動物大遷徙。一般認為,大多數動物的遷徙與自然選擇有關,其中季節(jié)性的氣候變化是最主要的原因。當遷徙的風險小于就地繁衍生息時,他們就會選擇遷徙,反之,就不會遷徙。這就是鴻雁遷徙的原因。
鴻雁為什么要列隊飛行?因為省力。鴻雁在扇動翅膀飛行時,會產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氣流,后面的鴻雁利用這個氣流可以減少飛行的體力,一個接一個,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列陣。在飛行時,鴻雁還會時常調整自己在隊伍中的位置,當領頭的鴻雁體力不支時,會退居側翼,領頭的位置將由其他的鴻雁補上。
鴻雁
智慧的古人很早就已經認識了鴻雁這一物種,并依據觀察到的鴻雁的生活習性,賦予了鴻雁不少的形象和內涵,這可以從一些熟悉的成語中窺見一斑,如“哀鴻遍野”、“鴻鵠之志”、“鴻雁傳書”、“翩若驚鴻”等等。
“哀鴻遍野”出自《詩經·小雅·鴻雁》。朱熹在《詩集傳》中對“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边M行解讀時認為:“流民以鴻雁哀鳴自比而作此歌也?!庇纱耍笕艘渤R浴鞍櫋北扔骶訜o定所、顛沛流離的難民。
“鴻鵠之志”寓意志向遠大,一般認為出自《史記·陳涉世家》中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涉“與人傭耕”時的豪言壯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實際上,“鴻鵠之志”一詞最早出自秦相呂不韋《呂氏春秋》中的“夫驥驁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p>
“鴻雁傳書”源自“蘇武牧羊”這一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漢武帝時期,漢朝與匈奴之間戰(zhàn)爭頻繁。漢朝派蘇武出使匈奴被扣,蘇武寧死不降,后被流放至北海牧羊。漢昭帝即位后,與匈奴結為姻親,漢朝要求匈奴遣返蘇武,匈奴單于謊稱蘇武已死。在探知蘇武下落后,漢使揚言漢天子在上林苑射得一雁,雁足系有帛書,說蘇武在一荒澤中。單于只能交還蘇武。后來,人們就以鴻雁代指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詩人也常借雁詠懷,寄托思念。
“翩若驚鴻”代表了身形輕盈如雁之美,出自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的《洛神賦》。曹植在《洛神賦》中虛構了自己與洛神的愛情故事。他用“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來形容洛神之形。
除此之外,鴻雁還被賦予了“知禮守序”和“忠貞不渝”的形象。在古人看來“禮者有序”,鴻雁的列隊飛行代表的就是一種井然有序,杜甫在《杜鵑》中也寫到“鴻雁及羔羊,有禮太古前。行飛與跪乳,識序如知恩。圣賢古法則,付與后世傳?!鼻宄鹫做棥抖旁娤樽ⅰ吩疲骸靶酗w識序,雁有兄弟之禮;跪乳知恩,羊有母子之禮?!?/p>
漢弋鳥畫像磚(現藏于南陽漢畫館)
古人多將鴛鴦視為忠貞純潔愛情的象征,殊不知鴻雁也有相同的寓意。而且,在古人的心目中鴻雁似乎才是“正宮”。根據《儀禮·士昏禮》記載,先秦時期,完整的婚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這六禮中,有五禮都要“用雁”,但沒有一禮用的是鴛鴦。關于鴻雁的從一而終、忠貞不渝,我們可以讀讀金代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元好問在趕考途中,聽一位捕雁人說,“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痹脝柹钍芨袆?,不僅買下了這對雁為它們壘起了“雁丘”,還為它們創(chuàng)作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名篇佳句。
除了在文學作品中大量出現外,我們還在不少文物中發(fā)現了鴻雁的身影。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會制作一些鳥形陶器和玉器,并繪制一些鳥紋。但器形和紋飾多較為抽象,難以辨別。最遲到商代晚期,鴻雁形器就已經出現,可以從河南安陽孝民屯南216號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雁形玉佩得到證實。到了周代,鴻雁的形象多出現在青銅器中,如鄂爾多斯博物館收藏的戰(zhàn)國鴻雁展翅形銅飾件,淄博市博物館收藏的戰(zhàn)國雁足形銅燈等。秦漢時期,鴻雁紋和鴻雁形器大量出現,除青銅器外,鴻雁紋還較多的出現在瓦當和狩獵題材的畫像磚中,如咸陽博物館收藏的秦代龜鹿雁馬紋瓦當、南陽漢畫館收藏的漢代弋鳥畫像磚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鴻雁紋幾乎不見。唐宋時期,鴻雁紋又大量出現。此時,在銅器中,鴻雁紋多出現在帶鉤等小配飾和銅鏡中,另外,在金銀器和瓷器中也發(fā)現了大量的鴻雁紋,如陜西何家村唐代窖藏遺址中出土的鎏金鴻雁紋銀匜、鎏金蔓草鴛鴦紋銀羽觴等。值得一提的是鎏金蔓草鴛鴦紋銀羽觴這件文物,器物雖小,但制作卻十分精美,內外壁鏨滿各種紋飾,在外壁兩側耳下還分別鏨刻一對回首的鴻雁和一對相視的鴛鴦。這也可以作為古人將鴻雁與鴛鴦都視為美滿愛情婚姻使者的實物證據。唐宋以后,鴻雁紋多出現在裝飾用玉、書畫和瓷器中。玉器中比較多見的是遼、金等北方民族特有并延續(xù)到元、明時期的“海東青啄雁”圖案,體現了北方民族養(yǎng)海東青(矛隼)捕雁的習俗。書畫中則多為“蘆雁”紋?!疤J雁”并非一個真實存在物種,而是一種鴻雁棲息在蘆葦叢中的紋樣。
唐鎏金蔓草鴛鴦紋銀羽觴(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商代玉雁(現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明“御用監(jiān)造”玉海東青啄雁飾(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秦龜鹿雁馬紋瓦當(現藏于咸陽博物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鴻雁的生物學特性和文學內涵進行了高度概括和贊揚,他認為“雁有四德,寒則自北而南,熱則自南而北,其信也;飛則有序而前鳴后和,其禮也;失偶不再配,其節(jié)也;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晝則銜蘆以避繒繳,其智也?!闭f了這么多,還不趕緊請大家到武漢自然博物館一睹它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