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祥
端午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及漢文化圈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間為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農(nóng)歷五月為仲夏,其第一個午日正好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被稱為“端陽節(jié)”。后來,因屈原在這天抱石投汨羅江,由此水神便被人格化為屈原,祭祀水神的儀式也就發(fā)展成了紀念屈原的活動。隋唐之后,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習俗開始成為全國性的節(jié)日風俗并流傳至今。因而,每逢端午佳節(jié),屈原便成了繞不開的話題,汨羅江、賽龍舟、吃粽子,這些字眼中都飽含著后人對他的敬重與思念之情。
屈原作為戰(zhàn)國末期楚國的詩人和政治家,他憂國憂君,卻在朝政上頻遭小人讒言,并先后被流放至漢北及沅湘流域。處“江湖之遠”又報國無門的屈原,只能用詩歌來抒寫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愴情懷,并最終走向了人生的極端。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品質(zhì),也在歷史的沉淀中愈發(fā)濃厚,對后世產(chǎn)生了全面而深入的影響,文學家、藝術(shù)家的筆下亦屢現(xiàn)以其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佳作。郭沫若在《汨羅吊屈》中,一開頭便說“屈子是吾師”,他甚至把對屈原的研究作為自己學術(shù)研究的重要部分,并取得了相當?shù)某煽?,可見屈原對郭的影響之深。畫家傅抱石更是形成了深深的“屈原情結(jié)”,更甚至取司馬遷《史紀·屈原列傳》中“屈子抱石自投汩羅”之意,給自己取名為“抱石”,并先后創(chuàng)作了至少7幅《屈原像》,以示敬重。
傅抱石作為“新山水畫”的代表人物,其水墨技法推陳出新。中年以后,他獨創(chuàng)“抱石”,并日臻成熟,筆致放逸,氣勢豪放,獨樹一幟;作品畫意深邃,章法新穎。他善用濃墨、渲染等技法,將水、墨、彩融合一體,以達到翰墨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他的人物畫更是線條勁健、姿態(tài)傳神,極具魏晉神韻。此幅《屈原》圖,是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傅抱石人物畫中較早的一幅,從題識的“壬午”可以推斷為1942年所作,同時也是傅抱石所有《屈原》圖中創(chuàng)作年代最早的。
《楚辭·漁父》中寫道:“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泵枋隽饲涣鞣藕蟮纳鏍顟B(tài)。在中國繪畫史上,有不少表現(xiàn)屈原形象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以“屈子澤畔行吟”作為畫面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傅抱石的《屈原》圖,在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上,與前人是一致的。圖中,屈原面容憔悴、身穿素衣、蓬頭垢面,失魂落魄地立于汨羅江畔,身后蘆葦叢生、隨風搖曳,眼前江水浩瀚、無邊無際。畫家將屈原赴死前憔悴枯槁的神態(tài)、凄涼悲壯的氣氛表現(xiàn)得極為形象,也映襯出“屈子澤畔行吟”的悲涼意境。
縱觀傅抱石的人物畫作品,整體風格的變化并沒有很大的起伏,正如評論家陳傳席先生所說:“傅抱石畫人物一生都沒有太大的改變,甚至完全沒有改變?!彼娜宋锂嬜髌?,以用線為主,格調(diào)高古,充滿魏晉遺風,無論高士還是仕女,皆似仙風道骨,將中國畫線條的靈動之美發(fā)揮到了極致。此幅《屈原》圖,用線靈動、飄逸,衣紋線條柔勁,一氣呵成;頭發(fā)和蘆葦以中鋒運筆,力道十足,畫家以長而有力的筆觸表現(xiàn)出蘆葦?shù)脑陝又畱B(tài),似在為一心赴死的屈原壯行,也體現(xiàn)出畫家對詩人逝去的悲痛之情。
細細觀來,《屈原》圖從筆墨、線條、技法到精神氣質(zhì),都顯示出傅抱石對傳統(tǒng)人物畫的傳承。此圖用線雖不如后來成熟期那般熟練、生動,圓轉(zhuǎn)的線條甚至稍顯厚拙,但作為傅抱石早期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實踐,仍然能夠體現(xiàn)出其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也頗能體現(xiàn)出當時屈原落魄、無助的悲涼境遇。顧愷之言道:“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睂ρ凵竦目坍嫞彩歉当宋锂嫷奶攸c之一。圖中,屈原的眼中充滿幽怨,憤懣不已,卻又飽含憂國憂民的深情。畫家通過對眼神的刻畫,將屈原對“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無奈,以及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寧愿命投湘水葬身江中魚鱉,也不愿與世人同流合污的傲骨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以及潔身守道的精神品質(zhì),必將魅力長存,永世相傳?!凹饺匾詾樯?,又樹蕙之百畝;帥云霓而來御,將往觀乎四荒?!弊詈?,讓我們以郭沫若先生自屈原《離騷》中擷取而成的對聯(lián)來表達對屈子的追思吧!
《屈原》傅抱石 紙本設(shè)色 1942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