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春明,韓朝暉,孫 飛,伍晟赟,劉文育
(海南省??谑械谌嗣襻t(yī)院:1.泌尿外科;2.檢驗科 571100)
泌尿系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系疾病,我國成年人的發(fā)病率為6.5%,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1]。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進展,經皮腎鏡取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PCNL)目前成為治療泌尿系結石的主要方法。尿膿毒血癥是由尿路感染引起的膿毒血癥,其病情進展快,容易導致感染性休克乃至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PCNL術后并發(fā)尿膿毒血癥的發(fā)病率國內報道為1.4%~4.4%[2-3]。目前,有關PCNL術后并發(fā)尿膿毒血癥的臨床報道較少,臨床醫(yī)師對其診治經驗不足。本院2012年2月至2017年1月 PCNL術后并發(fā)尿膿毒血癥18例,占所有PCNL手術患者的1.6%,現(xiàn)將其臨床特征、治療方法及預后情況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為PCNL術后并發(fā)尿膿毒血癥救治提供參考。
1.1一般情況 2012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經PCNL治療的泌尿系結石患者共計682例,其中術后并發(fā)尿膿毒血癥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齡36~82歲,平均(65.1±14.2)歲,腎結石8例,輸尿管結石10例。18例患者均經超聲或CT確診上尿路結石并合并不同程度腎積水。PCNL術后尿膿毒血癥的診斷符合2014版我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和治療指南中尿膿毒血癥的診斷標準[4]。
1.2PCNL操作方法 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微創(chuàng)PCNL治療,患者首先取截石位,于患側輸尿管內插入導管并固定在導尿管上,然后取俯臥位。選擇患者第11肋間隙為穿刺點,在B超引導下用腎盂穿刺針穿刺入腎盂或腎盞,拔除針芯,放入導絲至腎盂或腎盞5~10 cm,用小尖刀沿穿刺針切開皮膚和筋膜,退出針鞘,沿導絲采用氣囊擴張器擴張,然后放入腎鏡,灌注泵灌洗,流量200~250 mL/min,發(fā)現(xiàn)結石后使用EMS超聲碎石,將結石碎成小塊隨灌洗液沖出,確保結石無殘留后放入腎造瘺管并留置雙J管引流,縫合固定,術后留置尿管。
1.3分析指標 回顧性分析18例患者尿膿毒血癥發(fā)生時間、臨床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病原學構成、尿膿毒血癥的可能原因、治療方法及療效。
2.1臨床特征 18例患者中尿膿毒血癥發(fā)生于PCNL術后1~6 h,平均(3.7±1.4)h。所有患者均出現(xiàn)發(fā)熱、腰痛,其中伴有寒戰(zhàn)12例,腹痛6例,惡心嘔吐4例,咳嗽咳痰2例,口唇紫紺1例。體溫38.3~40.8 ℃,心率96~128次/min,呼吸18~22次/min。合并感染性休克8例,收縮壓最低60 mm Hg,舒張壓最低30 mm Hg;合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3例,出現(xiàn)皮膚淤點淤斑;合并肺部感染1例,出現(xiàn)Ⅰ型呼吸衰竭,表現(xiàn)為口唇紫紺;出現(xiàn)多臟器功能不全1例。具體見表1。
表1 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
2.2實驗室檢查結果 血常規(guī)提示白細胞(WBC)總數(shù)升高12例,其中WBC(12.0~15.0)×109/L 5例,(15.1~20.0)×109/L 10例,>20.0×109/L 3例,血小板(PLT)減少6例,(30~50)×109/L 2例,(51~90)×109/L 1例;尿常規(guī)檢查均發(fā)現(xiàn)WBC,其中尿WBC + 2例,++ 4例,+++ 6例,++++ 6例;肝功能檢查發(fā)現(xiàn)肝功能異常4例,表現(xiàn)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升高3例,膽紅素升高1例。腎功能檢查異常8例,其中血肌酐108~386 μmol/L。血清降鈣素原升高12例。尿細菌培養(yǎng)陽性8例,培養(yǎng)出大腸埃希菌6例,糞腸球菌2例。
2.3尿膿毒血癥可能原因 18例患者中術前合并泌尿系感染8例;結石直徑大于1 cm 6例;梗阻導致嚴重腎積水4例;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3例;合并糖尿病并且術前血糖控制不佳(>8.3 mmol/L)2例;術中生理鹽水灌注大于9 L 2例;手術操作時間大于90 min 2例;集合系統(tǒng)穿孔和撕裂2例;尿外滲1例;腎盂內高壓2例。
2.4治療方法及效果 尿膿毒血癥一經診斷,立即給予抗感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糾正休克等治療。在抗菌藥物應用前采集尿標本進行細菌培養(yǎng),在細菌培養(yǎng)結果出來之前經驗性給予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080047)0.5 g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18例患者中經上述治療3~7 d后16例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血WBC恢復正常,尿WBC轉為陰性,均痊愈出院;2例患者死亡,1例為合并DIC,1例為合并多臟器功能不全。
