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嬌
近年來,哈佛進行了校園空間改造,其核心是提升人的體驗,運用的設計元素,包括盡量通過落地窗、戶外景觀或玻璃樓頂采用自然光,通過個人研修間或一對一的藏品研究,增加“親密感”,也通過食堂的壁爐沙發(fā)、廣場上的層層波浪空間,以及博物館新增的咖啡館及禮品店,促進交流,增強“社區(qū)感”。難怪有人會把這樣的改建比喻為一個奇跡,仿佛在一個意大利小城修一個聚集人氣的小廣場。
也許這恰恰就是古老的大學城(college town)在21世紀需要的“新裝”。
“劍橋窮得就像一個小村莊……要不是有那么多好看的學院,那是世上最爛的地方,食宿也很糟糕?!痹凇断笱浪淖冞w》一書里,借用1710年一位德國學者在劍橋大學的游記,突出了惹眼的建筑幫世界名?!拔邸钡淖饔?。到了三百年后的2017年冬天,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費爾南多教授,在上海開講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其中的一個亮點就是與大學建筑相關的學習空間改造。
究竟怎樣改造古老的校園?讓它既保留歷經數(shù)百年風吹雨打的味道,又能滿足00后學生對空間的全新需求?
案例1:朗費羅大樓的翻新故事
費爾南多教授在講學習空間改造時,用的例子是自己最熟悉的朗費羅大樓(Longfellow Hall)。這棟大樓建于1927年,原屬于拉德克利夫女校,為了紀念住在附近的美國著名詩人朗費羅的女兒而命名。隨著1960年代拉德克利夫女校并入哈佛,這棟大樓也成為教育學院的地標,承擔著教學、行政、接待等各種核心功能。
地下一層主要是食堂,為全院師生提供早飯與午飯。食堂周圍散布著教務、學生事務、獎助學金等經常與學生打交道的辦公室,面積都不大,進去按個鈴就有人出來為你服務,等待期間還可以拿桌上的棒棒糖吃。地上一層有個可容納200多人的報告廳(Askwith Hall),也是全院最大的教室,常年霸占這個教室的,都是選課人數(shù)最多的課,比如《統(tǒng)計學入門》。院里邀請到的校內外名人都是在這個報告廳做講座。院長辦公室也在這一層。一樓或許重要,但二樓更是華美。有一間古香古色的宴會廳,四壁掛著歷任院長的油畫肖像,適合舉辦宴請校友、捐款人等活動。研究生辦公室也在旁邊。如果趕上萬圣、感恩、圣誕等節(jié)日,這個小辦公室也會擺上茶飲小吃,按照每個節(jié)日的特點裝飾一新,令人放松與愉快。到了三樓與四樓,基本都是一間間的教室,布置相對簡單,反而是走道里展示的各種海報引人注目。
由此可見,朗費羅大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臻g使用幾乎已到極限,過去50年都沒有翻新。從布局來看,對外的講座及宴請“唱主角”,對內與學生感受息息相關的教室、食堂等,都委屈地藏身于頂樓或者地下。
針對空間的局促,解決方案一就是搬離。由于報告廳與宴會廳都需要保留,食堂就徹底告別了朗費羅大樓,搬到了對面的古德曼圖書館(Gutman Library)。這次搬遷,不僅讓食堂從地下搬到了一樓,而且全是落地大窗,還新設了壁爐與沙發(fā)。在波士頓寒冷的冬天,捧著一杯咖啡或一碗熱湯,看著窗外的雪景,與導師或同學圍爐夜話,真會令人難忘。解決方案二是加蓋。在四樓之上增加了一層閣樓(penthouse)。閣樓的主要設計理念在于增加采光與個人研修間。想象一下在陽光下,有獨立的桌椅,不受打擾的看書或寫作,這會讓學習也成為一種享受。由此可見,這次朗費羅大樓翻新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提升學生的就餐、學習等體驗,用落地窗或玻璃屋頂盡量采用自然光,兼顧個人研修與團隊交流的多種需要。2014年5月,教育學院全院師生還聚集起來慶祝朗費羅大樓的上梁(toping off)儀式。據(jù)說該儀式流傳自古老的斯堪迪維亞風俗,要把一棵樹放到新建筑的屋頂,以此感謝大自然為這次施工做出的貢獻。時任教育學院院長的James Ryan指出這次上梁儀式不僅是朗費羅翻新的里程碑,也是學院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他說:“我們有機會增加靈活的學習空間,讓師生獲益。這些新的協(xié)作空間會讓我們在一個屋檐下更有社區(qū)感。完成這些必要的升級也會讓朗費羅大樓在未來多年繼續(xù)成為這個校園的核心建筑?!?/p>
案例2:科學中心的廣場景觀
如果說朗費羅大樓的翻新重在內部,那么科學中心(science center)的改觀集中體現(xiàn)在外面的小廣場。
