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桂香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
歷代文獻典籍在生產(chǎn)、收藏、傳播過程中,會隨時面臨著政權鼎革、兵燹戰(zhàn)亂、水火鼠蟲等種種劫難。但是正如英國學者戚廉·布列地斯所言:“書的敵人雖然為數(shù)不少,始終以火厄最為嚴重”[1],火災被認為是古今圖書收藏及傳播的頭號殺手。我國私家藏書自萌生以來,火災問題便如影隨形,明清兩代尤為頻繁。在圖書災害史的研究中,學界多把“書厄”問題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審視,歷代書厄的專門研究有待進一步展開。據(jù)筆者目力所及,對文獻典籍火厄問題的關注,僅見范鳳書《中國私家藏書史》、曹之《中國古代圖書史》及若干古代文獻保護的相關著述中對私家藏書火災情況的整理,惜對明清兩代遺漏較多。本文在時賢研究的基礎上,主要依據(jù)鄭偉章的《文獻家通考》及相關資料,爬梳明清時期私家藏書的火災情況,分析其原因特點,進而探討火厄?qū)Σ貢业牟貢^念、防火理論總結(jié)及實踐方面的影響,以期給當前的藏書機構(gòu)及個人警醒與啟示。
明清以來,私家藏書事業(yè)全面興盛,葉昌熾《藏書紀事詩》中共載錄歷代藏書家1175人,明代427人,清代497人[2]。明代是我國藏書史上的重要時期,私家藏書規(guī)模甚至超過官府藏書,清前中期私家藏書數(shù)量達到極度繁榮,藏書家更是燦若繁星,火災也在這個時期頻發(fā)。據(jù)筆者目力所及,有明一代,有文獻記載的私家藏書遭火19次,清代私家藏書遭火80次,如下表所示(根據(jù)同一地域私家藏書遭火次數(shù)的多少為序):
明清時期私家藏書火厄簡表
資料來源:范鳳書:《中國私家藏書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鄭偉章:《文獻家通考》,中華書局,1999;曹之:《中國古代圖書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李玉安,陳傳藝:《中國藏書家辭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明清時期私家藏書由戰(zhàn)火引起的火災居首位。明朝戰(zhàn)爭相對較少,倭寇的騷擾對個別私家藏書造成一定影響,如過庭訓及孫楨的藏書即毀于倭寇。明清易代之際的戰(zhàn)亂,清中后期的太平天國運動,使私家藏書因戰(zhàn)火導致的直接和間接損失無法估算。我國歷代王朝的更替,以農(nóng)民起義為主要方式,戰(zhàn)爭雙方均以縱火焚掠為主要的破壞手段,文獻典籍及書版最易遭到焚毀。陳登原認為:“一方則主者奔命之不暇,無暇計及典守;一方則將帥員卒,大抵多不學之徒,無心念及典藏之可貴。于是嫏嬛插架,一霎間化為灰燼?!盵3]確為精辟之論。太平天國運動對江浙一帶私家藏書的破壞慘重,曾有學者對此期圖書文獻的散亡情況進行了整理研究。[4]太平軍曾下令:“凡一切孔孟、諸子百家、妖書邪說者,盡行焚除,皆不準買、賣、藏、讀也,否則問罪也。”[5]但主要是因戰(zhàn)亂所致的對典籍的間接破壞,江蘇學政鮑源琛曾云:“近年各省,因經(jīng)兵燹,書多散佚?!?,民間藏書之家,卷帙悉成灰燼?!盵6]陳登原也指出:“清師奠定中國之后,唯一一次大兵燹,當推洪楊之亂。”捻軍對山東海源閣的典籍亦有焚毀,由于戰(zhàn)亂趁火打劫導致私家藏書散佚的情況也屢有發(fā)生。此外,清晚期外國侵略者多次入侵,對公私藏書的焚掠破壞自不待言。
