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銘
(國家開放大學,北京市 100039)
2015年國家開放大學(以下簡稱“國開”)依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審核國開和地方開放大學學士學位授權的意見》(學位辦[2013]30號)的指示要求,經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專家評審組進校審核評議,獲批成為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與同年年底學校全部本科專業(yè)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開展學位工作至今,已有6屆幾千名開放教育畢業(yè)生喜獲了具有人生非凡意義的學術證書,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國開育人水平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在此全新起點、新契機的基礎上,繼續(xù)優(yōu)化育人模式、提升教學質量、滿足學士學位培養(yǎng)學術能力的需求,在現有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如何更好的服務于學習者對學術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給學校提出更高的要求。本位選取存檔2017學年的學位論文分析質量,并設計了全國國家開放大學分部系統(tǒng)的調查問卷,通過收集有效問卷并導入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研究學習者學習效能情況,以期為教學、論文指導和答辯審核等工作提供可參考的數據支撐。
混合式學習來源于英文“Blended-learning”,也可以稱為“Blending-learning”。不同的學者對混合式學習有不同的解釋,Collis和Moonen(2001)將混合式學習定義為“混合了傳統(tǒng)的面授學習和網上學習,教師的授課既在教室也在網上進行,網上授課是傳統(tǒng)的教室授課的自然延伸”。Margaret Driscoll博士(2002混合式學習做過四種定義:混合式學習是基于Web的技術(如虛擬課堂實況、協(xié)作學習、流媒體和文本)的結合,以實現教學目標;混合式學習是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技術的結合,以期實現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李克東(2004)認為,混合式學習是在線學習與面對面學習的混合。但更深層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理論的教學模式的混合,教師主導活動和學生主體參與的混合,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不同學習環(huán)境的混合,不同教學媒體的混合,課堂講授與虛擬教室或虛擬社區(qū)的混合等。何克抗(2005)基于新型建構主義的觀點,將混合式學習描述為“把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E-learning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只有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使二者優(yōu)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綜合上述專家解析,綜合而言,混合式學習是任何形式的教學技術與基于面對面的教師指導的培訓方式的結合,是教學技術與實際工作任務的結合。
國開在原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的辦學經驗積累上在混豐富了開放教育的辦學形式,在開展混合式學習模式中集中在概念、原理、模式和策略構建等方面,關注學習者特征、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和教學環(huán)境等要素設計適合本校學習者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根據學生與教學內容的特點對教學進行設計,有計劃、有目標地將面授與在線學習、實時與非實時等多種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有機結合,有效提高開放大學學術的學習效果。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研究是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其中包含兩個維度:學習能力效能和學習行為效能。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是一個人關于自己能夠做到什么的信念,信息來源于個人的成功和失敗、與自己相似的人在各種任務中的成功和失敗、言語勸說以及生理和情緒狀態(tài)等。其中言語勸說暫時使人信服,他們追求或回避某一任務,但個體關于成功和失敗的直接經驗或替代經驗影響更大;同時,目標設立是否合適、對學業(yè)材料的信息加工能力、榜樣示范尤其是同伴榜樣、反饋和獎賞等具體因素也會影響學生自我效能。
國開推行以學生為中心,基于網絡自主學習、遠程學習支持服務與面授輔導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意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總體水平,從而較好的完成學業(yè)并獲得好成績和通過畢業(yè)。筆者通過前期研究并結合實際工作中發(fā)現和總結的問題,從客觀和主觀兩個維度匯總了影響開放大學學位畢業(yè)生的學習效能偏低的主要原因:
