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錚[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 焦作 454000]
1.所有的病的根本原因是心理上,精神上來的,所以我們鼓勵病人。
2.在廟里原來有一個和尚,他從來把水自己從山底下挑上來了。
3.他希望跟別的和尚一塊兒去把水挑上來。
4.后來到高山上來的和尚越來越多,和尚們的心里開始產生“下山挑水不應該是我,讓別的和尚挑水吧”這樣怠慢的心理。
5.一直到有一天,有另一個和尚到高山上來。
6.我想中國也可以用這樣的政策來解決汽車喇叭聲刺耳的情況,如果換成大海波濤聲也沒有根本上來改的話,引起一樣的效果。
7.他個人用的水必須親自下山小溪里挑上來,這是他每天需做的工作。
8.一上來問一大堆問題。
9.比如說,上公共汽車時,如果老人上來了,那么就應該讓座。
10.山下的人們聽說后,都拿一杯水上來,參觀他們的大仙,澆水了。
11.他們以為飯是自動上來,衣服是自動洗干凈,也不用自己疊被,也不用洗碗、掃地。
12.而且今天上來的時候一個巫女叫我,我這幾天不要去山下,不吉利。
13.一個小女孩掉進山谷,我們怕得很,不知道怎么去救她上來。
14.如果法院的家里的人遇到“安樂死”的局面的話也,按照法律上來行動嗎?
15.雖然,我才十五歲左右,但是,那個時候我是一直在生與死的分界線上來跟死神斗爭。
16.好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考慮對方怎么會這么想那么看的。
17.當父母的也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思考、體諒。
18.那些往事浮沉上來,會令人的精神崩潰。
19.最大一點就是從習慣上來改。
20.這一小小的問題也不是要從人的小小的習慣上來改正。
21.多參加有益的課外活動,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上來。
22.做家長的應該站在兒女的角度上來看待事情。
23.我個人覺得這都是從習慣上來的,吸煙絕對不能消失不安和緊張感。
24.我并不是吸煙者,可是我能感覺到煙癮上來時的痛苦。
25.老人上來了,媽媽馬上給老人讓座。
26.一位老太太上來了,看起來她站著很難過,那時候媽媽跟女兒說:“你來坐在我腿上,為老太太讓個座,好嗎?”
27.在我家旁邊的運動場上來了幾位明星唱歌,記得那是周二,仍然在場上有學生過來看明星、聽流行歌。
28.我很年輕,很想對男朋友說甜蜜的話,聽到流行歌曲以后,能聽出來怎樣的話,也用上來。
例4和5中,把“到……上”和“上來”拼接在一起了。
例 16、17、22和 27中,都是把“在……上”和“上來”拼接在一起了。
例 6、19和 20中,都是把“從……上”和“上來”拼接在一起了。
例 9、11、12、24、25 和 26 中,趨向補語“上來”前面缺少位移動詞,把趨向補語“上來”中的“上”當成動詞用了。
例1、15和23中,誤加了“來”,在表達某人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領域的行為習慣的時候,只需要說“……上”“在……上”或者“……方面”。如例1中,正確的說法是“精神上的”;例15中,正確的說法是“在生與死的分界線上”;例23中,正確的說法是“這都是習慣方面的”。
例8和14中,誤加了“上”。例8中應該是“一……就”的句型,表示時間上的“開始”,根據(jù)上下文,句子所表達的含義是“某人一來就問了一大堆問題”。例14中,正確的句型是“按照……來+V”,不應該再加“上”,所以,正確的說法是“按照法律來行動”。
例18誤加了“沉”,“沉”在空間上表示物體“下去”,而“浮”在空間上表示物體“上來”,所以,根據(jù)上下文所要表達的含義,應該是往事回想起來,形象的表達應該是“浮上來”,而不是“浮沉上來”。
例3、7和13中,把趨向補語“上來”誤用作動詞“回來”。
例21和28中,把趨向補語“上來”誤用作動詞“上去”。
例2中,“他從來把水自己從山地下挑上來了”這句話的語序錯誤,“自己”應該放在“把”的前邊,“從來應該換成“一直是”,不符合“把”字句的結構形式,生活中發(fā)生的規(guī)律性和反復性的事件之后不用“了”。
偏誤類型的比例