由于古代典籍的載體、雕刻板片均為易燃品,藏書建筑也多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日常用火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樓書俱焚,因“不戒于火”而遭厄成為第二大主因。絳云樓火災是清初私家藏書史上最慘痛的案例,錢謙益“其幼女夜與乳媼嬉樓上,剪燭灺,誤落紙堆中,……,遂燃,俄頃,樓與書俱盡?!盵7]實為管理的重大疏漏。徐乾學、龔自珍、汪鳴鑾等的藏書多因管理不慎而遭火厄,眾多藏書規(guī)模較小者,或由于家人、鄰人等用火不慎造成的火災更是不勝枚舉。還有個別藏書家或因家人不能理解而書被家人所焚,如清代毛西河“西河出,(夫人)競付之一炬”,實屬不該。典籍文獻的收藏需要有相當?shù)慕?jīng)濟實力,不少人囿于經(jīng)濟條件所限,無力承造獨立的藏書樓,生活起居之所與藏書處合二為一,雖然便于閱讀和利用,但由于無法嚴格禁火而存在不少隱患。因鄰家失火而殃及自家藏書的情況亦不鮮見,如丁敬藏書由于“鄰人不戒,災及其廬”,阮元藏書亦曾“為鄰火所焚”。這些教訓已為當世及后來的藏書者警醒,并提出要嚴格藏書管理制度,并在藏書建筑的選址方面也有了相關的經(jīng)驗積累。
文獻典籍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諸多文化和社會意義,當政者常通過文字獄和禁書政策,對民間藏書予以限制,焚書為慣用伎倆,明清兩季概莫能外。清初文字獄起,不少藏書者自行焚毀藏書,如朱彝尊“文字獄起,家人恐慎,爭將藏書焚棄”,周亮工亦曾“盡取書版并藏書百篋焚之”。乾隆時期借修《四庫全書》之名,通過全毀和抽毀的方式,對私家藏書中有“違礙”和“悖逆”的書籍和書版加以銷毀,主要方式為焚燒,前后持續(xù)近20年,遭劫的藏書達71萬卷[8]。當時江浙藏書家進呈圖書為數(shù)眾多,故遭受焚毀的文獻數(shù)量可觀,但又不便明確記載。鄭樵曾分析政治獨夫焚書的心態(tài):“曰愧,曰畏。愧,則愧其議己也;畏,則畏其害己也”[9],見解頗為允當。此外,由于藏書者多受儒學正統(tǒng)教育,對有礙名教正統(tǒng)的文獻,則深惡痛絕,如吳縣石韞玉“凡遇得罪名教之書,拉雜摧燒之”,成為清理文獻、保持文獻“純潔”的助推手和衛(wèi)道士。
對于遭受火災的藏書者而言,多年心血化為烏有,不僅對文獻的閱讀和利用產(chǎn)生不利影響,從文獻傳播的角度而言,更重要的是私家藏書遭厄,可能意味著不少孤本、善本就此灰飛煙滅,不復見于人間。尤其對于在藏書界有重要地位的藏書家而言,更是如此。如絳云樓火災被稱為“江左書史圖籍之一小厄”,足見其對文獻收藏和流傳的影響。被焚毀的不僅有書籍,還有不少書版,書畫及古玩收藏,如常熟著名藏書家張海鵬所藏“書籍板片、字畫、古玩,凡珍貴之物皆在焉?;鸢l(fā),盡其中所有,一舉而空之?!绷钊硕笸?。兵燹戰(zhàn)火與禁書文禍對明清的刻本流傳的影響不容忽視。黃裳認為,康乾時期的文字獄與銷毀禁書造成明清之際出版物的大量毀滅,太平天國戰(zhàn)爭使不少雕版中心地區(qū)在戰(zhàn)火中遭到損失,造成清初刻本與某些道咸刻本較為罕見。此外,火厄?qū)Σ貢业木駝?chuàng)傷也是致命的,如明代邊貢、張翊,清代萬經(jīng)等在藏書被焚后不久即含恨離世,雖仍有人堅持聚書,但數(shù)量規(guī)模已大不如前,李調(diào)元曾慨嘆:“燒書猶燒我,我存書不在。譬如良友沒,一慟百事廢?!盵10]實為眾多藏書家劫后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
絳云樓火災給當時收藏界很大震撼,秘不示人的藏書理念弊端突顯,促成藏書觀念的轉(zhuǎn)變,明末清初的藏書家曹溶、乾隆時期的周永年等,均提出藏書應該在一定范圍內(nèi)流通的倡議。曹溶在《絳云樓書目題辭》中明確指出:“僅有單行之本,燼后不復見于人間。予深以為鑒?!辈⒃凇读魍ü艜s》中對當時藏書家堅守自閉的行為予以批評:“故入常人手猶有傳觀之望,一歸藏書家無不綈錦為衣、旃檀作室,扃鑰以為常。有問焉,則答無有。舉世曾不得離目,雖使人致疑于散佚,不足怪矣?!辫b于收藏者擔心水火之虞而拒借,因此他建議:“彼此藏書家各就觀目錄,標出所缺者,……約定有無相易。則主人自命門下之役,精工繕寫,校對無誤,一兩月間,各資所鈔互換?!彪m然只是在少數(shù)藏書家之間的小范圍流通,但在觀念上已有重大進步。周永年在其《儒藏說》中提出,應該把文獻“分藏天下學宮、書院、名山、古剎,又設為經(jīng)久之法,即偶有殘闕,而彼此可以互備,斯為上策?!币云趯⒌浼赜谔煜拢U大藏書的流通范圍。并在《儒藏條約三則》中呼吁制定《儒藏未定目錄》以互相傳抄,使“奇文秘籍,漸次流通”,客觀上為預防文獻水火之厄、減少亡佚提供了新的路徑。