1、客觀因素:不了解學位學習的過程目標。獲得學士學位證書是學生報讀國開學位(或選擇合作高校學位)的首要目標。通常大部分學生都會問“學位好拿么?論文怎么寫?答辯容易過么?”等缺乏注重過程性評價的相關問題,對結果的過分重視,學生較易忽視過程目標的實現,忽略學習技術和學習策略的改進,而一旦出現其中部分環(huán)節(jié)不通過等清楚,學習效能會急劇降低,容易產生放棄的思想,甚至再次修改論文并提交工作都無法完成。
2、主觀因素:間斷性的學術能力培養(yǎng)。國開采用的混合式學習模式為“面授+網絡自主學習+線上線下論文指導”,大部分學生因工學矛盾問題導致經常不能按時參加相關學習活動。但部分學學生在學習認知、學習環(huán)境、學習時間、學習技能等方面尚未做到高效能的學習方法,從而沒有適應學校的學習節(jié)奏和特點,致使其在同等班次中落后于他人并產生失敗感導致效能降低。
還有“薄弱的自主科研能力”和“有效學習團隊未建立”等問題也都影響著學位畢業(yè)生的學習效能。調查顯示,僅有26.3%學生會利用碎片化時間看課程視頻,22.7%參加過網上學習討論;74.6%學生主要通過“百度”等網絡工作查詢學術材料,部分學生不知如何利用工具進行學術研究,較薄弱的自主科研能力會使學生在本科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過程中感到自己沒有取得什么進展,從而降低學習效能的判斷?!坝行W習團隊的建立”是培養(yǎng)科研素養(yǎng)的重要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有效的學術交流能促進學習者獲取知識過程中起到觸類旁通的奇效,但未成學習共同體的話,學習者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會隨著科研困難提高而越低自主學習動能。
國開近兩年本科畢業(yè)生申請學位率僅為畢業(yè)生總數的1.57%。而申請的學生經過論文開題、撰寫、答辯和學術不端系統(tǒng)查重等審核環(huán)節(jié)后,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人數占比申請者總數的50%不到。課題組成員分析學校教務管理平臺中學位授予率情況,綜合研究選取有代表性的8家省級分部單位和5家中心城市級分部單位中申請國開學位的畢業(yè)生和負責學位工作的教師為調研群體,設計“國開學位授予工作(教師/學生)調查問卷”并進行下發(fā)并組織回收。經統(tǒng)計,問卷回收和錄入有效數據共計1052份,采用SPSS軟件進行了數據處里。
教師的問卷調查主要在已經有學生申請國開本科學位的分部、學院、學習中心中進行。學生的問卷調查主要在本學期申請國開學位并正在進行畢業(yè)論文撰寫的學生(由各分部選取調查學生,按申請國開學位的學生的50%進行抽樣)和上學期申請并已獲取國開學位的學生(由相關分部動員學生,按不少于90%的比例進行抽樣)進行。
第一,從管理人員及教師調查的目標來看。從事國開學位工作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對學位實施細則和申報流程基本知曉并能熟練組織學生進行申報,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否有效指導并輔助學生完成答辯。對現有的國開和合作高校的學位工作提出了比較成熟的建策建言,提出了對申報條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具體的改進辦法等。例如:主觀題一“你對目前學位論文指導、答辯與評審環(huán)節(jié)有哪些建議?”和主觀題二“對于國開學位授予工作,你有哪些意見或建議?”。
第二,從學生調查的目標來看。對學生的調查主要關注學生對學位申請條件等信息的了解程度、申請學位的動機、學位申請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及困難解決途徑、學習中心對學生學位申請支持服務狀況、學生對國開本科學位的了解及認同度以及對學位管理工作的意見建議等。例如:客觀題第17題.“你進行學位論文寫作時有哪些方面存在困難?”、第18題“國家開放大學學位授予各項條件中,對你來說最難達到的條件是什么?”和第19題“在學位申請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
學生問卷中工作年限(圖1)、就業(yè)情況(圖2)和申請開放大學學位(圖3)(或合作高校學位)等因素是影響學位問卷中其他數據的關鍵因素。
圖1 (學生版)調研問卷-工作年限情況
圖2 (學生版)調研問卷-就業(yè)情況
圖3 學生選擇國開學位與合作高校學位的情況
其中關于本科畢業(yè)選擇“國開學位還是“合作高校學位”一項,在問卷中也有專門的客觀題。例如第13題“你所在學習中心學生在與我校合作辦學的普通高校本科學位和國開學位兩者之間,一般更愿意申請哪種學位?”;第14題“你認為學生選擇申請普通高校學士學位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選)”
從問卷選項呈現出的特點來看。學生大部分傾向于選擇合作高校學士學位證書,認為合作高校學位證書的社會認可度略高于國開學位證書。但從國開學位工作開展時間較短,社會認知度和辦學質量不斷攀升的趨勢看,未來國開取代合作高校學位證書的局面將會到來。