當尿路感染出現(xiàn)臨床感染癥狀并且伴有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SIRS)即可作出診斷[4]。本組患者均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大于38.3 ℃,心率增快,符合SIRS的診斷標準,并且有8例患者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表現(xiàn),另外還可并發(fā)DIC、呼吸衰竭及多臟器功能不全,并且均在PCNL術后6 h內出現(xiàn)。另外,實驗室檢查發(fā)現(xiàn)血WBC升高,PLT減少,尿中出現(xiàn)大量WBC,可出現(xiàn)肝腎功能不全??梢奝CNL術后并發(fā)尿膿毒血癥疾病急,病情危重,須引起臨床高度重視。有研究指出血降鈣素原升高對尿膿毒血癥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5-6],本組資料亦顯示PNCL術后并發(fā)尿膿毒血癥患者血降鈣素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腎上腺髓質中段肽對診斷膿毒血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7],但本院尚未開展此項檢查。尿膿毒血癥的致病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其中大腸埃希菌為最常見病原菌[8]。本組資料亦以大腸桿菌為主,與上述文獻報道一致。
PCNL術后并發(fā)尿膿毒血癥的危險因素包括術前因素、術中因素、結石因素及患者本身因素,如術前合并泌尿系感染、結石體積過大、梗阻導致腎積水、手術時間長、患者本身合并糖尿病或腎功能不全等基礎疾病等[2,9]。本組18例患者中導致尿膿毒血癥發(fā)生的可能因素以術前合并泌尿系感染為主,然后依次為結石直徑大于1 cm、梗阻嚴重、合并糖尿病或腎功能不全、術中灌注量大、手術操作時間大于90 min、術中造成集合系統(tǒng)穿孔和撕裂、尿外滲、腎盂內高壓等。因此,對擬行PCNL術的泌尿系結石患者應充分評估并發(fā)尿膿毒血癥的危險因素,術前做好積極預防,術中精細操作,盡量減少灌注量,縮短手術時間,以預防尿膿毒血癥的發(fā)生。
尿膿毒血癥的治療關鍵在于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積極抗感染、抗休克、維持生命體征平穩(wěn)[10-11]。筆者體會,PCNL術后一旦發(fā)生尿膿毒血癥立即給予強有力的抗感染治療,在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結果出來之前經驗性首選亞胺培南/西司他丁,能夠積極控制感染的蔓延,控制感染性休克的進展,改善患者預后。同時,給予積極補液、抗休克、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基礎治療。經過積極治療,多數(shù)PCNL術后合并尿膿毒血癥患者能夠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DIC或進展至多臟器功能不全而死亡。
總之,PCNL術后并發(fā)尿膿毒血癥進展快,病情重,術后應嚴密觀察有無發(fā)熱、心率增快、血壓下降等感染癥狀,及時完善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及細菌培養(yǎng)、肝腎功能、血降鈣素原等檢測,同時評估患者是否伴有尿膿毒血癥危險因素,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是否合并尿膿毒血癥。一經發(fā)現(xiàn),立即給予強效廣譜抗菌藥物治療,同時糾正休克、維持生命體征平穩(wěn)是治療的關鍵。
[1]曾國華,麥贊林,夏術階,等.中國成年人群尿石癥患病率橫斷面調查[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5,36(7):528-532.
[2]謝旭敏,潘鐵軍.經皮腎鏡取石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5,36(1):50-53.
[3]張世強.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患者術后發(fā)生尿膿毒血癥危險因素的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7,15(2):90-91.
[4]那彥群,葉章群,孫穎浩.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014[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
[5]楊澤松,王芳,林忠應,等.降鈣素原在輸尿管結石繼發(fā)尿膿毒血癥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5,36(4):265-269.
[6]蔡仙國,俞洪元,李飛平.尿膿毒血癥患者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變化的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7):1585-1587.
[7]雷艷梅,周瀟,馬建國,等.降鈣素原聯(lián)合腎上腺髓質素前體中段肽在膿毒癥診斷中的應用[J].廣東醫(yī)學,2017,38(9):1383-1385.
[8]路薇薇,費愛華.尿源性膿毒血癥的診治:附15例報告[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6,23(1):90-91.
[9]陳斌.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后尿膿毒血癥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治進展[J].臨床外科雜志,2017,25(2):96-99.
[10]申智勇,陳緒龍,鐘渠梁,等.輸尿管鏡碎石術后患者并發(fā)尿膿毒血癥的診治體會[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5,38(21):5-7.
[11]劉崇剛.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休克的防治[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9(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