明清時期藏書家對防火措施進行了實踐和理論方面的總結(jié)。在藏書建筑實踐上,明代天一閣的防火措施堪稱完備,除了蘊含“天一生水”的設計外,又在樓前掘“天一池”以防火。清初孫從添在其《藏書記要》中指出:“古有石倉,藏書最好,可無火患,而且堅久。今亦鮮能為之。惟造書樓藏書,四圍石砌風墻,照徽州庫樓式乃善。不能如此,須另置一宅?!被罩輲鞓鞘讲貢鴺堑慕ㄖ攸c是四圍石砌風墻,可以在人煙密集地帶起到隔離火種的作用,能夠有效阻止鄰舍火災的殃及。多抄錄副本,分開收藏也是一種防護圖書災害的辦法。即孫從添所謂“將書分新舊鈔刻各置一室封鎖,匙鑰歸一經(jīng)營?!奔从写艘?,他特別指出:“若來往多門,曠野之所,或近城市又無空地接連內(nèi)室廚衙署之地,則不可藏書?!睂嶋H上指出了因不能遠離火源而導致火災的教訓。周永年也認為“藏書宜擇山林閑曠之地,或附近有寺觀有佛藏、道藏,亦可互相衛(wèi)護”,另外應借鑒寺觀的藏經(jīng)石室,以遠火厄。在管理方面,清末藏書家葉德輝在《藏書十約》中告誡世人:“燈燭字簍,引火之物,不可相近。絳云樓之炬,武英殿之災,此太平時至可痛心之事也?!泵鞔_指出要嚴格執(zhí)行禁火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文獻收藏界還流行一種極具神秘色彩的防火措施,即利用避火圖(春宮畫)和血經(jīng)以避火。如葉德輝收藏圖書,每冊書里總要夾著一兩張春宮圖,以防止火燒。他曾直言因不愿做錢牧齋第二,所以就用這些粗俗的畫片以制服火神。孫從添在《藏書記要》中亦曾言“供血經(jīng)于中以辟火”,血經(jīng)指用血抄寫的經(jīng)書。這些方法雖然毫無科學道理,但也反映了藏書家們防火敬火的的復雜心態(tài)。
火災不僅給典籍文獻帶來了毀滅性的摧毀,也給藏書家造成致命的打擊和傷害。對于歷代典籍遭受火厄的原因,陳登原先生歸因于“人工之火”[11],張舜徽先生也認為,人是歷史上一切書厄的主要制造者[12],道破了個中真正原因。因此,在新時代背境下總結(jié)歷代典籍火厄的教訓,整理發(fā)掘有益的文獻保護理念和實踐經(jīng)驗,加強對存世典籍文獻的保護,研發(fā)新的文獻保護技術,力圖避免各種人為的火厄,保護和修復存世的各類文獻典籍免遭劫難,值得當政者、文獻收藏機構(gòu)、傳統(tǒng)文獻修復部門乃至每個人深思,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 [英]戚廉·布列地斯著.書的敵人[M].葉靈鳳,譯.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77
〔2〕 (清)葉昌熾.藏書紀事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1,358
〔4〕 曹之,申利.太平天國時期圖書之厄[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3):98-101
〔5〕 太平天國詩文鈔[M]∥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304
〔6〕 同治中興京外奏議約編[M]∥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373
〔7〕 (清)錢謙益撰,陳景云注.絳云樓書目[M].北京:中華書局,1985:4
〔8〕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2,221
〔9〕 (宋)鄭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72
〔10〕 鄭偉章.文獻家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9:384-386
〔11〕 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1,358
〔12〕 張舜徽.廣校讎略[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