根據上述統(tǒng)計結果分析,我們認為參與開放大學學位申報的學生在混合式學習模式下學習效能差異主要體現在學習者期望、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者態(tài)度、學術能力策略和學術成就等幾個方面。有些調研就過是從考試成績、學位英語難易、學習專業(yè)論文研究方向等進行的,這方面的調查因調查攻堅和研究樣本的區(qū)度不同,不太具有可比性,其結論呈現影響因素過小。因此,經調研組專家研討意見歸納如下學習效能特點:(1)混合式學習模式有效提供學位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近年來,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兩種對接的課程和教學模式密不可分,彼此兼具了方式的優(yōu)越性,利于學生開展自己的科研學習行為,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調整可以影響其時間管理和學習者自我效能感。(2)明確學術學習的過程目標,教師幫助學生制定科研計劃,能有效激發(fā)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度?;旌鲜綄W習與傳統(tǒng)課堂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方便教師在面對大規(guī)模的學習者的同時能有效、準確并有針對性幫助學習者制定個性化指導。(3)目前學習者效能研究情況來看,學位論文需要不僅僅是按時按點聽課程就能滿足學習需求,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充分利用開放大學豐富教學資源和平臺進行科研學習。這就對責任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是滿足基本教學活動,還需要主動與學生建立聯系,在學術指導過程中加強對科研點、研究方向把控,已達到教學目標。
本研究收集分析申請國開學位的本科畢業(yè)生利用國開混合式學習模式及資源平臺進行的學位論文和學術科研的自我效能感,并且調研學位工作的責任教師情況分析其在學生學習效度影響因素。從實證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學位中的學生自我效能和學術科研中的學習效能是個體應對學位學習過程中各種壓力影響的自信程度,學生對國開的逐漸認知、對論文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自我反思和調節(jié)后,逐漸會適應教學環(huán)境中學位標準對自己的科研要求整體情況呈上升趨勢。筆者認為如發(fā)揮混合式學習模式策略以便更好滿足申請學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習效能,需要在工作中進一步改進和提升。
1、加強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培養(yǎng)尤為重要。在混合學習模式中有一份關進因素取決于教師的引導、監(jiān)督和輔助教學的過程。國開的學生在申請學位后進行的學術學習和科研能力培養(yǎng)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學術科研指導能力和熟悉掌握學位工作相關流程環(huán)節(jié)。學校也會定期開展專業(yè)和業(yè)務培訓來促進和提高教師水平。
2、進一步完善各學科專業(yè)學位授予條件。把目前較為統(tǒng)一的學位授予條件逐步按照學科專業(yè)的教學要求,完善細化的學位授予條件。學生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學習效能也受專業(yè)特性,如理工科專業(yè)提出論文設計中包括大型設計圖、程序設計的流程圖等較為專業(yè)化畢業(yè)設計可以代替學位論文中字數要求。更能發(fā)揮專業(yè)的優(yōu)勢,激發(fā)科研成果率,提升學習效能。
3、加強過程中的學習支持服務。問卷分析結果中有部分問題都涉及到學位申請過程中,學習支持服務從基層電大、省級分校再到國開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學位專業(yè)、教學內容、答辯進程等環(huán)節(jié)配置多名具有不同特長的教師,幫助解決學生在線上學習或線下學習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學位論文最主要的學術要求就是研究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而這個過程更需要教學團隊孜孜不倦的幫助學生解決其疑慮并加以引導,助其走上學術道路。
[1]楊志堅.中國遠程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報告(2014)[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5:前言1.
[2][美]邁克爾·霍恩,[美]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學習——用顛覆式創(chuàng)新推動教育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55.
[3]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change[J].PsychologicalReview,1977 ,(4):191-215.
[4]MichealOrey.Definition of Blended Learning.http://ww w.arces.uga.edu/mikecorey/blendedlearning/
[5]俞明雅.近十年我國學習效能感研究述評[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3):8-11.
[6]梁宇頌.大學生成就目標、歸因方式與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0:32.
[7]張梅英.大學生學業(yè)自我效能感與成就動機的關系[J].太原大學學報,2006,(2):61 - 63.
[8]趙琨.論學習效能感的相關影響因素及培養(yǎng)策略[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20-23.
[9]劉晶晶.大學生學習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17 - 18.
[10]陳亞萍,李曉東.學習自我效能感研究現狀與展望[J].教學與管理,2014,(6):17-19.