如上表所示,雜糅、遺漏、誤加、誤用和錯序這五種偏誤依次遞減,雜糅這種偏誤最多。
第一,遺漏偏誤中,所有的例句都是趨向補語“上來”前面缺少位移動詞,把趨向補語“上來”中的“上”當成動詞用了,說明學生對“上”這個字的概念混淆不清,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該使用“上”的動詞意義,什么時候“上”要放在位移動詞后邊做趨向補語,表示動作發(fā)展和位移的方向。
第二,錯序偏誤中,只有一個例子,從該例子看出,這名學生沒有明白“把”字句的句式和人稱代詞的位置,從而導致趨向補語“上來”位置的錯誤。
第三,雜糅偏誤,它是所有偏誤中比例最高的偏誤,說明學生對趨向補語和其他漢語語法點的概念混淆不清,本文中所出現(xiàn)的是介詞短語和趨向補語的混淆,尤其是“在……上”和“上來”中都有“上”,而且都沒有使用“上”的動詞含義,這是對漢字在介詞短語和趨向補語的不理解造成的。
第四,誤加偏誤中,學生沒有明白動詞“上”“來”“上來”和趨向補語“上來”的含義,由此造成的誤加偏誤,尤其是在使用“來”的時候。
第五,錯用偏誤,這是筆者提出的一個概念,這是把趨向補語“上來”用作動詞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還是學生沒有明白“上來”什么時候用作動詞,什么時候用作趨向補語造成的。
在韓語中,“回來”和“上來”都是“”,所以,韓國學生在表達“回來”的時候,容易受到母語的影響,把“回來”和“上來”當作一個詞來替換使用。
像遺漏偏誤、雜糅偏誤和誤加偏誤都是把“上”“來”和“上來”在漢語中的動詞意義泛化之后造成的偏誤。
對“飯”發(fā)出的動作應該是“端”,“端”的方向是“上來”,“飯”所承受的動作不是“上”,說成“飯是自動上來?!崩?4是把漢語中“按照……上的說法/規(guī)定/條文+來+V”泛化,但是句子還沒有說完整而造成的偏誤。
發(fā)展偏誤是由于對目的語的知識有限而產生的,像錯序偏誤和錯用偏誤都是這個情況。
寫出例2這個句子的學生不明白把字句、趨向補語和人稱代詞一起使用的時候,它的規(guī)則和形式是什么。寫出例18的學生不明白“沉”和“浮”的含義,“沉”在空間上表示物體“下去”,而“浮”在空間上表示物體“上來”,所以,根據(jù)上下文所要表達的含義,應該是往事回想起來,形象的表達應該是“浮上來”,而不是“浮沉上來”,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對漢語知識的了解不夠。
教材的編寫可以按照“上來”的本義——趨向義——結果義——狀態(tài)義的順序來進行。在此之前,把“上”和“來”的本義——趨向義——結果義——狀態(tài)義解釋清楚,在這個基礎上再學習“上來”就容易得多了。
教師教學可以按照上面一條的順序來進行教學,但是,在教學中也要注意使用“螺旋式”的教學方法,學習新的語法點的同時,鞏固舊的語法點,并且把二者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放在一起給學生講清楚。
有些語言沒有漢語豐富,他們的預言中的某個詞用漢語來表達就有多種詞語,教師在教學中和翻譯中一定要指明這一點。
學生容易混淆、不易掌握的知識點應該反復且具有針對性地練習,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地鞏固和加強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對外漢語復合趨向補語在教與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這也是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感到最頭疼和困難的重點之一,本文在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把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的案例做了一個全面的偏誤統(tǒng)計,并且就每一種偏誤給出了詳細的案例式分析,最后給出了幾點淺顯的教學建議,偏誤加上教學反思等于成長,希望能夠在以后的對外漢語的復合趨向補語教學中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