這個小廣場其實是哈佛院子(Harvard Yard)與科學中心的一片空地。因為橫跨在一條汽車穿行的隧道上,以前只是大家匆匆來往的過道。周末有個吹笛人站在哈佛院子門口演奏,夏天畢業(yè)季會在旁邊草地上搭起白色帳篷,逢到球賽或節(jié)日,還有幾輛賣漢堡或墨西哥卷的餐車(Food Truck)。其余時間,這片空地顯得有些荒涼。
廣場原有的裝飾是一個有近40年歷史的石頭噴泉,供大人休憩與孩子玩耍。但因為波士頓的季節(jié)變換,這個噴泉只有半年開放,剩下半年都在“冬眠”。噴泉周圍能讓人駐足的景觀也太少,無法改變“過道”這一感覺。哈佛曾嘗試過在廣場上增加彩色的椅子,甚至還種了一片竹子,但讓師生停下腳步的效果都不明顯。
直到最近這次景觀重構,整個廣場才有了人氣,尤其是夏天的午飯時間,師生都在這里喝茶、吃三明治、讀《有機化學》、打乒乓球或者只是呼吸新鮮空氣?,F(xiàn)在的廣場景觀具有鮮明的現(xiàn)代感,金屬桌子,波浪形木頭長凳,旁邊種著銀杏樹與楓樹,保留了一個巨大的白色帳篷(下面是供應新鮮蔬果的農貿市場Farmer's Market),還有附近的有機超市Whole food提供健康午飯的餐車。這些新變化吸引了不同的人群。對學生而言,他們喜歡這種現(xiàn)代感?!斑@地方自然而然就把人聚集在一起?!崩梦顼垥r間來調查人們吸煙習慣的哈佛心理系助教Jasmine Boussem和Jennifer Jones這么評價新的廣場景觀。遺憾的是,廣場上騎自行車的人多過吸煙的人,她們沒有找到滿足條件的研究對象。對教職員工而言,不少是沖著健康食品來的。哈佛東亞系管理人員Alison Howe就喜歡Whole food餐車的素食三明治。據(jù)該餐車統(tǒng)計,70%的顧客是哈佛師生,剩下30%是游客。所以餐車有了客流,師生也解決了午餐,皆大歡喜。現(xiàn)代景觀設計加上餐車等配套服務,激活了這個夾在人文(以哈佛院子為代表)與理工(以科學中心為代表)之間的小廣場。
案例3:“三改一”的博物館擴建
擴建后的哈佛藝術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揭開了神秘面紗。這次擴建把哈佛原有的三大藝術博物館(Fogg、Busch-Reisinger和Arthur M.Sackler)合而為一,歷時15年,耗資3.5億美元,可謂哈佛校園空間改造的巔峰之作。擴建后的博物館僅展廳就增加了40%的空間,終于可以讓公眾一睹哈佛的25多萬件藏品,包括油畫、雕塑、織物、照片以及其他藝術作品,這樣規(guī)模的收藏在全美也數(shù)一數(shù)二。
從外觀來看,博物館增加了金字塔型的玻璃樓頂、禮品店、咖啡館以及一個300人的劇場。其中明晃晃的玻璃樓頂最吸引眼球?!叭藗円詾槲覀冎皇墙o老房子加蓋了一層,我們卻把所有東西都拆開了?!惫鹚囆g博物館負責人Lentz道出了這次改建的奧秘。他說:“這次改建本質上是一次重新創(chuàng)造(reinvention),我們把每件東西拆開,再為21世紀的用戶重新組合起來?!币越ㄓ?927年的Fogg博物館為例(即哈佛三大藝術博物館之一),除了保留原有的庭院結構與紅磚外墻,其余部分都面目全非。比如館里所有的230名員工現(xiàn)在都集中到那個玻璃樓頂下辦公。在評論家眼里,這次改建的成就之一在于輕盈感,用溫柔的方式把新的建筑放置在舊的建筑之上。在如此大規(guī)模的改建上能取得如此舉重若輕的效果實屬罕見。
除了匠心獨造的輕盈感,這次改建的另一個特征是社區(qū)感。承接這次任務的建筑師Renzo Piano來自意大利?!叭藗円蛔哌M這棟樓就會立刻明白,它不僅是藝術展覽,也是一個學習中心。”他還補充道,“我是意大利人,在建筑物與社區(qū)之間創(chuàng)造這種關系,這是我與生俱來的態(tài)度?!边@種社區(qū)感體現(xiàn)在新建的禮品店與咖啡館都設在一樓并且免票,還體現(xiàn)在人與藏品之間的“親密感”。用負責人Thomas Lentz的話來描述:“這種親密感可不是走進畫廊就被150幅作品包圍,而是只有40到50幅作品,這會增加人們真正駐足、欣賞以及思考的機會。”總館長Deborah Martin Kao也道出了這樣布展的用心良苦:“你可以清楚地看見這些玻璃門窗后在發(fā)生什么,打破物理意義上以及概念意義上的邊界。”具體來看,改建后的博物館四樓與五樓都是Piano所說的學習中心,既為師生提供各種保存與研究藝術品的實驗室,還面向公眾開放。哈佛藏品的80%(約20萬件)都可以通過網上預約,或到館之后找工作人員協(xié)助借出,在學習中心里仔細研究。此舉真是重新定義了把博物館變成學習空間的親密感。
責任編輯:尹穎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